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教师反思须审慎

【作者】 刘小勇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师反思需借助物质依托,通过一定程序、主题或活动,上升为规范性判断,以保证反思行为的时效性。合理的反思习惯可以分三步来完成:有意识地划分反思程式,浅意识地划分反思程式,潜意识的划分反思程式。教育反思应围绕教育活动的目的展开,包括教育目标的达成、教育过程的效用、学生发展及教师自身发展的水平。教师专业的发展是教师反思的直接目的。
  关键词:反思;教师反思;审慎
  反思是一种自省、思考、探究和评价,是指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性地考察自己言行的过程。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把自我或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进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因此,很多学校都在提倡教师反思,制定制度,要求教师在个人博客中记录反思日志,每周都要交一次反思总结。这样的反思对教育的效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性到底如何呢?西方学者克拉克曾经这样提醒:对于教师反思的提倡仅仅号召教师多做反思,或者要求教师谨慎思考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是远远不够的。他认为这种口号式的倡导虽然提醒教师努力思考,但不一定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通过观察获得的判断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描述性判断,一种是规范性判断。教师反思的意义应该在于把描述性的判断上升为规范性判断,这样才能形成反思的“价值”。对事实的鲜活生动描述不应是教师反思活动的终点,教师反思也不是时间与数量上的累积,而是以此为物质依托,借助一些程序、主题或者活动方式来开展的以保证其实效性的反思行为。
  更有深度的反思要求教师回答这样的问题:一个人如何努力反思?反思什么?反思的目的是什么?只有解决了反思的实质性问题,才能使教师反思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大脑更复杂、更高级的认知、辨正或辨伪、扬弃过程,它需要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操作来实现。因此反思必须遵循思维的规律,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或教育行为与教育规律、目标和操作程式进行意向比对,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过程,得出教育理念与教育活动的合理、科学评定,并进行矫正,养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反思习惯,提高自我教育内涵,为以后的教育活动养成合理的行为倾向。这一思维过程的养成可以分三步来完成。一、有意识地划分反思程式。可以用纸笔将自己需要反思的内容描述出来,再将这一教育行为预设的教育目标列出,进行比对。从学生角度出发多问几个为什么,找到学生的行为动因;从教师行为角度出发,思考得失成败和矫正措施。二、浅意识地划分反思程式。将反思由事后转为教育活动的任何一个时段,由纸笔描述分析转为口头描述分析。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然伴随着思考,而称得上反思的活动并不是都可以预期的,反思活动是“偶发的”“主题性的”,在检视真实发生的例子时,很难在两者之间划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在一件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每一步教育行为的实施都是在对前一教育活动的反馈信息进行思考或反思的基础上开展的,教育行为不是按照预定计划开展的机械行为。三、潜意识的划分反思程式。随着教师教育活动数量的增加和反思的积累,必然会有教育经验的累积,会有从量变到质变的可能性,使教师的反思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过程,并最终建立起科学、合理、运用自如的反思程式。
教育是教育者培养人的行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是促进双方身心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反思应该围绕教育活动的目的展开。首先,是对教育目标的反思,即目标的设定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有没有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否需要做进一步调整;其次,是对教育过程的反思,即教育活动开展的方式是否起到激励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教育过程及其每一个环节是否有效,教育过程中教育用具的使用是否得当;再次,是对学生发展的反思,即学生有没有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学生的意志和情感有没有得到发挥,提升和发挥的程度如何;最后,是对教师自我发展的反思,即教师有没有通过教育活动获得教学的新体验,对教育有没有新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是否会作用于今后的教育活动,最终是否会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
  教师的反思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同时教师的反思也应该以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为直接目的。没有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就难以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M.J.Wallace认为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而教学实践与循环反思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了教师发展的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J.Posner提出了更为简洁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一目了然地认可了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开展者,他们对教育活动的每一次反思都是以教育内容的合理性、教育程序设计的科学性、学生发展的程度、教育目标的达成水平等为物质依托进行反思,每一次反思都意味着对旧我所包含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的扬弃与对未来发展图景的规划,是一种自我超越。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理念、职业技能以及教师合作水平都会得到丰富、更新、发展和提升。从而,教师专业的发展又会促进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可见,教师的反思以促进自我完善为第一目的,教师的自我完善同时也就是教育工作的成功,就是学生的健康成长。
  感性的教育反思如果不上升为一种理性认知,至多算是一种教育经验或教育知识。在一定程式上的理性的反思才是反思的最终目的。教师的反思需要从“描述性判断”走向“规范性判断”。这一过程需要审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