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学生快乐习作
【作者】 楼建萍
【机构】 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治平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快乐是什么?这个词语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很难让学生兴奋的说:我的生活非常快乐!我的学习很快乐!对于作文,我想“快乐”这词就更难让很多学生接受了。可作文教学它作为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做教师的有必要也应该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这项活动中感受到作文本有的兴趣和快乐,因为孩子们的本性是快乐的。只有当孩子们认识到快乐作文是对生活的记录,是在作文世界里自在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是留住快乐的一种方式,他们才会真正的快乐作文。
关键词:快乐 习作 兴趣 学生 生活 语文
作文就是倾述,倾述是快乐的,作文本应也是快乐的,但如今一提起作文,不仅学生害怕,教师也感到头痛。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而且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不在学生,而是我们的作文训练方式单一,内容枯燥,限制了学生写作欲望,远离学生了生活,禁锢了学生个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释放学生个性,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增强学生习作自信。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激发兴趣,建立信心。
三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这是学生的第一次习作,我想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写好习作的信心。我将口语交际和习作融为一体,先引导学生回忆最近一段时间的课余生活,根据所作记录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先说说在课余中有趣的事情,自己的、他人的事都可以说,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交流时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师生一起总结,为习作做准备。“我最喜欢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我在家学做饭可有趣啦!”“我昨天和爸爸妈妈一起种白菜也很有意思啊!”“星期天里,我和哥哥一起学骑自行车,我们在张官村的公路上骑车,小花狗也跟着我们欢快地跑,真好玩儿!”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我看习作的时机已成熟,对他们说:“同学们!你们讲得多好啊,能把刚才讲的写下来吗?”“行!”此时,我没有向学生提过多的要求,让他们放开手脚写,消除习作的畏难情绪。初稿写成后,同学互相修改欣赏,我及时表扬鼓励,肯定写得好的地方,使学生觉得作文就是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我也会!”建立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二、注重讲评,感受乐趣。
学生对自己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都会感到高兴,都会把老师的表扬当作前进的动力。因此,我特别注重作文讲评,每次讲评时,我会详细说明该次习作的优点,会对每个同学的习作正面评价,给予表扬和鼓励。特别是对写作基础比较差的同学,用“放大镜”找出闪光之处,当众表扬,同时对不足之处进行个别辅导,热诚帮助,让他们也能快乐习作,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真正感受到习作的乐趣。
三、巧设游戏,激发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怕作文而寻找出的一条正确的教学出路。我们只有在“易于动笔”和“乐于表达”的教学上下工夫,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并学会摄取鲜活的生活素材,学会感受、体验等创造性情绪的发挥。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经过设计的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游戏性和可操作性的游戏活动,就是方法。引入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生活积累,获得情感体验,是一条易于操作、效果明显的作文教学之路。“作文游戏”就是寓作文教学目的、内容、手段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游戏中兴趣盎然,变苦学为乐学。比如:有一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一种水果或蔬菜”。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趣味呢?
作文前的那天下午放学,我有意布置了一个很新鲜的作业:回家以后,每个人做一个头饰——喜欢的水果、蔬菜都行,自己找一张硬纸片,在上面画好,上色,然后,剪成喜欢的水果或蔬菜的样子,最后做成头饰。除此之外,还要认真调查一下自己喜欢的水果或蔬菜——产地、产量、特点、味道、吃法……明天的时候,我们搞一次“水果的自述”演讲会。
第二天的作文课上,我先在黑板上板书了“水果(或蔬菜)的自述”几个字,然后问学生:都准备好了吗?部分学生拿出了头饰、举起了手,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准备的不怎么样,手迟迟不敢举起来。我说:“好吧,这样,大家先由小组长组织在组内做准备,每个人都要介绍,然后,各小组推选出介绍的比较好的,为全班同学做表演。如何?”学生同意了。
小组内活跃起来。“我叫大白菜,生产于……”“我叫桃形李,是我们浦江的特产,很多果农种植我这个水果品种……”我在各小组巡视、倾听,同学们都被滑稽的介绍逗得大笑不止,二十分钟的时间,学生几乎笑了二十分钟。终于,笑声停下来了,他们开始推荐、一起帮小组代表做准备——改说这一点、该说那一点,七嘴八舌。
这次作文教学结束以后,学生写得很有自己的个性。因为是“自己最喜欢吃的蔬菜”,学生在选择材料上体现出了个性,表述时,自然地融进了自己的感情。不过,也出现了小小的插曲——部分学生准备得不够充分——毕竟才一个晚上,因此,小部分学生写出来的“自述”不够理想。我想象着,如果给学生的时间多一点,给他们一周、两周的准备时间,相信效果会更好的。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心中不快,通过作文渲泄,达到心平气和;心中欢喜,通过作文诉说,心情恢复平正;在作文里,可以上天入地,呼风唤雨,可以连接千里,审视古今;可以嬉笑怒骂,痛快淋漓……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每个人必须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要以平常心对待作文,要把作文当作自己的伙伴,当作贴心的朋友,对它哭﹑对它笑﹑对它诉说心事﹑对它畅想前程,无话不说,无所不谈。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走出作文教学的怪圈,才能彻底放松学生的手脚,才能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作文。结合中段教学新课标对写作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快乐的写作环境,让学生把写作作为自己的伙伴,从而快乐的去生活,去快乐写作。
参考文献:
【1】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马芯兰,《观察·阅读与小学作文》,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新课程培训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徐永森,《小学作文教学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关键词:快乐 习作 兴趣 学生 生活 语文
作文就是倾述,倾述是快乐的,作文本应也是快乐的,但如今一提起作文,不仅学生害怕,教师也感到头痛。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而且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不在学生,而是我们的作文训练方式单一,内容枯燥,限制了学生写作欲望,远离学生了生活,禁锢了学生个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释放学生个性,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增强学生习作自信。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激发兴趣,建立信心。
三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这是学生的第一次习作,我想最重要的是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写好习作的信心。我将口语交际和习作融为一体,先引导学生回忆最近一段时间的课余生活,根据所作记录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先说说在课余中有趣的事情,自己的、他人的事都可以说,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交流时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师生一起总结,为习作做准备。“我最喜欢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我在家学做饭可有趣啦!”“我昨天和爸爸妈妈一起种白菜也很有意思啊!”“星期天里,我和哥哥一起学骑自行车,我们在张官村的公路上骑车,小花狗也跟着我们欢快地跑,真好玩儿!”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我看习作的时机已成熟,对他们说:“同学们!你们讲得多好啊,能把刚才讲的写下来吗?”“行!”此时,我没有向学生提过多的要求,让他们放开手脚写,消除习作的畏难情绪。初稿写成后,同学互相修改欣赏,我及时表扬鼓励,肯定写得好的地方,使学生觉得作文就是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我也会!”建立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二、注重讲评,感受乐趣。
学生对自己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都会感到高兴,都会把老师的表扬当作前进的动力。因此,我特别注重作文讲评,每次讲评时,我会详细说明该次习作的优点,会对每个同学的习作正面评价,给予表扬和鼓励。特别是对写作基础比较差的同学,用“放大镜”找出闪光之处,当众表扬,同时对不足之处进行个别辅导,热诚帮助,让他们也能快乐习作,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真正感受到习作的乐趣。
三、巧设游戏,激发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是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怕作文而寻找出的一条正确的教学出路。我们只有在“易于动笔”和“乐于表达”的教学上下工夫,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并学会摄取鲜活的生活素材,学会感受、体验等创造性情绪的发挥。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经过设计的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游戏性和可操作性的游戏活动,就是方法。引入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生活积累,获得情感体验,是一条易于操作、效果明显的作文教学之路。“作文游戏”就是寓作文教学目的、内容、手段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游戏中兴趣盎然,变苦学为乐学。比如:有一次习作的内容是“写一种水果或蔬菜”。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趣味呢?
作文前的那天下午放学,我有意布置了一个很新鲜的作业:回家以后,每个人做一个头饰——喜欢的水果、蔬菜都行,自己找一张硬纸片,在上面画好,上色,然后,剪成喜欢的水果或蔬菜的样子,最后做成头饰。除此之外,还要认真调查一下自己喜欢的水果或蔬菜——产地、产量、特点、味道、吃法……明天的时候,我们搞一次“水果的自述”演讲会。
第二天的作文课上,我先在黑板上板书了“水果(或蔬菜)的自述”几个字,然后问学生:都准备好了吗?部分学生拿出了头饰、举起了手,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准备的不怎么样,手迟迟不敢举起来。我说:“好吧,这样,大家先由小组长组织在组内做准备,每个人都要介绍,然后,各小组推选出介绍的比较好的,为全班同学做表演。如何?”学生同意了。
小组内活跃起来。“我叫大白菜,生产于……”“我叫桃形李,是我们浦江的特产,很多果农种植我这个水果品种……”我在各小组巡视、倾听,同学们都被滑稽的介绍逗得大笑不止,二十分钟的时间,学生几乎笑了二十分钟。终于,笑声停下来了,他们开始推荐、一起帮小组代表做准备——改说这一点、该说那一点,七嘴八舌。
这次作文教学结束以后,学生写得很有自己的个性。因为是“自己最喜欢吃的蔬菜”,学生在选择材料上体现出了个性,表述时,自然地融进了自己的感情。不过,也出现了小小的插曲——部分学生准备得不够充分——毕竟才一个晚上,因此,小部分学生写出来的“自述”不够理想。我想象着,如果给学生的时间多一点,给他们一周、两周的准备时间,相信效果会更好的。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心中不快,通过作文渲泄,达到心平气和;心中欢喜,通过作文诉说,心情恢复平正;在作文里,可以上天入地,呼风唤雨,可以连接千里,审视古今;可以嬉笑怒骂,痛快淋漓……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每个人必须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要以平常心对待作文,要把作文当作自己的伙伴,当作贴心的朋友,对它哭﹑对它笑﹑对它诉说心事﹑对它畅想前程,无话不说,无所不谈。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走出作文教学的怪圈,才能彻底放松学生的手脚,才能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作文。结合中段教学新课标对写作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快乐的写作环境,让学生把写作作为自己的伙伴,从而快乐的去生活,去快乐写作。
参考文献:
【1】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马芯兰,《观察·阅读与小学作文》,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新课程培训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5】徐永森,《小学作文教学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