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一例

【作者】 秦士玉

【机构】 湖北省秭归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增加了关于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有关内容,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证据在科学探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下面以《建桥梁》为例来说说是如何实现的。《建桥梁》是我在宜昌市小学科学优质课展评。活动中听到的一节科学课。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制作—建造—测试—改进——再设计——再建造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向科学家一样建造的过程,从而把工程技术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一、问题与聚焦
  首先教师播放山区的孩子,坐着溜索去上学,由于生在大山的孩子们交通不便,路途险峻,坐溜索上学是孩子们上学的唯一方法。接着问听课的学生,你们有什么想法,很显然学生说需要建造一座桥梁,很顺利的进入新课,从而明确了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也初步明确了面临的限制和挑战。
  二、设计与制造
  接着教师出示了桥的简图,让学生明白桥由哪几部分组成?然后围绕“桥梁的秘密”展开研究,给每个学生一张纸,让学生在纸上画出桥面的形状,再出示教师的几种不同桥面(教师这样做是为了研究的范围更广,更具有对比性),一共有7种不同的图形
                               然后小组讨论,从7种图形中选择一种开展研究。教师给学生准备了同样的桥墩,同样的卡纸,用同一种传感器进行测试,学生有了设计方案和图纸,接下来就是学生根据每组的方案进行制作,然后由老师用传感器一一测试,每组的数据分别是这样的:L形 8.42  正方形6.21  O形5.72  拱形3.88   一字形1.13   U形4.89   W形15.82 教师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什么样的桥梁承重能力强,不同形状的桥梁承重能力是不一样的,W形是增加了桥梁的厚度。通过测试、比较学生不能满足现有的结果,于是教师让学生在不改变桥梁形状的情况下,让学生想办法来增加承重力,对自己设计的桥梁进行修改,经历再设计 ——再建模——再测试的过程。学生再对桥梁修改后测试的数据如下L形 8.42    9.65; 正方形6.21   7.53 ; O形5.72   17.89 ; 拱形3.88  13.3  一字形1.13  3.24    U形4.89 19.31     W形15.82   22.56.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最后由W形的小组来介绍自己的经验。
  看似一节很普通的科学课,给孩子们呈现的是用数据说话的实证意识,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认识到工程设计具有反复性,它是一个散乱而非线性的过程,一节课结束,但工程设计并没有结束。在课堂上对某个方案进行测试不应是设计的终点,课后,学生要尽可能地去优化自己的设计,使之趋于完美。当然,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定位不能要求过高,不管外观与性能的优劣,都需要对学生智慧的成果给予鼓励与认可,激发其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持续并深入探究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