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自然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探讨

【作者】 郑 莹

【机构】 深圳市龙岗区布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自然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自然科学类综合实践自然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选好主题是活动成功的关键。本文就自然科学类综合实践自然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探讨,以“选题”为基本思路,从九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自然科学 综合实践 开展 探讨
  一、自然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及其“选题” 
  1、自然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概况  
  自然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自然、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为专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实践活动形式。它体现了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研究性、综合性、合作性、开放性和主动性。自然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以及研究性实验及设计等。
  2、“选题”与活动实施 
  活动的实施一般包括前期准备、选题、开题评审、组织实施、结题与评价、交流和展示等阶段。课题的选择和确定是自然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的起步环节,是决定学生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成果大小和研究成败的关键环节。
  3、“选题”与提高活动效果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选题环节实际上是一个初步明确研究方向、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步骤的过程。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活动中选题环节的指导,将有利于促进自然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提高活动成效。
  二、活动开展与“选题”的重要意义
  选题即找题,寻找我们认为值得研究的问题。选题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课题总是在深入揭示理论与生活实践之间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的,选题过程实际是一个研究过程。为了选择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就需要学生不断学习,钻研新理论,拓展课外知识,收集、分析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另外,选题可促使学生对身边发生的现象与社会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所以,选题的过程又是学生自我素质提高的过程。
  2、有助于学生提高研究效率。大量事实表明,课题选得好,研究活动就容易着手,主客观的各种有利因素就容易发挥,研究活动就进展得顺利,可以有效地防止人、财、物或力的浪费。
  3、选题恰当与否是活动成败的关键。选题客观上决定了研究目标、对象与方法。选题是整个活动的开端,课题一旦选定,那么,对象与范围,研究内容与步骤,乃至可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形式也就被确定了。 
  三、活动开展中的“选题”应具备的四个特点
  1、社会价值:作为自然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应符合社会发展和自身学习发展的需要,能促进自我学习,通过课题研究能够解决和了解有代表性的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或现象,能指导生活实践和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认识和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如“家庭电光源的调查”课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问题明确:课题所反映的问题应该是具体而明确的,内容甚至方法应当在课题设计中体现出来,不应空泛、模糊和笼统。
  3、新颖独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核心目标之一,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开展自然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课题本身就要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课题应尽可能是其他同学以前未曾发现或解决的问题,能够反映研究小组的独特见解,反映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有时代感,有所发明和创造。
  4、实施条件:课题小组全体同学具备研究和解决小组课题的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是小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精力、兴趣和特长及相关知识储备;客观条件是指小组成员是否得到家长支持,学校、社区能否提供相关资料、设备及必要的经费支持等。
  四、自然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选题”的类型
  1、理论性选题 一般指通过互联网查询资料,收集有用信息,能对学习中某些问题进行思辨性研究,有利于提出个人观点的选题。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资料信息的查询收集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以及信息综合归纳演绎能力。
  2、应用性选题 主要指利用学生已学习的课本知识或课本以外的相关知识进行应用性实践,分析和解决生活中某些现象和问题的选题。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实践活动过程,培养和锻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日常生活实际。
  3、调查访问性选题 主要是指针对与课本知识相关的问题,为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和认知水平,采用调查与访问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目的是加深对相关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以及了解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与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人际交往、互助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数据分析和形成科学结论的能力。例如“龙岗区主干道交通状况的调查”,“对某厂噪声污染情况的调查”、“参观大亚弯核电厂”等课题。
  4、项目设计性选题 是指利用所学课本基本知识与原理,进行一些探索性、创造性实验设计,动手制作和进行发明创造的选题。项目设计类选题综合性很强,有时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许多知识需要研究小组全体同学不断学习,发挥集体智慧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实践创造能力、观察测量能力和系统设计能力。
  五、自然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范围
  1、当代自然科学中的基本问题。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题是人类从古至今不断探索的主题,主要包括物质、宇宙、地球和生命等方面问题。
  2、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国际上的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领域有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以及海洋开发技术等。
  3、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人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大量的问题与困难亟待解决,针对这些具体问题,合理挑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最后解决,总的思路便可清晰的表露出来。
  六、自然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来源与途径
  1、日常生活。生活中常常呈现许多奇妙的现象和问题,通过细心观察会发现、寻找一些有趣有意义的问题加以研究,既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又能增强观察与实践能力。
  2、不同学科交叉点。学生在分科学习中,不同学科间许多知识是相互联系和重合的,通过对一些交叉边缘性学科知识的探究,可以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3、比较与分析资料信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信息资料能比较及时反映某些问题和现象,通过收集筛选其中部分有效信息,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发现和提出问题,形成新的研究课题,这有助于学生资料收集、查询、分析与处理能力的培养。
  4、社会发展需要。针对当前社会和人类实践活动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围绕科学技术发展的主题而展开的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如“城市交通疏导问题研究”、“城市噪声危害的成因与防治”等课题。
  七、自然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选题”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1、组织准备阶段
  (1)思想动员。课程的开始,做好课题研究的思想动员。配合主题,主要阐明开设课程的目的意义,特别强调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2)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前沿知识介绍。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知名学者做学术报告,主要介绍国内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目的是及时向学生介绍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使学生视野开拓,了解社会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在哪里,为学生自主选题做准备。
  (3)经验介绍与交流。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学生课题研究方面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方面的成功经验;在课题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介绍成功的经验,比如如何选题、进行课题设计、写研究报告以及研究、信息资料检索等方法。
  2、教师选题
  教师根据学生已学知识,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分别提出一些不同的主题,然后经过充分准备,向学生展示和介绍教师选择的研究主题的目标、内容以及意义,激发学生的选题兴趣,引导学生申报不同主题下的相关内容,例如“电在你家中”。
  3、学生自主选题
  教师提出研究主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择课题。学生所选课题可以是实验性较强,需要进行科学实验才能解决的,也可以是需要调查访问分析等综合研究的课题。总之,学生可以选择全新的课题,也可以是前人(其他同学)已研究过的课题,但两者都需强调课题活动的过程性和新颖性,即要么采取新思路,要么采取新方法新视角。
  4、确定学生课题研究方案
  在学生课题小组分组后,各课题小组结合教师提出方题,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各课题小组的研究课题,并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最后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研究文字,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八、活动“选题”阶段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1、课题题目过大:学生在选题开始阶段,常常会忽视所选课题与自身能力、现有研究条件以及其他因素的关系,只是一味考虑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导致研究课题难以实施。
  2、内容过于抽象:学生选题中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课题所涉及研究的内容有时过于抽象,如“居民对光学知识的认识知善调查”、“城市居民生活用电消费方式的调查”等。
  3、缺乏代表性:学生选题多数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主观感受出发的,至于所选题目在生活中是否有一定的代表性,则很少考虑。老师可引导学生先做调查研究,使课题不局限在个人主观想象之上。
  4、是否可行:可行性研究是选题环节中应着重考虑的方面,选题的可行性一般指学校、家庭或社区能否提供学生课题研究的必要条件,具体有信息资料、实验设备、药品试剂、时间精力及经费等。
  5、问题不明确:学生进入选题阶段,由于缺乏经验,不会对课题的主题进行转化。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指导,并告诉学生一些课题选题的常用策略,如:怀疑策略,就是让学生对一些已有结论、现象和规律不盲从,大胆怀疑,合理地提出一些新的课题;变换角度策略,就是对老师提出的选题从各处角度和层面来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以形成新的认识和观点;类比移植策略,就是通过与其他课题的选题类比和比较,借用其他学科相关选题的思维方式,发现学科研究的新问题;探究体验策略,就是通过对研究主题的生活实践和发现式学习,在研究主题中提出新的问题。
  九、活动“选题”阶段的建议与策略
  1、延长选题时间
  选题阶段最好能有比较长的时间,具体时间由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老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多种教育和训练,选题阶段安排一些辅导活动,使选题过程起到应有的作用。
  选题阶段要有一定的计划和安排,组织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课题论证,这对训练学生思维的聚敛、领会问题的实质,对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实施非常重要。另外,要增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既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对课题的投入和各课题组的进度,督促学生整理和总结他们的工作,又是给学生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把握选题的原则
  (1)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围的社区生活;(2)选择的问题有一定的价值,能回答或解释某种现象;(3)考虑到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年龄特征和本校老师的指导能力;(4)注意课题实施的客观条件;(5)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没有负面影响。
  3、多方面寻找课题
  (1)教材中所涉及的跟实践有联系的内容;(2)学生个人生活中、社区中、校园里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3)分析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研究其实质;(4)社会热点问题;(5)科学前沿问题;(6)学生的即兴灵感。
  学生通过选题后,还可以确定课题的研究类型,可以是研究一个问题、改进一种工艺、策划一次活动,也可以设计一份产品、一项调查、一个模型设计。 
  4、教师在选题阶段
  (1)动员学生,根据学校的统一布置,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选择课题;(2)提供本学科知识的有关背景材料,启发学生的思路;(3)进行科研方法的辅导和训练;(4)指导学生选题。
  5、指导学生选题时的建议
  (1)介绍各种信息,让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互相启发,逐步集中到他感兴趣的内容;(2)帮助学生将感兴趣的内容概括成问题;(3)组织学生多渠道收集相关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反复论证,明确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向;(4)组织学生讨论,明确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哪些资料、数据、信息是必需的最重要的,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得;(5)指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6)主持学生课题的开题评审。
  主持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学校)编号2012YQJK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