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 郭明辉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教学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其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创新的社会、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的教育。如何改革生物教学,使之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一个生物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理应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我自已的实践,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转变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必须看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还是发展认知和引导创新的手段。新课程改革,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教师是起一个向导和顾问的作用。要尽量发现和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怕教不好学生,就怕没找到更好的方法。还要处理好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智力的发展并不同步;而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常人不同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他们常常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被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极易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另外,教师还要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在教学中要运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突出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创造一个适合学生思考的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注重能力的实际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和浓厚的求知欲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有信心进行知识发现和小发明、小创造。第二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自学中学到生物学科的严谨、准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有助于从老师的统一讲解中超脱出来,促进个性品质、创新意识的形成;还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在班上展示学生的各种科技小制作、小论文、生物标本等,课下举办生物知识竞赛,带领学生参观劳动生产基地,教师经常与学生交流,学生之间也互相交流创新体会,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环境。
  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消除屏障,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不合拍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给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平台,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去观察实物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生物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观察实物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解答习题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生物的发育过程,并给学生以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感受,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四、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撰写小论文,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有针对性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组织学生注意收集报刊杂志上最新生物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在家里上网查询相关知识,收看电视里的科技节目,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生物知识和生物工程的发展动态,不定期组织“实用生物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及写作能力。
  2、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模拟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感观刺激。如在认识青蛙捕虫的动作时,即使把死昆虫吊在青蛙面前抖动,让它捕食,也是看不清楚青蛙捕虫时舌头的动作,因为这只是瞬间进行,根本不可能用人的肉眼看清楚。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可以采用电教媒体,播放编辑过的青蛙捕虫的录像片,使青蛙的动作通过特技慢动作,甚至一帧一帧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能仔细而清楚地观察到:青蛙弹出分叉且附有粘液的舌头粘住昆虫、舌头缩回原位、上颔下颔合拢的整个捕虫过程。通过录像,使学生的印象深刻,兴趣浓厚,很好地了解和掌握了这一知识。再比如在认识植物的导管时,把吸收了红色水的叶片放在投影仪上,红色的导管便能非常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在有些演示实验中还可以利用投影仪作实验器具,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地呈现给学生观察。
  总之,在当前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形势下,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自身教学艺术和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思维潜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充分发挥主体与主导作用,真正实现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