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议幼儿秩序感的培养
【作者】 宫丽丽
【机构】 安徽省砀山县中心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秩序感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敏感期之一,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是“固执”。我们要理解处于此阶段的孩子的这种行为的特点,正确抓住培养孩子良好秩序行为的关键期。
关键词:幼儿 秩序感 特点 培养
情景一、今天小朋友们来到幼儿园,像往常一样自由地去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或区角游戏。这时,一位家长找我问一些她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近期表现。怕我们的交谈打断孩子们的活动,于是我带领家长来到教室门外。早操的音乐想起来了,我也没太在意。可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出乎意料地发现:孩子们已经将玩具都收拾好了。这时,我才明白过来:原来,平时我在班级里都是在早操音乐响起来的时候要求孩子们把玩具收拾起来。
情景二:硕硕是我们班里一个很特别的小男孩。每次来幼儿园的时候手里都要拿一个小包,或者拿一个方便袋,里面装个小玩具。硕硕是一个占有欲很强的孩子,他带的东西从来不许别的小朋友碰一下,即使上厕所也要带着。有一次,因为别的小朋友拿了他的玩具,两个孩子发生了冲突。于是,我走过去跟硕硕商量道:“硕硕,我们这样可不可以?先把玩具存放在老师这里,等到放学的时候老师再将它归还给你,好吗?”他眼神里露出不舍的神情,考虑了一会还是点了点头。整整一上午,他的视线就没怎么离开过他的玩具。鉴于这种情况,我曾经向硕硕的妈妈反映过几次。硕硕的妈妈也很苦恼。她说:“孩子每次来幼儿园的时候手里必须要拿个东西,随便什么都行,只要是拿着就可以。”
情景三:3岁的胡杨坐校车回家。一次,司机马师傅送完媛媛后没有像往常一样调车头,而是继续往前走。胡杨突然大声哭起来。我惊恐地过去查看,发现她在座位上安然无恙,忙问她怎么了。她边哭边喊:“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忙解释:“马伯伯是送你回家,马上就该你下车了。”可她还是不断地哭,焦躁不安。我不明白,又给她解释:“老师是送你回家,马上就该你下车了。”可她还是哭着说:“我不走,我要回家,我要回家。”边说边焦急地指着后面的方向。我恍然大悟:今天的车没有按原来的路线走。以前送完媛媛,车就调头送胡杨,马师傅今天改走另一条路了。我忙给胡杨解释:“这条路和那条路都可以到你家,马上就到。”可她一直没有停止哭,见到妈妈时还在哭。(王灵雪)
有人说:孩子从出生后的几个月就开始出现对秩序的喜好。比如上述情景中的听到早操音乐就会收玩具,每天上幼儿园都会习惯性地带着东西,回家的路线不能改变,还有睡觉时枕头一定要放在爸爸和妈妈的枕头中间-------在孩子的眼里,每一件事情都要按照自己内在的秩序进行。如果这个秩序被打破,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与哭闹。
一、幼儿秩序感的发展及特点
据研究表明:秩序感在个体生命中具有早发性,如当母亲情绪失调、身体不适时,不良的影响就会通过静脉传导到子宫内,改变了和谐的宫内环境,从来直接引起胎儿的躁动和不安,这反映了胎儿对秩序已有了生物感应。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具有双重秩序感,即外部秩序和内部定位。个体1~3岁是秩序感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在由内部对秩序的感受逐渐转变为对所处环境的格局的关注,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
孙瑞雪认为‘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只需一旦回复就会安静下来;第二个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第三个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最近有学者研究发现:幼儿对秩序的感知能力岁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小、中、大班就存在显著差别,中班到大班的发展速度要明显比小班到中班阶段发展迅速。
二、如何抓住幼儿的秩序敏感期
蒙台梭利说过: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它。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细致的观察,并适时的对幼儿进行引导与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秩序感。
1、要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幼儿的秩序敏感期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2~4岁是儿童对秩序极端敏感的时期”。秩序敏感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关键期。面对孩子这阶段的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我们要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给孩子一个机会让她们把愤怒发泄出来。
2、创设一个有序的生活环境
家和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环境,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不断作用的结果。有序的环境可以稳定幼儿的情绪、情感,提高幼儿的注意力。例如物品和教具的摆放要井然有序,桌椅摆放要整齐。和谐的外部环境逐渐内化到幼儿的内在秩序时,内在秩序的形成又指引着幼儿的外部行动。这样潜移默化,幼儿的秩序感逐渐就形成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去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整理好,或帮助家人做一些物品整理的工作。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来说也是一个锻炼的机会。
3、重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当然,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时,不仅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需求,还要尊重孩子。比如:过马路不能闯红灯,要靠右行使;讲话要文明,不能讲脏话;东西不能随便丢,要放在固定的位置;吃饭要专心,不能看电视或玩手机等等。同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遵守这些规则,不能成为秩序的破坏者。孩子的规则意识的养成是秩序感形成的前提条件,作为教育者我们一定要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结论
秩序感影响孩子的终身品质,陈鹤琴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益,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累。”对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我们要抓住良好的教育时机,培养幼儿有序的行为习惯,将使幼儿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赵琳 《3~6岁幼儿的秩序感发展特点》
2、李娟 《解读幼儿的秩序敏感期》
3、兰元青 《蒙台梭利教育活动中幼儿良好秩序感的培养》
4、孙瑞雪《捕捉儿童的发展敏感期》.
关键词:幼儿 秩序感 特点 培养
情景一、今天小朋友们来到幼儿园,像往常一样自由地去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或区角游戏。这时,一位家长找我问一些她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近期表现。怕我们的交谈打断孩子们的活动,于是我带领家长来到教室门外。早操的音乐想起来了,我也没太在意。可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出乎意料地发现:孩子们已经将玩具都收拾好了。这时,我才明白过来:原来,平时我在班级里都是在早操音乐响起来的时候要求孩子们把玩具收拾起来。
情景二:硕硕是我们班里一个很特别的小男孩。每次来幼儿园的时候手里都要拿一个小包,或者拿一个方便袋,里面装个小玩具。硕硕是一个占有欲很强的孩子,他带的东西从来不许别的小朋友碰一下,即使上厕所也要带着。有一次,因为别的小朋友拿了他的玩具,两个孩子发生了冲突。于是,我走过去跟硕硕商量道:“硕硕,我们这样可不可以?先把玩具存放在老师这里,等到放学的时候老师再将它归还给你,好吗?”他眼神里露出不舍的神情,考虑了一会还是点了点头。整整一上午,他的视线就没怎么离开过他的玩具。鉴于这种情况,我曾经向硕硕的妈妈反映过几次。硕硕的妈妈也很苦恼。她说:“孩子每次来幼儿园的时候手里必须要拿个东西,随便什么都行,只要是拿着就可以。”
情景三:3岁的胡杨坐校车回家。一次,司机马师傅送完媛媛后没有像往常一样调车头,而是继续往前走。胡杨突然大声哭起来。我惊恐地过去查看,发现她在座位上安然无恙,忙问她怎么了。她边哭边喊:“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忙解释:“马伯伯是送你回家,马上就该你下车了。”可她还是不断地哭,焦躁不安。我不明白,又给她解释:“老师是送你回家,马上就该你下车了。”可她还是哭着说:“我不走,我要回家,我要回家。”边说边焦急地指着后面的方向。我恍然大悟:今天的车没有按原来的路线走。以前送完媛媛,车就调头送胡杨,马师傅今天改走另一条路了。我忙给胡杨解释:“这条路和那条路都可以到你家,马上就到。”可她一直没有停止哭,见到妈妈时还在哭。(王灵雪)
有人说:孩子从出生后的几个月就开始出现对秩序的喜好。比如上述情景中的听到早操音乐就会收玩具,每天上幼儿园都会习惯性地带着东西,回家的路线不能改变,还有睡觉时枕头一定要放在爸爸和妈妈的枕头中间-------在孩子的眼里,每一件事情都要按照自己内在的秩序进行。如果这个秩序被打破,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与哭闹。
一、幼儿秩序感的发展及特点
据研究表明:秩序感在个体生命中具有早发性,如当母亲情绪失调、身体不适时,不良的影响就会通过静脉传导到子宫内,改变了和谐的宫内环境,从来直接引起胎儿的躁动和不安,这反映了胎儿对秩序已有了生物感应。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具有双重秩序感,即外部秩序和内部定位。个体1~3岁是秩序感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在由内部对秩序的感受逐渐转变为对所处环境的格局的关注,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
孙瑞雪认为‘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只需一旦回复就会安静下来;第二个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第三个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
最近有学者研究发现:幼儿对秩序的感知能力岁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小、中、大班就存在显著差别,中班到大班的发展速度要明显比小班到中班阶段发展迅速。
二、如何抓住幼儿的秩序敏感期
蒙台梭利说过: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神秘的深渊,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它。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细致的观察,并适时的对幼儿进行引导与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秩序感。
1、要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幼儿的秩序敏感期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2~4岁是儿童对秩序极端敏感的时期”。秩序敏感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一个关键期。面对孩子这阶段的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我们要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给孩子一个机会让她们把愤怒发泄出来。
2、创设一个有序的生活环境
家和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环境,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不断作用的结果。有序的环境可以稳定幼儿的情绪、情感,提高幼儿的注意力。例如物品和教具的摆放要井然有序,桌椅摆放要整齐。和谐的外部环境逐渐内化到幼儿的内在秩序时,内在秩序的形成又指引着幼儿的外部行动。这样潜移默化,幼儿的秩序感逐渐就形成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可以有意识地去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整理好,或帮助家人做一些物品整理的工作。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来说也是一个锻炼的机会。
3、重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当然,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时,不仅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需求,还要尊重孩子。比如:过马路不能闯红灯,要靠右行使;讲话要文明,不能讲脏话;东西不能随便丢,要放在固定的位置;吃饭要专心,不能看电视或玩手机等等。同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遵守这些规则,不能成为秩序的破坏者。孩子的规则意识的养成是秩序感形成的前提条件,作为教育者我们一定要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结论
秩序感影响孩子的终身品质,陈鹤琴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益,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累。”对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我们要抓住良好的教育时机,培养幼儿有序的行为习惯,将使幼儿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赵琳 《3~6岁幼儿的秩序感发展特点》
2、李娟 《解读幼儿的秩序敏感期》
3、兰元青 《蒙台梭利教育活动中幼儿良好秩序感的培养》
4、孙瑞雪《捕捉儿童的发展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