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课前管理初探
【作者】 赵晨芳
【机构】 江西南昌市广南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新课程改革之下,以历史学科教学为例,教师课前准备(课前管理)的方法,为课堂教学提供保证。
关键词:课前准备 历史教学
课堂是教学内容展现的平台,然而所有的内容都需精心准备,所以课前管理就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谓课前管理即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的教学准备工作。不仅要准备传统意义上的“教什么”、“怎么教”,即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研究教学系统的特点,确立教学内容,筹划教学手段,选取最优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布置精当的习题,策划检测和巩固的内容;还要备学生的需求、备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备学生适应将来社会成长需求;更要备应对学生需求所引起的对教师本人知识储备结构的挑战需求。
如何做好课前管理呢?分为四个步骤:读标准、读学生、拟计划、设计教学
(一)读标准
原有教学大纲及现行的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尺度,因此,每一位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应熟读教学大纲和课标,把教学目的落到实处。
(二)读学生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高低之分,潜力有大小之异,兴趣也有深浅之别。全面读懂学生,是课前管理中重要的一步。根据直接或间接资料,读学生的知识水平,读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读学生的心理特征,甚至要读学生的家庭背景,读他们的共性,更读他们的个性。
(三)拟计划
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学年和学期的教学目标定位、教材教法和教学进步,使整个教学管理更具系统性和条理性。
(四)设计教学
1、钻研教材和处理教材
教师对教材,不同于学生对教材,不能仅停留在对结论的了解,掌握和运用上。更不能把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抄在备课笔记中,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而要理解与挖掘,对其来龙去脉,对其内在联系,作广泛的深层次的探索与分析,从而对知识进行加工与再创造;对各种规律性知识,做出符合学生心理的考察与构思。具体的方法如下:
⑴弄清教材的基本要求:包括思想情感、基础知识的深广度、基本技能和技巧等方面。
教师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体现在教学内容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如学杜甫的诗,就要体察杜甫的济世情怀;学李白的诗,就要学他的乐观思想。
教材基础知识的深广度,既要从整体上作一般的了解,又要从局部上作精细的分析。例如初、高中历史学习,初中应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高中年级则应学会把握本章基本框架,弄清本章各节内在联系;历史教学还应注意知识的准确:如历史名词具有时代性,司马迁地《史记》用简册,不能说是“纸张”;诸葛亮的头上戴“纶巾”不能说“帽子”;古代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所以古人只能席地而坐,双膝跪地,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坐”,到了宋代以后,才发现了椅子、凳子,坐姿才有所变化。“司马迁坐在灯下看书”,其中“坐”、“灯”、“书”三词均与现代意义不同。所以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保证只是准确!
基本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运用,所以备课时要对基础教学语言把握好:如龟(qiu)兹、吐蕃(bo)、颉利可汗、怀仁可汗的“可汗”时我国吐厥、鲜卑、回纥、蒙古等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单(chan)于”、右仆射(ye)、大月(rou)氏(zhi)、金兀术(zhu),教学中都要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⑵沟通知识联系,把握教材知识体系。教材编写是遵循系统知识结构的,教师不仅要钻研基础知识,而且要熟悉所教的基础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他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文化史内容的讲述,要注意文化的联系:一方面中外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另一方面,中国还存在民族文化的融合,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化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中原医学、生产技术书籍;现敦煌、云岗、龙门石窟是汉族、鲜卑、吐蕃及西域各族文化结晶。而且文化本身在历史进程中也有其成熟发展的阶段,文学由《诗经》、“楚辞”到汉赋、东晋南北朝的“田园诗”,再到唐诗、宋词、元代杂剧直到明清章回小说。在准备时紧密的把握中国古代文化由“勃兴”而“空前繁荣”、“昌盛”,进而达到“高峰”、“高度繁荣”,并且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发展脉络。当知识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就会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
2、依据收集信息,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应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地、整体的进行策划,并简练概括。
3、确定重点、难点
重点就是学习中贯穿全局、带动全面、应用广泛,对学生认识结构起核心作用,并在进一步学习中起基础和纽带作用的内容;难点是造成学习成绩差距的主要因素。因而教师在课前管理中一定要确定好重点、难点。
4、组织教学内容、方法及媒体
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就是把教材、教学参考书、指导书融合,引经据典,以丰富课堂内容。对于历史教学,可以多读图,如三国时翻车,唐代筒车可以图示法进行比较。诗、漫画、录像等也可引用。新编北师大版七年级活动课——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迷》,教师可以使用小口尖底瓶演示其打水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其原理;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课堂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陶器,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可以感受体会制作的乐趣。
课前管理不仅要遵循原则,还要讲求艺术。课堂管理中,教室与课堂成为互动的整体:教师成为每个学生心中“名人”。在课前准备中,教师除了备上述所提“正当”知识外,还应辅助许多“歪门邪道”,如:学生喜欢金庸的小说,教师就得钻研金庸小说,从丰富多彩的武侠门派入手。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在课前准备中,既应有现有知识的庄园,更应抢占前沿知识制高点,凭借多渠道调动多种手法成为学生心中的名人。
现代教学,由于学生在变,教师也应该随之改变教学理念,课前管理就成为重中之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只有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才能顺利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所以,课前管理应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
参考文献:
《新世纪中学教学管理之路》李明伟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年
《课程·教材·教法》参见各期1989—2000年
关键词:课前准备 历史教学
课堂是教学内容展现的平台,然而所有的内容都需精心准备,所以课前管理就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谓课前管理即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的教学准备工作。不仅要准备传统意义上的“教什么”、“怎么教”,即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研究教学系统的特点,确立教学内容,筹划教学手段,选取最优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布置精当的习题,策划检测和巩固的内容;还要备学生的需求、备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备学生适应将来社会成长需求;更要备应对学生需求所引起的对教师本人知识储备结构的挑战需求。
如何做好课前管理呢?分为四个步骤:读标准、读学生、拟计划、设计教学
(一)读标准
原有教学大纲及现行的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尺度,因此,每一位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应熟读教学大纲和课标,把教学目的落到实处。
(二)读学生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高低之分,潜力有大小之异,兴趣也有深浅之别。全面读懂学生,是课前管理中重要的一步。根据直接或间接资料,读学生的知识水平,读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读学生的心理特征,甚至要读学生的家庭背景,读他们的共性,更读他们的个性。
(三)拟计划
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学年和学期的教学目标定位、教材教法和教学进步,使整个教学管理更具系统性和条理性。
(四)设计教学
1、钻研教材和处理教材
教师对教材,不同于学生对教材,不能仅停留在对结论的了解,掌握和运用上。更不能把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抄在备课笔记中,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而要理解与挖掘,对其来龙去脉,对其内在联系,作广泛的深层次的探索与分析,从而对知识进行加工与再创造;对各种规律性知识,做出符合学生心理的考察与构思。具体的方法如下:
⑴弄清教材的基本要求:包括思想情感、基础知识的深广度、基本技能和技巧等方面。
教师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体现在教学内容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如学杜甫的诗,就要体察杜甫的济世情怀;学李白的诗,就要学他的乐观思想。
教材基础知识的深广度,既要从整体上作一般的了解,又要从局部上作精细的分析。例如初、高中历史学习,初中应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高中年级则应学会把握本章基本框架,弄清本章各节内在联系;历史教学还应注意知识的准确:如历史名词具有时代性,司马迁地《史记》用简册,不能说是“纸张”;诸葛亮的头上戴“纶巾”不能说“帽子”;古代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所以古人只能席地而坐,双膝跪地,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坐”,到了宋代以后,才发现了椅子、凳子,坐姿才有所变化。“司马迁坐在灯下看书”,其中“坐”、“灯”、“书”三词均与现代意义不同。所以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保证只是准确!
基本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运用,所以备课时要对基础教学语言把握好:如龟(qiu)兹、吐蕃(bo)、颉利可汗、怀仁可汗的“可汗”时我国吐厥、鲜卑、回纥、蒙古等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单(chan)于”、右仆射(ye)、大月(rou)氏(zhi)、金兀术(zhu),教学中都要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⑵沟通知识联系,把握教材知识体系。教材编写是遵循系统知识结构的,教师不仅要钻研基础知识,而且要熟悉所教的基础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他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文化史内容的讲述,要注意文化的联系:一方面中外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另一方面,中国还存在民族文化的融合,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化政策;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中原医学、生产技术书籍;现敦煌、云岗、龙门石窟是汉族、鲜卑、吐蕃及西域各族文化结晶。而且文化本身在历史进程中也有其成熟发展的阶段,文学由《诗经》、“楚辞”到汉赋、东晋南北朝的“田园诗”,再到唐诗、宋词、元代杂剧直到明清章回小说。在准备时紧密的把握中国古代文化由“勃兴”而“空前繁荣”、“昌盛”,进而达到“高峰”、“高度繁荣”,并且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发展脉络。当知识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就会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
2、依据收集信息,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应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地、整体的进行策划,并简练概括。
3、确定重点、难点
重点就是学习中贯穿全局、带动全面、应用广泛,对学生认识结构起核心作用,并在进一步学习中起基础和纽带作用的内容;难点是造成学习成绩差距的主要因素。因而教师在课前管理中一定要确定好重点、难点。
4、组织教学内容、方法及媒体
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就是把教材、教学参考书、指导书融合,引经据典,以丰富课堂内容。对于历史教学,可以多读图,如三国时翻车,唐代筒车可以图示法进行比较。诗、漫画、录像等也可引用。新编北师大版七年级活动课——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迷》,教师可以使用小口尖底瓶演示其打水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其原理;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课堂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陶器,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可以感受体会制作的乐趣。
课前管理不仅要遵循原则,还要讲求艺术。课堂管理中,教室与课堂成为互动的整体:教师成为每个学生心中“名人”。在课前准备中,教师除了备上述所提“正当”知识外,还应辅助许多“歪门邪道”,如:学生喜欢金庸的小说,教师就得钻研金庸小说,从丰富多彩的武侠门派入手。因此,新时代的教师在课前准备中,既应有现有知识的庄园,更应抢占前沿知识制高点,凭借多渠道调动多种手法成为学生心中的名人。
现代教学,由于学生在变,教师也应该随之改变教学理念,课前管理就成为重中之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只有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才能顺利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所以,课前管理应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
参考文献:
《新世纪中学教学管理之路》李明伟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年
《课程·教材·教法》参见各期1989—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