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理念下学困生转化初探
【作者】 李 娟
【机构】 新城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素质教育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全体发展。因此,在面向全体同学的同时,更应侧重学困生,研究学困生,转化学困生。
谈到学困生,首先应该对他们这个群体有个全面而正确的理解。
顾名思义,“学困生”是指:智力、身体正常,在规定的学习时限未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学业成绩偏低,在思维方面、深度、灵活性比较差,学习上存在较大困难的学生。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往往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温暖的缺失以及升学压力等因素造成的。
从定义上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具备可塑性,但从教快10年了,我深深知道转化一名学困生不亚于培养一名优等生。
如何转变学困生呢?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一套自认为转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同行们互相探讨交流。
了解学困生是我们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第一步。学困生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身心因素,又有环境因素,既有知识断层,又有智商欠缺,转化学困生,关键在摸准情况,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是对学困生增加感情投资,用爱心哺育差生,而耐心教育学生,用恒心转化学困生。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爱心可以创造奇迹,教师一句表扬的话语,一声亲切的叮咛,甚至一个关注的眼神。都有可能从精神上给学生以鼓励,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不吝惜自己对学生力所能及的感情支持。班上有一名女学生,上课总是低着头,无精打采。老师课堂提问,她缄默无语。家庭作业要么全留空白;要么乱写一气,全是错别字;每次测验,分数总是排在班级的后几位,班上的很多老师都认为,这孩子基础太差,性格内向,而且缺乏最起码的上进心,已经到了高年级,要想提高怕是没有希望了,知识经济的今天,没有过硬的本领,怎么能在社会上立足呢?只要孩子一天在我这里学习,我一定不能放弃她!于是我开始了围绕她的工作。先对她的家庭环境进行了解,和大多数班里的同学一样,她的爸爸妈妈在远处打工,和年迈的奶奶住在不足10平米的租房里,每每放学回家,还要帮奶奶做家务,通过奶奶的谈话,我了解到这孩子虽然内向,但很是孝顺,由于学习成绩一直平平,家里也就对她的学习没有给予多大希望,让她完成九年义务即可,面对如此的局面,我顿时在心理给自己订下了提高她学习的计划,用爱接近她,打开她稚嫩的心扉,走进她的生活。发现她却少学习用具,找合适的借口第一时间送到她手中,让她长大有所作为以后再还老师。作业次次必看,及时指正错误,早读时间听写词语,每有进步,在班级及时表扬,让同学们看到不一样的她,也让她自己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自始至终,用赏识的眼光对待她。持之以恒……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期末考试中,她的语文成绩考了85分,我终于看到了她会心的微笑。期待她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三是建立了学困生跟踪辅导档案。我校虽地处城区,但生源差,外来打工子女多,占学校学生总人数的90%以上。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又多为养家糊口而奔波,忙碌一天来,没有多少时间与自己的孩子接触,更无时间想一想怎样有效地管理孩子。即使有时间,又有多少家长有能力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和辅导呢?所以说家庭教育这一块几乎是“0”。对学困生的转化全部落到了老师的肩上,因此,刚一开学就应对本班的学困生做详细而周密的全程计划。以2005年所带六年级为例,18名学困生,接班时有十二人语文成绩在五十分以下,经过耐心持久的转化,经过有的放矢的转化,只有一名学生不及格。都顺利毕业,进入初中学习。教学过程中,注重个别辅导,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进行个别辅导,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及时吸收,随时和学困生的家长保持联系,知晓他们在家里的动向,久而久之,不厌其烦,学生大多数也会变得自觉起来。相信他们会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四是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备课时必须对学困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充分的预设,上课时必须让学困生提出问题,合作学习中必须让学困生发言,辅导点拨时必须解决学困生的困惑,设计作业时必须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学困生当面辅导。每节课后学困生一定要有必做题,教师和学优生对学困生实行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帮弱促强,帮助学困生重新树立学习信心。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让学困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由自卑向自尊自强转变。
五是培养学科兴趣,提高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动机是学习的内驱。学习困难的个体,大多对学科缺乏兴趣或是学习动机不强。因此,要彻底解决个体的学习困难问题,培养学科兴趣、提高动机是关键。兴趣有来自对学科本身的,也有来自学科外的,如对老师的尊重和喜爱。然而,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不会自发产生。它有赖于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教学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若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拥有愉快的情绪体验,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学生便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六是给学困生“吃小灶”。布置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三是要把学困生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充分利用早晚自修时间,对困生进行耐心辅导;对后进生的作业要优先批改,精批细改;上评讲课时,要想到学困生,对于学困生哪怕是只有点滴进步,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永远不要抱怨学生的成绩不好。我相信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只要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学生心理,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出发,持之以恒,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绩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我的最终目标是:让每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好,在每一个年级段都没有语文学困生。
谈到学困生,首先应该对他们这个群体有个全面而正确的理解。
顾名思义,“学困生”是指:智力、身体正常,在规定的学习时限未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学业成绩偏低,在思维方面、深度、灵活性比较差,学习上存在较大困难的学生。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往往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温暖的缺失以及升学压力等因素造成的。
从定义上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具备可塑性,但从教快10年了,我深深知道转化一名学困生不亚于培养一名优等生。
如何转变学困生呢?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一套自认为转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同行们互相探讨交流。
了解学困生是我们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第一步。学困生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有身心因素,又有环境因素,既有知识断层,又有智商欠缺,转化学困生,关键在摸准情况,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是对学困生增加感情投资,用爱心哺育差生,而耐心教育学生,用恒心转化学困生。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爱心可以创造奇迹,教师一句表扬的话语,一声亲切的叮咛,甚至一个关注的眼神。都有可能从精神上给学生以鼓励,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不吝惜自己对学生力所能及的感情支持。班上有一名女学生,上课总是低着头,无精打采。老师课堂提问,她缄默无语。家庭作业要么全留空白;要么乱写一气,全是错别字;每次测验,分数总是排在班级的后几位,班上的很多老师都认为,这孩子基础太差,性格内向,而且缺乏最起码的上进心,已经到了高年级,要想提高怕是没有希望了,知识经济的今天,没有过硬的本领,怎么能在社会上立足呢?只要孩子一天在我这里学习,我一定不能放弃她!于是我开始了围绕她的工作。先对她的家庭环境进行了解,和大多数班里的同学一样,她的爸爸妈妈在远处打工,和年迈的奶奶住在不足10平米的租房里,每每放学回家,还要帮奶奶做家务,通过奶奶的谈话,我了解到这孩子虽然内向,但很是孝顺,由于学习成绩一直平平,家里也就对她的学习没有给予多大希望,让她完成九年义务即可,面对如此的局面,我顿时在心理给自己订下了提高她学习的计划,用爱接近她,打开她稚嫩的心扉,走进她的生活。发现她却少学习用具,找合适的借口第一时间送到她手中,让她长大有所作为以后再还老师。作业次次必看,及时指正错误,早读时间听写词语,每有进步,在班级及时表扬,让同学们看到不一样的她,也让她自己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自始至终,用赏识的眼光对待她。持之以恒……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期末考试中,她的语文成绩考了85分,我终于看到了她会心的微笑。期待她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三是建立了学困生跟踪辅导档案。我校虽地处城区,但生源差,外来打工子女多,占学校学生总人数的90%以上。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又多为养家糊口而奔波,忙碌一天来,没有多少时间与自己的孩子接触,更无时间想一想怎样有效地管理孩子。即使有时间,又有多少家长有能力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和辅导呢?所以说家庭教育这一块几乎是“0”。对学困生的转化全部落到了老师的肩上,因此,刚一开学就应对本班的学困生做详细而周密的全程计划。以2005年所带六年级为例,18名学困生,接班时有十二人语文成绩在五十分以下,经过耐心持久的转化,经过有的放矢的转化,只有一名学生不及格。都顺利毕业,进入初中学习。教学过程中,注重个别辅导,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老师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进行个别辅导,让他们将所学知识及时吸收,随时和学困生的家长保持联系,知晓他们在家里的动向,久而久之,不厌其烦,学生大多数也会变得自觉起来。相信他们会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四是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备课时必须对学困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充分的预设,上课时必须让学困生提出问题,合作学习中必须让学困生发言,辅导点拨时必须解决学困生的困惑,设计作业时必须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学困生当面辅导。每节课后学困生一定要有必做题,教师和学优生对学困生实行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帮弱促强,帮助学困生重新树立学习信心。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让学困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由自卑向自尊自强转变。
五是培养学科兴趣,提高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动机是学习的内驱。学习困难的个体,大多对学科缺乏兴趣或是学习动机不强。因此,要彻底解决个体的学习困难问题,培养学科兴趣、提高动机是关键。兴趣有来自对学科本身的,也有来自学科外的,如对老师的尊重和喜爱。然而,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不会自发产生。它有赖于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教学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若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拥有愉快的情绪体验,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学生便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六是给学困生“吃小灶”。布置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三是要把学困生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充分利用早晚自修时间,对困生进行耐心辅导;对后进生的作业要优先批改,精批细改;上评讲课时,要想到学困生,对于学困生哪怕是只有点滴进步,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永远不要抱怨学生的成绩不好。我相信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只要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学生心理,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出发,持之以恒,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绩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我的最终目标是:让每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好,在每一个年级段都没有语文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