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由写生到创作——重视写生在现代山水画创作中的作用
【作者】 郭 原
【机构】 江苏盐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我们学习山水画历来强调临摹,因为传统的程式教会我们基本的技法,借由这些技法,便可以营造出“摹古”式的山水。然而,写生是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延续和升华,山水画的“写生”是一个包含多种意义的概念。写生在山水画创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要说到表现,只有写生才能真正给山水画创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关键词:写生 创作 转化
写生,是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延续和升华。通过对景写生,使我们在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更加熟悉和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界中风景佳境、名山秀水、城市园林、乡野村居、亭台楼阁、山川烟岚等的规律。
写生不同于临摹,临摹的对象是静止的摹本、范画,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写生要受到气候、环境、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自然界山川、烟云,远近不同色,早晚不同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这样的记述:“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所以我们要深入自然,要深刻领悟自然界变化无穷的魅力,要了解自然山水远近各不同的多样与变化,将临摹与写生、写生与创作相结合,在对景描摹时,由浅入深,由静及动,先易后难,先简后繁,从而循序渐进。
写生的要求是做到真正消化好从临摹中学到的笔墨规律,并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山水画写生是山水画到达创作阶段不可缺少的环节。由于写生环节是创作中搜集素材的阶段,因此还要有意识地探索地域特征,找到事物的典型性并尽量与自己的内在追求统一起来,从写生开始积累创作感受和表达冲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消化传统的知识和技法,挖掘自然之妙,开启心灵之窗,找到表现自然和内心情感的笔墨语言和绘画图式,克服小心翼翼、固步自封的心理障碍,打开属于自己的精神状态,积极调动情绪,探索个性化的认识与表现。
高校之中有着优越的写生条件,组织学生外出写生采风,把写生的重点放在观察方法的转变和笔墨语言的组织上,这是很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我们每年都会带学生外出写生,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认真地边走边看边停边画。但令人惊讶的是,当我们返回整理作品时,却总是发现没有太多的写生作品是能够直接上升为山水画创作的。这是由于中国画的山水写生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对景写生,它往往需要胸中有山水式的记录与表述,既要写景又要写情,不应只是关注自然物象的表面形态,还要研究其内在的变化规律,找出共性,并渗透进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情感。只有处理好写生与创作的关系,才能真正学习好山水画。
一、写生对于创作的意义
写生在绘画创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创作又将客观世界提炼升华。
1、写生为创作做好准备。我们学习绘画,往往不会一开始就进行创作,都是经过严格、系统的基础训练之后,才有能力进行绘画创作。写生就是基础训练最为重要的部分,通过山水写生,不但可以习得表现山川自然时系统的绘画语言,而且也提高了表现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为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难题提供了基础支持。
2、写生为创作积累素材。美术创作的根本源泉是真实的生活,只有通过对真实生活的切实体验和感知,绘画创作才能具有感染力。写生活动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与生活、与自然之间的直接关联,使它能够积累大量原始、丰富的素材,为创作提供源泉。
3、写生为创作提供启发。在创作的构思以及具体实践中会遇到许多难题,比如构图、表现、造型、形式与内容的协调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创作能否成功,向优秀的山水画作品学习借鉴是一条重要途径,但通过写生来解决这个问题会更具有针对性和直接性。
可以说,如果没有写生的真实准备,山水画创作只能过度依赖临摹得来的程式,缺乏自然赋予的生机。
二、由写生到创作的转化
写生对创作具有现实意义,如何实现由写生到创作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
1、确定创作的主题。要先明确创作的主题以及创作意图,确定了创作的主题,便能形成一定的意识,并能够带着这个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写生,使写生成为有针对性的活动,并在写生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在写生中寻找灵感,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绘画创作的成果。创作会使写生成为有目的性的锻炼,从而深化对写生的理解。
2、带着问题进行写生。不针对创作的写生最后常常流于表面和漫无目的,在写生活动中,应该以创作试图表现的主题或创作中所遇到的难题为核心,有目的地去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在表现树木的层叠或烟云的缥缈时遇到困难,便可以在写生中观察、体会、描摹、取舍,从而找到真实的解决办法,使创作更具有生动性。
3、将在写生中的鲜活感受转换到绘画创作中。现实生活的美,经过艺术家的反映、加工、创作(包括构思和传达)这个环节,生产出艺术作品。[1]创作相比写生而言,更加成熟、更加深入,但是创作的一个弊端就是缺乏写生的鲜活感,这种鲜活感如果能在写生时捕捉,在绘画创作中表现出来,那么创作就会更具有生命力和生活气息,作品也会显得更加丰富。在写生时应时刻注意那些具有感染力的东西,进而把它们移植到创作中,在创作时也应尽可能地保留写生中那些打动人的因素,因为它们很可能会是一幅创作最为关键的地方。
4、将体会自然转变为表现自然。在自然中根据画面意境的需要,将最突出的、最能传神达意的形象提炼出来,并加以强化,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舍取、概括、提炼、组织,于胸中形成能传神达意的形象,并将其转化成画面。每一个人观察自然的角度都有所不同,而且也必须对景物进行主观意识的提炼,那么所体现在写生中必然会形成各自的面目,并带有自身性格及审美品位。画中山水不同于自然山水,它是从大自然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有着山水的“内涵之神”。
山水画的“写生”是一个包含多种意义的概念:一是接触客观事物,感受环境气氛,即熟悉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达到“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2]的境界。二是观察、分析、把握景物的结构与形象特征,从中发现美、提炼美、发掘美的形式,包括景物组合形式、笔墨表现形式、色彩表达形式等。三是动手描写实景。写生在创作的艺术实践中,既是美的直接记录,又是“意”的酝酿与不断深化的重要手段。
山水画创作不仅需要传统功力,需要师法自然,还需要美的冲动,有了美的冲动,才能激起强烈的创作欲。美的冲动来源于对山水美的关照,在山水美的关照中,发现山水自身的艺术性,把握山水的特质与精神。然后,在美的欣赏得到满足后,便“欲夺其造化”,而进行创作。[3]
山水画的写生造境应是长时间被关注的重点。在山水画写生环节中,我们要对不同时期记录的不同感受做定期整理,多想像,与记忆中的某些情景进行联想,并对产生的不同心境作全面记录。在古代,“师造化”是在个人实践活动和师承教习的形式中实现的,而在现代学院群体中,虽然有一些现实的条件限制,但优越先进的现代设备及培养手段完全可实行个体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不要单独地依靠临摹摹本、范画研习中国山水画,而是要有效地进行写生并做好山水画“由写生到创作”的转化。
对于绘画,写生与创作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山水画创作,没有写生的基础准备,光靠“师古人”的程式,创作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画强调胸有丘壑,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乃是以心境关照自然。古人所谓写生,严格来讲,并非现在的对景写生,而是以心灵来写生,是遍游名山大川,融汇于胸,然后发于笔端。山水画本真的东西最终还是要“于无心处写山,于无山处求美。”要信手拈来,妙然天成,纯任自然。“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4],山水画创作并不艰难,它只是人对自然的审美创造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审美认识活动和表现活动,在现代社会,它还是一个从审美认识到审美表现,从艺术构思到艺术传达的过程。
没有创作的探索性学习,山水画就不可能趋向成熟完美。创作就是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时代的特征,用在写生中学到的技法来创作,来表现自己心中所想。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创作,但如果没有写生的基础和功底,终将无法真正实现创作。所以说,我们应该注重对景写生,抓住写生时的感受,锻炼组织表现的能力,提高写生水平,才能在现代更好地进行山水画创作。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第195页
[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第204页
[3]陈传席.中国山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第260页
[4]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第4页
作者简介:郭原(1982- ),女,籍贯江苏连云港。盐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画研究.
关键词:写生 创作 转化
写生,是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延续和升华。通过对景写生,使我们在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更加熟悉和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界中风景佳境、名山秀水、城市园林、乡野村居、亭台楼阁、山川烟岚等的规律。
写生不同于临摹,临摹的对象是静止的摹本、范画,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写生要受到气候、环境、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自然界山川、烟云,远近不同色,早晚不同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这样的记述:“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所以我们要深入自然,要深刻领悟自然界变化无穷的魅力,要了解自然山水远近各不同的多样与变化,将临摹与写生、写生与创作相结合,在对景描摹时,由浅入深,由静及动,先易后难,先简后繁,从而循序渐进。
写生的要求是做到真正消化好从临摹中学到的笔墨规律,并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山水画写生是山水画到达创作阶段不可缺少的环节。由于写生环节是创作中搜集素材的阶段,因此还要有意识地探索地域特征,找到事物的典型性并尽量与自己的内在追求统一起来,从写生开始积累创作感受和表达冲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消化传统的知识和技法,挖掘自然之妙,开启心灵之窗,找到表现自然和内心情感的笔墨语言和绘画图式,克服小心翼翼、固步自封的心理障碍,打开属于自己的精神状态,积极调动情绪,探索个性化的认识与表现。
高校之中有着优越的写生条件,组织学生外出写生采风,把写生的重点放在观察方法的转变和笔墨语言的组织上,这是很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我们每年都会带学生外出写生,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认真地边走边看边停边画。但令人惊讶的是,当我们返回整理作品时,却总是发现没有太多的写生作品是能够直接上升为山水画创作的。这是由于中国画的山水写生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对景写生,它往往需要胸中有山水式的记录与表述,既要写景又要写情,不应只是关注自然物象的表面形态,还要研究其内在的变化规律,找出共性,并渗透进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情感。只有处理好写生与创作的关系,才能真正学习好山水画。
一、写生对于创作的意义
写生在绘画创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为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创作又将客观世界提炼升华。
1、写生为创作做好准备。我们学习绘画,往往不会一开始就进行创作,都是经过严格、系统的基础训练之后,才有能力进行绘画创作。写生就是基础训练最为重要的部分,通过山水写生,不但可以习得表现山川自然时系统的绘画语言,而且也提高了表现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为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难题提供了基础支持。
2、写生为创作积累素材。美术创作的根本源泉是真实的生活,只有通过对真实生活的切实体验和感知,绘画创作才能具有感染力。写生活动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与生活、与自然之间的直接关联,使它能够积累大量原始、丰富的素材,为创作提供源泉。
3、写生为创作提供启发。在创作的构思以及具体实践中会遇到许多难题,比如构图、表现、造型、形式与内容的协调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创作能否成功,向优秀的山水画作品学习借鉴是一条重要途径,但通过写生来解决这个问题会更具有针对性和直接性。
可以说,如果没有写生的真实准备,山水画创作只能过度依赖临摹得来的程式,缺乏自然赋予的生机。
二、由写生到创作的转化
写生对创作具有现实意义,如何实现由写生到创作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
1、确定创作的主题。要先明确创作的主题以及创作意图,确定了创作的主题,便能形成一定的意识,并能够带着这个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写生,使写生成为有针对性的活动,并在写生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在写生中寻找灵感,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绘画创作的成果。创作会使写生成为有目的性的锻炼,从而深化对写生的理解。
2、带着问题进行写生。不针对创作的写生最后常常流于表面和漫无目的,在写生活动中,应该以创作试图表现的主题或创作中所遇到的难题为核心,有目的地去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在表现树木的层叠或烟云的缥缈时遇到困难,便可以在写生中观察、体会、描摹、取舍,从而找到真实的解决办法,使创作更具有生动性。
3、将在写生中的鲜活感受转换到绘画创作中。现实生活的美,经过艺术家的反映、加工、创作(包括构思和传达)这个环节,生产出艺术作品。[1]创作相比写生而言,更加成熟、更加深入,但是创作的一个弊端就是缺乏写生的鲜活感,这种鲜活感如果能在写生时捕捉,在绘画创作中表现出来,那么创作就会更具有生命力和生活气息,作品也会显得更加丰富。在写生时应时刻注意那些具有感染力的东西,进而把它们移植到创作中,在创作时也应尽可能地保留写生中那些打动人的因素,因为它们很可能会是一幅创作最为关键的地方。
4、将体会自然转变为表现自然。在自然中根据画面意境的需要,将最突出的、最能传神达意的形象提炼出来,并加以强化,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舍取、概括、提炼、组织,于胸中形成能传神达意的形象,并将其转化成画面。每一个人观察自然的角度都有所不同,而且也必须对景物进行主观意识的提炼,那么所体现在写生中必然会形成各自的面目,并带有自身性格及审美品位。画中山水不同于自然山水,它是从大自然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有着山水的“内涵之神”。
山水画的“写生”是一个包含多种意义的概念:一是接触客观事物,感受环境气氛,即熟悉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对大自然的情感,达到“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2]的境界。二是观察、分析、把握景物的结构与形象特征,从中发现美、提炼美、发掘美的形式,包括景物组合形式、笔墨表现形式、色彩表达形式等。三是动手描写实景。写生在创作的艺术实践中,既是美的直接记录,又是“意”的酝酿与不断深化的重要手段。
山水画创作不仅需要传统功力,需要师法自然,还需要美的冲动,有了美的冲动,才能激起强烈的创作欲。美的冲动来源于对山水美的关照,在山水美的关照中,发现山水自身的艺术性,把握山水的特质与精神。然后,在美的欣赏得到满足后,便“欲夺其造化”,而进行创作。[3]
山水画的写生造境应是长时间被关注的重点。在山水画写生环节中,我们要对不同时期记录的不同感受做定期整理,多想像,与记忆中的某些情景进行联想,并对产生的不同心境作全面记录。在古代,“师造化”是在个人实践活动和师承教习的形式中实现的,而在现代学院群体中,虽然有一些现实的条件限制,但优越先进的现代设备及培养手段完全可实行个体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不要单独地依靠临摹摹本、范画研习中国山水画,而是要有效地进行写生并做好山水画“由写生到创作”的转化。
对于绘画,写生与创作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山水画创作,没有写生的基础准备,光靠“师古人”的程式,创作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画强调胸有丘壑,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乃是以心境关照自然。古人所谓写生,严格来讲,并非现在的对景写生,而是以心灵来写生,是遍游名山大川,融汇于胸,然后发于笔端。山水画本真的东西最终还是要“于无心处写山,于无山处求美。”要信手拈来,妙然天成,纯任自然。“古人之书画与造化同根”[4],山水画创作并不艰难,它只是人对自然的审美创造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审美认识活动和表现活动,在现代社会,它还是一个从审美认识到审美表现,从艺术构思到艺术传达的过程。
没有创作的探索性学习,山水画就不可能趋向成熟完美。创作就是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时代的特征,用在写生中学到的技法来创作,来表现自己心中所想。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创作,但如果没有写生的基础和功底,终将无法真正实现创作。所以说,我们应该注重对景写生,抓住写生时的感受,锻炼组织表现的能力,提高写生水平,才能在现代更好地进行山水画创作。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第195页
[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第204页
[3]陈传席.中国山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第260页
[4]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第4页
作者简介:郭原(1982- ),女,籍贯江苏连云港。盐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