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小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现状调查与对策

【作者】 苏祝捷 邱 团

【机构】 广西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总结了我国第八次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广西各中小学校10年来的实施效果情况,针对当前课程改革中出现的较具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小学第二阶段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为教育行政部门及广大中小学教师实施课程改革提供更多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 体育 课程改革 效果
  1前言
  建国以来我国就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平均七八年一次。试想,如果我们每一次的课程改革都是成功的,那么中国的教育将是多么的高水平、高质量;如果这八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改革中有几次是成功的,那么我们的今天是否还有必要进行第八次改革,这是很多人的质疑。我们课程改革进行了很多,但是我们有多少次是成功的呢?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转眼十年过去了,这十年间,虽然在各方的努力之下,课程的实施取向已由“忠实取向”开始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转变,面临着许多体育教育的问题。我们每个体育教育工作者都渴望改革、都寄希望于改革、都更渴望的是成功的体育课改,但是我们似乎对什么是成功的体育课改,还缺认识和思考,这使得体育课改不断的徘徊在悦耳的理念中,徘徊在漂亮的词藻中,徘徊在“以其昏昏,使人朝朝”假理论中,徘徊在华而不实的教学翻新中,徘徊在“学不懂,学不会,学不悦”的低质量当中。因此,反思与总结本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为我们做好准备去争取一次有实效的新的体育课改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本文以广西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为研究对象,以广西18个城市的214名中小学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借广西全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之机,采用现场发放回收问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53份,有效问卷214份。相隔16天后,采用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利用南宁市体育教师工作会议的机会,随机发放问卷20份,进行再次测量,计算两次测量信度为R=0.71,P<0.01。
  2.2专家调查法
  通过发放“内容效度专家调查表”形式,对从事体育理论和体育教学的副高以上职称专家教师进行了两轮的指标内容效度函询。专家对各指标的认定率为:很切题占53.9%、切题占23.0%、较切题占15.4%、一般7.7%、不切题为0。
  3结果与分析
  3.1学校实施《课标》的时间与师资情况
  广西南宁、柳州和玉林三个城市是国家课改实验区,这三个城市的学校均在2001年开始就进行课改的试验,其余城市的学校均在不同时间陆续开展实施,至2007年,体育课程改革基本实现前面铺开。专业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比较分散,职称分布结构比较合理,但还有接近10%左右是非体育专业的老师,大专、中专学历所占比例较高,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仅占0.5%,无一人有硕士学历。
  3.2当前中小学学校体育场地条件情况
  在“教师对学校体育场地是否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调查中得知,认为很充沛的有7人,占3.3%;认为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有66人,占30.8%;认为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有100人,占46.7%;认为缺口很大有30人,的占14.0%,不清楚的有11人,占5.1%;。
  《课标》的顺利实施是离不开各实施主体的参与,也离不开场地器材等物质资源的保证。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1],也是确保新《课标》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在访谈中得知,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对学生的影响不但有体育学习层面的,还会影响到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学生常会因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不足而缺乏体育锻炼的激情、兴趣和习惯。
  3.3教师对实施《课标》后整体效果的评价
  在调查中,教师们认为实施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练习密度、学生课堂运动量和教学质量方面有所增加或有明显增高的,与认为有所下降或有明显下降的相比,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每个选项都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没有变化。认为课改整体效果较好的占35.7%,仅有10.7%的教师认为很好。在访谈中,有许多体育教师普遍反映,课程标准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对目标的达成表述不够具体,如“倡导全面和谐的教育”、“改变过于重试运动技能传授倾向”、“建立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过于学科本位”、“体现体育课改的现代化,改变内容乏难偏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强调接受学习”、“促进课程的民主化”等等。这些使体育教师不知道如何按新《课标》的精神去实施,这与课程标准本身的明确性和复杂性的程度有关。课程计划就范围而言,如果内容的改革是全面的,教师接受起来就较为困难;就深度而言,如果课程改革包含了课程哲学观念的改变、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学习组织、行政措施等诸多方面的变革,其复杂程度就高,实施的困难性就大[2],实施整体效果就不明显。
  3.4实施《课标》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健康意识、学习态度方面有所提高的分别占33.9%、31.1%、52.8%和60%以上,更多的老师认为课改后,学生在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没有变化或有所下降。说明课改后,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方面的提高不明显,在促进学生健康意识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课方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而实际上,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的确存在,而且此类现象在其他学科上也都有,但不能因为其他学科也有此类现象而拒绝反思体育课。学生在校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向师性,教师不应该把对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当作一面说辞,而应该主动去反思体育课堂上教师的自身表现是否能值得学生的喜欢。
  3.5实施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影响
  3.5.1教师对《课标》的理解上有偏差
  访谈得知,教师在“学生主体需求”和“新型师生关系”的认识上有偏差,以至于在课堂上对“传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等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技术技能的内容安排不多、要求不高;教师把“淡化运动技能”和“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片面理解为:只要学生高兴,学什么内容、怎么教并不是最重要的。这恐怕是导致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提高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在教学实践中重视运动技术的传习是重塑体育课的知识本位,也是提升体育课知识内涵主要方式。而绝不是把重视运动技术的传习与学生的健康、学生的兴趣爱好对立起来,因为在特定的体育课教学语境中二者之间更多的应是相辅相成、先后承启的关系。“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意义无非是体现在“现在”和“将来”的两个时间维度上。运动技能学习的“现在效益”,既体现在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体能,又体现在它能满足学生对运动文化的需求;运动技能学习的“将来效益”则体现在学生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在未来的生活中将成为他们体育锻炼和体育娱乐的内容和方法。因此,让学生掌握好那些被确认为具有“现在”和“将来”两方面价值的运动技能,无疑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3]。
  3.5.2影响课改效果的主要因素
  在“课改以后备课最难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81人,占37.9%的教师认为“方法手段的选择”是最难的;有73人,占34.1%的教师认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最难的;有58人,占27.1%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最难的。教师在“课改中教师遇到最大的问题”的排名中,排名靠前的主要有为:教学条件不适应课改的发展需要(64.5%)、新课程理念难以落实(58.9%)、教师教学负重(43.9%)和评价难操作(41.1%)。
  在访谈中许多体育教师反映,虽然大家从思想上接受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提议,实践中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尝试,但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在范围和深度上都比以往的课程改革要强烈的多,其复杂性可想而知,这就使得《课标》的理念在实施起来遇到了更大的困难和挫折。《课标》强调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但是,现有的《课标》评价体系不够客观、评价不易量化、不好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程度也不好把握,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不够客观,不够真实等;评价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就如同一根指挥棒在引导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学习的评价体系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那么我们的课程改革就不可能有突破性的发展,我们体育课堂也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的态度和热情也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我们的教学目标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现。至于教学负担过重的问题,只要学校能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让体育教师能感觉到同工同酬,再苦再累,老师们还是可以克服的。
  新课标的诞生,给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广阔空间和平台。新课标带来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目标领域,也带来了将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联系的课题;新课标带来内容选择的权利,也带来谁是内容决定主体和如何决定内容的新课题;新课标带来新的体育教学指导方法的理念,也带来教学指导方法的不确定性;新课标带来了新的评价思想和评价方向,也带来了评价工作的难度[3]。这些新的课题都是要求广大教师在实施教学中慢慢的去摸索、学习并加以总结的。
  4贯彻实施《课标》的对策与建议
  4.1教育行政部门继续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教师是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是构建新课程的关键。利用常规教学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形式,对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进行培训,对5年以下的新教师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使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等多方面得到更大的提高。
  4.2教师要认真研读《标准》,冷静迎接新的课程改革。由于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念学习不够、理解不透,受“要淡化运动技术教学”、“要淡化进进行运动技能”、“目标在任何层面都要统领教学内容”和“学生是上帝、教师是导购员、捧场者”等错误理论和极端说法影响较深,对“发展身体素质”、“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等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课堂教学上对“传习技术”、“运动量”和“练习密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学生在健康意识方面有所提高,但在运动技能方面提高不明显、身体素质有下降趋势,教学质量提高不显著。我国著名学校体育学者毛振明曾经说过:成功的体育课改,应是能解决基本的问题的课改、是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的课改、是促进广大体育教师成长和专业化的改革、是得到同行,社会,学生由衷称赞的,成功的体育课改,一定是具明显实效性的改革,一定是促进全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改革,一定是提高学科地位的,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的改革,体育真变成了学生喜欢的,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有用的课程的。应该说我们大部分的体育教师改革积极性很高,探索精神很强,责任感也很强,快速出成果的愿望也很强,但是一个沉稳的心态和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认真研读新《课标》,辩证对待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冷静迎接新的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4.3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有严谨求学的科学探索精神。体育教师应该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定海神针,应该提倡冷静的改革,提倡创新研究,才能促进体育课程的稳定前进;应该是发现体育问题的探路者,应该首先明确体课程教学中的问题,然后努力去研究这些问题,有一种“咬住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把体育教育中的难题逐个的突破;正确认识“要淡化运动技术教学”、“要淡化进进行运动技能”、“目标在任何层面都要统领教学内容”和“学生是上帝、教师是导购员、捧场者”等错误理论和极端说法,建立正确的教学观;运用“为什么教和教什么”、“教多少和教会多少”、“用什么教和怎么教”[8] 的教学策略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够健康地发展。
  4.4教师不仅要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还要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既要研究教学,又要善于理论学习和经验总结,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教师应该是错误理论的灭火器,敢于质疑所有新说法,要敢于怀疑所谓的大专家,在课改态度上热情对待,事实敢于怀疑一切,如果发现理论上的逻辑错误和缺点,要敢于挺身而出、说真话、说说实话,就要直言不讳,不给任何错误的理论有发展的余地;应该是错误实践的冷水盆,既要善于发现好的教学实践,但也要警惕错误的和不正确教学事件,并敢于向那些错误问题事件泼冷水,打破人云亦云的不良学术氛围,做到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观察与总结,凡是多问为什么,一直问到自已明白,一直问到自己清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为健康的体育改革出好力、出大力,为我国的体育教学事业做出我们每个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7。
  [2] 黄政杰,课程设计[M],华东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416。
  [3] 毛振明 王小美,体育与健康课改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4:67。
  [4] 毛振明 万茹,小学体育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10.8:5。     
  作者简介:苏祝捷(1970-),男,广西横县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学体育学与课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