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小学作文教学应有的突破进行浅谈
【作者】 李 巧
【机构】 贵州省德江县长丰乡中心完小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关于作文原点的问题,古代早有“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的说法。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心声”与“情动”当是作文的发端。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见解或说法并没有得到弘扬,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我们的语文教育由于受到了“政教合一”科举制度的干扰,作文应有的起点发生了很大的偏移,使它成了“代人立言”的差事,而且此风蔓延至今,并没有根本的改观。
让我们来看看作文教学的实际做法吧。上课伊始,老师首先出示命题。小学生面对老师的命题,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写,有没有东西可写都必须写,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写。而命题呢,绝大多数是命题者出于某种目的、一厢情愿的设想、规定、要求。学生接题后,先是要对命题的意思进行一番猜测与揣摩,以求对命题的意图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与把握;随后便是在命题限定的范围、时态、数量、重点、中心的圈子里苦苦思索——尽力在自己的头脑中搜寻那些符合命题要求、规定的写作素材;并最终在规定的时间之内,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按照规范的文章样式写出思想健康、中心突出、段落分明、用词准确、首尾呼应、说话得体的文章来,去实现命题者的假设,去适应批阅者的口味。正是因为限制和规定如此之多,如此苛刻,常常使他们动辄得咎,很难得到命题者与批阅者的首肯。对一位年纪尚小、生活经验不足、写作能力有限、写作素材和书面语言积淀尚不丰厚的小学生来说,不编不抄,不去说那些一百年都不落后的假话、空话、套话来应付,还能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呢?难怪他们惊呼: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言语表述动机,即是指推动一个人进行言语表述从而满足一定需要,达到某种目标的意图、愿望、想法。在现实生活之中,人们常常会把需要和动机混在一起。的确,需要与动机是紧密相连的,有什么样的需要就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动机,并且此二者的心理发展过程很短,往往是连锁反应。再加上此二者都隶属于观念形态,看不见,摸不着,故人们常常会将此二者混淆。严格地说,需要与动机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它们分处于心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动机可能由多种因素激发,不完全由需要引起,需要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转化为动机。需要是行为最为重要的始发因素,但它往往要动机来驱使。
就一个人的言语表述动机而言,它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个体的内在需要;另一个外部的诱因。内在需要是产生言语表述动机的“推力”。当某一个体缺乏“什么”信号反映到大脑后,便会促使该个体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动机。比如婴儿有了饥饿感,他就会产生觅食的想法,就会在这种言语表述动机的驱使下发出“哇哇”的哭喊声。这哭喊声,其实就是婴儿的言语。当然,这哭喊声是初级的本能言语。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是直接的、贯通的。在摸清学生的内需,创设与之相似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培育表述动机,减少限制,大提倡自主写作、乐于表达上下功夫。
先说摸清学生的内需,创设、提供与之相似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培育表述动机的问题。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里所说的“实际”,既包括他们的内需,也包括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换句话说,作文教学就是要创设一个与学生现实生活相似的,但又是虚拟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进程中,满足他们协调相互关系,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将内需转化为习作冲动。现在,就让我们看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吧!前不久,一位青年老师上了一节《学写解说词》的作文课,下面是这节课的片断:
师:同学们,前天,我们参观了学校新近改建的图书馆,大家还有印象吧?为了让慕名来我们学校参观的客人能更好地了解学校图书馆的情况,上个星期,学校给改建的图书馆拍摄了一段电视录像。现在,这段录像片还缺少一段合适的解说词。因此,学校想在我们五年级征集这段录像片的解说词。今天,老师借来了这盘录像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觉得怎么样?愿意不愿意,能不能给它配上一段解说词?
师:刚才播放的那段录像大家可能还没有看清楚,那就再看一遍。
师:你们看明白了吗?那好,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前天参观的情景,想一想,如何给前来参观的客人做介绍。想清楚了吗?谁想对前来的客人说一说?大家都想说,咱们现在不说,请打开本子,把自己要说的话用笔迅速地写下来!你看!在这段教学中,教师至少注意了这样两点:第一,他用现代教学手段再现了学生曾经亲身体验过的真实情境激活了储存在学生脑海中相关的事件图像、情景的记忆,使学生的写作变成了“有米之炊”。第二,他创设一个“让慕名而来我们学校参观的客人能更好地了解学校图书馆的情况”的交际环境和目标。由此也充分证明:作文也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只要学生拥有了相似的交际情境,明确了交际的对象,并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将内需转换成表述动机,他们就会自动进入不吐不快、欲罢不能的境界。
归纳如今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一些成功和有效做法,把内需转变成表述动机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课堂上所创设的交际情景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置身其间的学生们能够十分便捷地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课堂上虚拟的生活场景变成心目中的真实;让他们觉得:作文已不是“要我写”,而是“我要写”,提笔写话已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写不可。
第二,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不断聚焦,明确交际的对象与所要收到的交际效果,从而加大目标的吸引力。实践证明:交际的对象越是明晰,交际的目的性越强,个体所能认识到的交际价值就越大,由此而诱发出来的动机就越强烈,下笔作文的时候就越有激情和信心。
可以相信:我们的学生一旦进入了“愤悱”的境界,他们自然会文思如泉,妙笔生花。虽然这时写出的草稿很可能在逻辑上是不太严密的、完整的,甚至有的语句还不够合理、通顺,但已经凝固下来的思维火花,已经建构好的雏形是完全可以通过反复的修改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首先是选材的自由。课内作文的选材要求不可过严、过细。可以有限度地放宽。假如在规定的范围内学生无写作素材可选,那就可以放宽至相似的题材,如要求学生围绕一张家庭照片选材,可以放宽至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事件中去选材。课外练笔,可以更加宽松,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发感想,发表议论,或写突发异想都可以。童言无忌嘛!只要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内心世界的表白,我们首先要毫不吝啬的给予鼓励。
其次是感想表达上的自由。学生作文,更喜欢发表自己的感想。他们心里有话藏不住,总想说出来。要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毫无保留说出来,不要总以“思想健康”为由去压制他们,学生真的在作文中流露出不健康的思想比压抑在心里而口是心非好,真的有不健康的流露出来,老师更便于引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差距和不足是教育资源的财富。
再者是语言个性表达的自由。由于个性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经历也不同,小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必然会有不同的个性。比如,有的同学表现出喜欢叙述的倾向,有的则更多地带有情绪化的色彩,有的不大喜欢用修饰语,有的则喜欢用词华丽,……“万紫千红总是春”,各具个性的语言才是自由表达之果,因此,老师不要以自己好恶来影。向学生,更不能限制学生个性语言的表达。
让我们来看看作文教学的实际做法吧。上课伊始,老师首先出示命题。小学生面对老师的命题,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写,有没有东西可写都必须写,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写。而命题呢,绝大多数是命题者出于某种目的、一厢情愿的设想、规定、要求。学生接题后,先是要对命题的意思进行一番猜测与揣摩,以求对命题的意图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与把握;随后便是在命题限定的范围、时态、数量、重点、中心的圈子里苦苦思索——尽力在自己的头脑中搜寻那些符合命题要求、规定的写作素材;并最终在规定的时间之内,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按照规范的文章样式写出思想健康、中心突出、段落分明、用词准确、首尾呼应、说话得体的文章来,去实现命题者的假设,去适应批阅者的口味。正是因为限制和规定如此之多,如此苛刻,常常使他们动辄得咎,很难得到命题者与批阅者的首肯。对一位年纪尚小、生活经验不足、写作能力有限、写作素材和书面语言积淀尚不丰厚的小学生来说,不编不抄,不去说那些一百年都不落后的假话、空话、套话来应付,还能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呢?难怪他们惊呼: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言语表述动机,即是指推动一个人进行言语表述从而满足一定需要,达到某种目标的意图、愿望、想法。在现实生活之中,人们常常会把需要和动机混在一起。的确,需要与动机是紧密相连的,有什么样的需要就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动机,并且此二者的心理发展过程很短,往往是连锁反应。再加上此二者都隶属于观念形态,看不见,摸不着,故人们常常会将此二者混淆。严格地说,需要与动机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它们分处于心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动机可能由多种因素激发,不完全由需要引起,需要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会转化为动机。需要是行为最为重要的始发因素,但它往往要动机来驱使。
就一个人的言语表述动机而言,它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个体的内在需要;另一个外部的诱因。内在需要是产生言语表述动机的“推力”。当某一个体缺乏“什么”信号反映到大脑后,便会促使该个体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动机。比如婴儿有了饥饿感,他就会产生觅食的想法,就会在这种言语表述动机的驱使下发出“哇哇”的哭喊声。这哭喊声,其实就是婴儿的言语。当然,这哭喊声是初级的本能言语。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是直接的、贯通的。在摸清学生的内需,创设与之相似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培育表述动机,减少限制,大提倡自主写作、乐于表达上下功夫。
先说摸清学生的内需,创设、提供与之相似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培育表述动机的问题。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里所说的“实际”,既包括他们的内需,也包括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与条件。换句话说,作文教学就是要创设一个与学生现实生活相似的,但又是虚拟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进程中,满足他们协调相互关系,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将内需转化为习作冲动。现在,就让我们看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吧!前不久,一位青年老师上了一节《学写解说词》的作文课,下面是这节课的片断:
师:同学们,前天,我们参观了学校新近改建的图书馆,大家还有印象吧?为了让慕名来我们学校参观的客人能更好地了解学校图书馆的情况,上个星期,学校给改建的图书馆拍摄了一段电视录像。现在,这段录像片还缺少一段合适的解说词。因此,学校想在我们五年级征集这段录像片的解说词。今天,老师借来了这盘录像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们觉得怎么样?愿意不愿意,能不能给它配上一段解说词?
师:刚才播放的那段录像大家可能还没有看清楚,那就再看一遍。
师:你们看明白了吗?那好,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前天参观的情景,想一想,如何给前来参观的客人做介绍。想清楚了吗?谁想对前来的客人说一说?大家都想说,咱们现在不说,请打开本子,把自己要说的话用笔迅速地写下来!你看!在这段教学中,教师至少注意了这样两点:第一,他用现代教学手段再现了学生曾经亲身体验过的真实情境激活了储存在学生脑海中相关的事件图像、情景的记忆,使学生的写作变成了“有米之炊”。第二,他创设一个“让慕名而来我们学校参观的客人能更好地了解学校图书馆的情况”的交际环境和目标。由此也充分证明:作文也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只要学生拥有了相似的交际情境,明确了交际的对象,并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将内需转换成表述动机,他们就会自动进入不吐不快、欲罢不能的境界。
归纳如今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一些成功和有效做法,把内需转变成表述动机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课堂上所创设的交际情景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置身其间的学生们能够十分便捷地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课堂上虚拟的生活场景变成心目中的真实;让他们觉得:作文已不是“要我写”,而是“我要写”,提笔写话已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写不可。
第二,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不断聚焦,明确交际的对象与所要收到的交际效果,从而加大目标的吸引力。实践证明:交际的对象越是明晰,交际的目的性越强,个体所能认识到的交际价值就越大,由此而诱发出来的动机就越强烈,下笔作文的时候就越有激情和信心。
可以相信:我们的学生一旦进入了“愤悱”的境界,他们自然会文思如泉,妙笔生花。虽然这时写出的草稿很可能在逻辑上是不太严密的、完整的,甚至有的语句还不够合理、通顺,但已经凝固下来的思维火花,已经建构好的雏形是完全可以通过反复的修改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首先是选材的自由。课内作文的选材要求不可过严、过细。可以有限度地放宽。假如在规定的范围内学生无写作素材可选,那就可以放宽至相似的题材,如要求学生围绕一张家庭照片选材,可以放宽至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事件中去选材。课外练笔,可以更加宽松,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发感想,发表议论,或写突发异想都可以。童言无忌嘛!只要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内心世界的表白,我们首先要毫不吝啬的给予鼓励。
其次是感想表达上的自由。学生作文,更喜欢发表自己的感想。他们心里有话藏不住,总想说出来。要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毫无保留说出来,不要总以“思想健康”为由去压制他们,学生真的在作文中流露出不健康的思想比压抑在心里而口是心非好,真的有不健康的流露出来,老师更便于引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差距和不足是教育资源的财富。
再者是语言个性表达的自由。由于个性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经历也不同,小学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也必然会有不同的个性。比如,有的同学表现出喜欢叙述的倾向,有的则更多地带有情绪化的色彩,有的不大喜欢用修饰语,有的则喜欢用词华丽,……“万紫千红总是春”,各具个性的语言才是自由表达之果,因此,老师不要以自己好恶来影。向学生,更不能限制学生个性语言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