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作者】 张宝玮

【机构】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体育教学部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目的:研究并探讨会计学专业本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目前影响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通过深入访谈法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式,并探讨解决办法。结果:专业满意度、学习压力、经济压力以及人际交往压力是影响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结论:学生辅导员的正确指导和正面引导是促进解决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本科生; 心理健康; 学生辅导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日常生活方式的高速变化以及校园文化价值观念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直接困扰着大学本科生的生活和学习,使他们产生各种不良情绪甚至躯体疾病[1]。这些情绪与疾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往往成为学生无法继续日常学业甚至无法正常毕业的最重要的因素。如何正确认识本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予以劝导和帮助,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必修课程。
  1 资料与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本市某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生102名,发放调查问卷,回收问卷后收集数据。共回收有效问卷96份,问卷有效率94.1%。用Mricrosoft 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并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问卷结果,选取10名学生进行深入访谈,访谈内容为问卷结果中最主要的四项影响因素。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回收的96份有效问卷中,男生46人,女生50人,分别占47.9%和52.1%。平均年龄为20.3±0.5岁。来自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学生分别占34.4%、36.4%和29.2%。
  2.2 对目前大学生活的看法
  在“是否对目前的大学生活满意”的问题中,选择完全满意者12人,基本满意者55人,不满意者29人,分别占12.5%、57.3%和30.2%。对于“造成目前大学生活困扰的原因”,占前四位的分别是“专业发展与职业选择”、“学业与学习成绩”、“经济问题”和“人际沟通”,且均超过了20%。
  2.3 对自身心理状况的评估
  对于“是否遇到过心理问题”,有9人选择“经常有”,51人“偶尔有”,22人“没有”,另有14人选择“未注意这个问题”;对自身心理状况评价的问题中,19人选择“很健康”,42人选择“比较健康”,15人选择“可能有一定问题”,另有20人选择“未注意这个问题”。可见,这些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评价较好,但是仍有较多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在“心理问题主要由哪些因素引起”的问题中,占前四位的分别是“专业满意度”、“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
  2.4对心理健康干预途径的看法
  面对大学学习生活期间遇到的各种压力,77.1%的学生会试图通过与他人沟通的方式进行调节,42.7%的学生还会通过其他途径比如电子游戏、运动等进行心理调节。在沟通对象选择的问题中,48人选择朋友或同学,29人选择学生辅导员,12人选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6人选择家长。58.3%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希望得到学生辅导员进行指导或引导的学生比例更高,为71.9%。
  3 讨论
  从问卷结果可以发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会计学专业本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与专业满意度、学习压力、经济压力以及人际交往压力这四类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在进一步深入访谈后,我们发现这四类因素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及其解决方式各不相同。
  对专业及其前景的满意程度,是本科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专业满意度高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种积极状态会辐射到包括认知、意志等在内的整个心理领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专业兴趣大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之一[2]。而专业满意度不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主观能动性,当面对学习兴趣与社会要求、家庭期望产生的冲突时,会发展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一般情况下,这些学生多能正确处理好外在学习压力大与内在学习热情低的矛盾,尚能完成学业任务;另一种是缺乏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成绩较差,而学业上的劣势进一步导致其对医学专业满意度的下降,从而产生一种恶性循环,少数甚至无法正常完成学业。这类学生会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比如自卑、压抑、焦虑、恐惧等。
  辅导员在本科生的生活与学习中承担了重要的引导职能。通过调查与访谈,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辅导员提供的正确指导和正面引导有着迫切的需求。一方面,由于目前大多数辅导员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代差感相对较小,容易进行沟通;另一方面,辅导员经历过学生阶段,对于大学的学习生活有过深刻的认识,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能够提供充足的经历与经验。这些优势对于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进而解决其心理问题能起到重要作用。针对四类心理压力,辅导员可以通过以下工作加强对本科生的正确指导和正面引导,从而促进其心理环境的改善:①加强职业教育和就业辅导,并提供与同行业成功人士的交流机会,以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②指导如何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树立自信,克服困难;③落实并完善各项奖、助学金的制度,并鼓励学生通过申请银行贷款完成学业,自食其力,保持心态平衡;④鼓励并带动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及校园文化生活,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旭新.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8: 106-108.
  [2] 杨宪华. 学校因素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 (3): 335-337.
  [3] 施娜, 楼美丽. 高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自我调适的对策[J]. 健康研究, 2009, 29 (3): 199-201.
  [4] 姜巧玲, 陈琳. 大学新生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5: 117-120.
  [5] 张小春. 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2 (1): 69-70.
  [6] 蒲清平, 高微, 王会丽, 等.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证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6 (1): 158-162.
  [7] 胡春红. 不同贫困程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方差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 (3): 333-334.
  [8] 宗先波.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辅导[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5 (129): 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