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作者】 张洪滨
【机构】 山东省昌乐特师附属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它们的运动兴趣也在逐渐形成和发展。虽然中学生已有运动兴趣,但还是比较有限的,而且也不太稳定,大多尚未形成兴趣中心。如对某些教材缺乏兴趣,还是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来培养的。那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从“如何教”到“如何学”
以往体育教学设计中,教师比较注重技术教学教的设计,对“如何教”考虑得比较多,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和技术的容器,而忽视了学生学与练的兴趣,对如何让学生乐学、爱练考虑得较少。导致学生始终是被动的参与者,使学生感觉不到运动的乐趣。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强调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这样设计改变传统的“我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我要求怎么练,学生就该怎么练”的定式思维和行为方法。教师巧妙的利用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学习和练习方法、学习过程作为教师教学基点考虑。因此,教师怎么教,学生如何活动,应该是在对“学生该怎么学、能怎么学、会怎么学、最好怎么学”分析的基础上来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样就给学生创新学习开辟一个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体育课不能没有技术练习,但技术练习只是一种载体。要通过学习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好的学习态度,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为技术而技术。教师不是运动知识、技术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所以,一切都应该从如何有利于学生的“学”为“教”的出发点,而最佳的切入口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挫折”到“成功”——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新颖和难度、深度安排的适应(一般指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最近发展区”)是激发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前提。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新颖性、难度适中并和已有的运动经验联系的知识、技能最感兴趣;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似曾相识又陌生、需要经过主观努力,反复练习,不断积累,才能逐渐掌握时,伴随着以学练的过程会不断产生满足身体和精神需要的多种运动体验(成功的快感、同伴的合作、意志的磨练等),这种体验才会带来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更多关注、投入和参与。
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掌握知识、技术所产生的进一步学练的兴趣,以及在学练过程中产生的成功感对他的影响可能更深远。因而,教学内容安排得适宜是培养体育学习、运动取得重要方面。
三、从“学会”到“会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为切入点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见到部分学生“喜欢课外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在于我们教师。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造成的,我们很多教师是为了教而教,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没有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主动,练得积极。我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方法的改进应该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以有利于学生的“乐学”、“乐练”为出发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力争做到人人爱上体育课。如在进行跑的内容教学时可以开展游戏跑、合作跑、接力跑、越障碍跑等,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激发学生学习跑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在同一跑中也不要千篇一律地重复,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再加上谁跑得快为胜等,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喜引学生完成任务。所以,教学方法的改进以有利于学生的“乐学”“乐练”为基础,以有利于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为目标,注重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全面发展。
1.创设教学情景
这是一种寓教材内容与各种有益的活动情景之中,通过创设具体而生动的“场”激起学生浓厚运动兴趣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即让学生心悦诚服的跟定教师,饶有兴趣地去亲身体验为教学互动提供的特定情景,从而达到增进学生健康、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
2.引入游戏和比赛法
在教学中,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心理的游戏和比赛方法来促进和完成目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创造欲及学习兴趣,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在比较枯燥的身体素质练习中,可以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
3.重视音乐的作用
现在的学生对音乐都很感兴趣,而且音乐能直接刺激和影响人的视听。使人产生情绪的感染和情感的体验。因此我尽量用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如在武术学练过程中,为学生播放令人振奋的“中国功夫”、“男儿当自强”等音乐,为学生营造一种学练武术的氛围,自然而然地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做出来的动作也就更有招式。因此,情趣盎然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持久、浓烈的运动兴趣,有了音乐的加盟,使得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充满了运动的激情。
四、从“规整”到“灵活”——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体制状况、性格类型的个体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否则,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持续。如经常发现有些非常内向,同时活动能力也比较差的学生,我就会帮助这些学生找到他们平时比较要好的,也比较热情地同学那组,让他处在一个爱动、爱玩、热情的群体中,其同伴会热情地邀请,用友好的态度陪其一起玩,久而久之他就会产生运动的欲望与兴趣了,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作为一线教师只有着眼于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一种更为亲切和谐、灵活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他们动体又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练。
五、注重教学中的激励作用
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点责怪,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批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练。特别对那些运动能力差的学生的微小进步更要予以充分肯定,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使学生产生和保持学习的动力、激情、兴趣或意愿。如果一个学生不停地受到激励驱动,就能保持兴趣,就能不断主动参与,敢于创新。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通常是运用激励性语言或体态语言进行的,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兴奋和沉闷的调和剂,多运用充满激励、期望的语言,就会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更有利于学生告别消极、被动、防范的心理,使其更具主动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和锻炼中去.
一、从“如何教”到“如何学”
以往体育教学设计中,教师比较注重技术教学教的设计,对“如何教”考虑得比较多,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和技术的容器,而忽视了学生学与练的兴趣,对如何让学生乐学、爱练考虑得较少。导致学生始终是被动的参与者,使学生感觉不到运动的乐趣。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强调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这样设计改变传统的“我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我要求怎么练,学生就该怎么练”的定式思维和行为方法。教师巧妙的利用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学习和练习方法、学习过程作为教师教学基点考虑。因此,教师怎么教,学生如何活动,应该是在对“学生该怎么学、能怎么学、会怎么学、最好怎么学”分析的基础上来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样就给学生创新学习开辟一个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体育课不能没有技术练习,但技术练习只是一种载体。要通过学习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好的学习态度,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为技术而技术。教师不是运动知识、技术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所以,一切都应该从如何有利于学生的“学”为“教”的出发点,而最佳的切入口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挫折”到“成功”——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新颖和难度、深度安排的适应(一般指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最近发展区”)是激发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前提。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新颖性、难度适中并和已有的运动经验联系的知识、技能最感兴趣;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似曾相识又陌生、需要经过主观努力,反复练习,不断积累,才能逐渐掌握时,伴随着以学练的过程会不断产生满足身体和精神需要的多种运动体验(成功的快感、同伴的合作、意志的磨练等),这种体验才会带来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更多关注、投入和参与。
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掌握知识、技术所产生的进一步学练的兴趣,以及在学练过程中产生的成功感对他的影响可能更深远。因而,教学内容安排得适宜是培养体育学习、运动取得重要方面。
三、从“学会”到“会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为切入点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见到部分学生“喜欢课外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在于我们教师。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造成的,我们很多教师是为了教而教,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没有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主动,练得积极。我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方法的改进应该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以有利于学生的“乐学”、“乐练”为出发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力争做到人人爱上体育课。如在进行跑的内容教学时可以开展游戏跑、合作跑、接力跑、越障碍跑等,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激发学生学习跑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在同一跑中也不要千篇一律地重复,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再加上谁跑得快为胜等,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喜引学生完成任务。所以,教学方法的改进以有利于学生的“乐学”“乐练”为基础,以有利于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为目标,注重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全面发展。
1.创设教学情景
这是一种寓教材内容与各种有益的活动情景之中,通过创设具体而生动的“场”激起学生浓厚运动兴趣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即让学生心悦诚服的跟定教师,饶有兴趣地去亲身体验为教学互动提供的特定情景,从而达到增进学生健康、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
2.引入游戏和比赛法
在教学中,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心理的游戏和比赛方法来促进和完成目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创造欲及学习兴趣,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在比较枯燥的身体素质练习中,可以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
3.重视音乐的作用
现在的学生对音乐都很感兴趣,而且音乐能直接刺激和影响人的视听。使人产生情绪的感染和情感的体验。因此我尽量用音乐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如在武术学练过程中,为学生播放令人振奋的“中国功夫”、“男儿当自强”等音乐,为学生营造一种学练武术的氛围,自然而然地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做出来的动作也就更有招式。因此,情趣盎然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持久、浓烈的运动兴趣,有了音乐的加盟,使得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充满了运动的激情。
四、从“规整”到“灵活”——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体制状况、性格类型的个体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否则,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持续。如经常发现有些非常内向,同时活动能力也比较差的学生,我就会帮助这些学生找到他们平时比较要好的,也比较热情地同学那组,让他处在一个爱动、爱玩、热情的群体中,其同伴会热情地邀请,用友好的态度陪其一起玩,久而久之他就会产生运动的欲望与兴趣了,自然而然的融入其中,作为一线教师只有着眼于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一种更为亲切和谐、灵活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他们动体又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练。
五、注重教学中的激励作用
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点责怪,多一些肯定,少一些批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练。特别对那些运动能力差的学生的微小进步更要予以充分肯定,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使学生产生和保持学习的动力、激情、兴趣或意愿。如果一个学生不停地受到激励驱动,就能保持兴趣,就能不断主动参与,敢于创新。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通常是运用激励性语言或体态语言进行的,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兴奋和沉闷的调和剂,多运用充满激励、期望的语言,就会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更有利于学生告别消极、被动、防范的心理,使其更具主动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和锻炼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