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型文化业态视域下民族博物馆文化创意路径研究
【作者】 尕格玛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民族博物馆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民族博物馆在传承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凝聚民族力量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博物馆的内涵也决定了博物馆的发展。但是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创新较为滞后,民族博物馆的文化创新也缺乏亮点,导致很多人对博物馆失去了兴趣。本文将就如何在新型文化业态下创新民族博物馆文化展开探讨。
关键词:文化业态;文化创新;民族博物馆
在新型文化业态下,我国的民族博物馆存在技术水平较低、缺乏专业人才、发展观念不科学以及文化创意不足、市场动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因此,客观分析我国民族博物馆的文化创意现状,深刻分析解决民族博物馆发展的途径,能够有效提升博物馆的文化内涵,促进产品研发和营销,对于促进民族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民族博物馆文化创意现状分析
1.1推广方式缺乏实用性
近年来,我国不少民族博物馆为了发展文化产业,让更多民众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创新文艺工作方面切实付出了努力。随着人民物质生活逐渐得到满足,对民族文化的要求趋向“新奇特”,只有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范畴,促进民族文化与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才能够增加受众面,提高民族文化的宣传效果。例如2014年,故宫博物院就推出了“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朝珠耳机”等文物周边产品,不久前,故宫博物院还推出了如“清明上河图胶带”等创新产品,在给人以眼前一亮感觉的同时,将文物、故宫建筑等元素融入进去,实现了现代生活和古典文化的有机结合,让文物也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之类似的还有2016年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青铜面具月饼”等。
“卖萌”的周边产品,激发了民众的购买欲望,但实际上,这些产品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的挖掘并不深,有的产品只是对文物外形的简单复制。用用好“卖萌”的推广方式,就要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对文物进行更深程度的研究,将创新性、实用性和功能性结合起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运用。
1.2制约文化创意的因素有待消除
人们对文化创意主体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所占的比重也有较大的增长,消费行为也更加理性化,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不断转型。但是民族博物馆的文化创意制约因素还很多,如缺乏创新理念,不注重内涵建设,缺乏科学的发展统筹规划等。不少博物馆在建设文化产业体系时,都一味复制传统的版本,沿用以前的发展路径,不注重对文化创意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对服饰、动漫等研究,明显缺乏创新。
1.3文化创意模式创新不足
民族博物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民族文化又与新型文化业态有很大联系。不少民族博物馆都采用更加创新的设计方式和理念,加强民族形象设计。如在民族博物馆中设置民族服饰、银饰、纺织物、雕刻等艺术形式,或者用VR、沙盘、笑脸墙、民族手工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民族文化。例如“民族娃娃”、藏族“唐卡”、藏族三大藏区的服饰等,拥有优秀的质感和色彩,用料考究,展现了我国特色的传统舞蹈风格,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特点和艺术形式,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虽然我国的民族博物馆在文化创意方面能够做到以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础,融合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但是对于文化创意的开发仍然缺乏力度,对国内外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形势不够了解,虽然建设了文化创意产业园,但是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而政府也没有起到很好的干预作用,缺乏完善的发展体系,让市场机制和文化创意存在一定的发展阻碍。
2、推动民族博物馆文化创意发展的策略
2.1民族博物馆文化创意与文化业态的结合
在新型文化业态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向多类型、多层次文化发展,但是文化创意和文化业态的结合还不够,特别是对于民族博物馆文化创新与新型文化业态还没有形成共同发展的机制。因此,民族博物馆应该坚持实用、创新的原则,找到民族博物馆文化和新型文化业态的结合点,提高文化创意的内容质量,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创意的内涵,一方面又要防止传统文化被过度开发。建议完善的文化创意管理机制,不少民族博物馆的文物没有经过批准就被复制和开发,并且实用性较低,民族博物馆应该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哪些部门、单位或者个人有创新开发的权力,提高文化创意的深度和广度。
2.2找准切入点
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重点,在于科技和文化的结合,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新型文化业态格局,但是民族博物馆的文化创意有待加强。民族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处理好开发文化产品和文物资源的关系,要认识到民族博物馆不仅仅能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要加强人才建设,可以从高校招聘对口人才,加强教育和培训,让人才掌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培养文化创意的责任感。在动漫、网络、游戏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要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才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培训,针对性的为民族博物馆输送文化创意人才。利用好网络技术,提高文化创意的开放性,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创新,打造畅销的网络文化产品。例如以我国特有动物大熊猫为范本的《功夫熊猫》,就是非常成功的一项创新,民族博物馆应该将新技术与文化创意结合起来,也要和其他科技领域搞好关系,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优势,提高生产的创新性,加强产品营销。可以打造互联网电商平台,如将故宫“搬进”淘宝,就是一种创新的营销方式,提高营销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才能吸引人们的关注。
结束语
综上,民族博物馆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民族博物馆文化缺乏创新的现状,应该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从多个方面着手,加强文化创意和营销创新,促进民族博物馆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晓辰.“互联网+”时代文博旅游业的新型文化业态研究[J].今传媒.2017,(03):63.
[2]孙凝异.文创,不是“卖萌”,亦非复制[J].中华手工.2017,(05):58.
[3]刘稚亚.数字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J].经济.2016,(08):31.
关键词:文化业态;文化创新;民族博物馆
在新型文化业态下,我国的民族博物馆存在技术水平较低、缺乏专业人才、发展观念不科学以及文化创意不足、市场动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因此,客观分析我国民族博物馆的文化创意现状,深刻分析解决民族博物馆发展的途径,能够有效提升博物馆的文化内涵,促进产品研发和营销,对于促进民族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民族博物馆文化创意现状分析
1.1推广方式缺乏实用性
近年来,我国不少民族博物馆为了发展文化产业,让更多民众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创新文艺工作方面切实付出了努力。随着人民物质生活逐渐得到满足,对民族文化的要求趋向“新奇特”,只有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范畴,促进民族文化与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才能够增加受众面,提高民族文化的宣传效果。例如2014年,故宫博物院就推出了“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朝珠耳机”等文物周边产品,不久前,故宫博物院还推出了如“清明上河图胶带”等创新产品,在给人以眼前一亮感觉的同时,将文物、故宫建筑等元素融入进去,实现了现代生活和古典文化的有机结合,让文物也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之类似的还有2016年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青铜面具月饼”等。
“卖萌”的周边产品,激发了民众的购买欲望,但实际上,这些产品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的挖掘并不深,有的产品只是对文物外形的简单复制。用用好“卖萌”的推广方式,就要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对文物进行更深程度的研究,将创新性、实用性和功能性结合起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运用。
1.2制约文化创意的因素有待消除
人们对文化创意主体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所占的比重也有较大的增长,消费行为也更加理性化,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不断转型。但是民族博物馆的文化创意制约因素还很多,如缺乏创新理念,不注重内涵建设,缺乏科学的发展统筹规划等。不少博物馆在建设文化产业体系时,都一味复制传统的版本,沿用以前的发展路径,不注重对文化创意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对服饰、动漫等研究,明显缺乏创新。
1.3文化创意模式创新不足
民族博物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民族文化又与新型文化业态有很大联系。不少民族博物馆都采用更加创新的设计方式和理念,加强民族形象设计。如在民族博物馆中设置民族服饰、银饰、纺织物、雕刻等艺术形式,或者用VR、沙盘、笑脸墙、民族手工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民族文化。例如“民族娃娃”、藏族“唐卡”、藏族三大藏区的服饰等,拥有优秀的质感和色彩,用料考究,展现了我国特色的传统舞蹈风格,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特点和艺术形式,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虽然我国的民族博物馆在文化创意方面能够做到以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础,融合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但是对于文化创意的开发仍然缺乏力度,对国内外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形势不够了解,虽然建设了文化创意产业园,但是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而政府也没有起到很好的干预作用,缺乏完善的发展体系,让市场机制和文化创意存在一定的发展阻碍。
2、推动民族博物馆文化创意发展的策略
2.1民族博物馆文化创意与文化业态的结合
在新型文化业态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向多类型、多层次文化发展,但是文化创意和文化业态的结合还不够,特别是对于民族博物馆文化创新与新型文化业态还没有形成共同发展的机制。因此,民族博物馆应该坚持实用、创新的原则,找到民族博物馆文化和新型文化业态的结合点,提高文化创意的内容质量,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创意的内涵,一方面又要防止传统文化被过度开发。建议完善的文化创意管理机制,不少民族博物馆的文物没有经过批准就被复制和开发,并且实用性较低,民族博物馆应该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哪些部门、单位或者个人有创新开发的权力,提高文化创意的深度和广度。
2.2找准切入点
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重点,在于科技和文化的结合,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新型文化业态格局,但是民族博物馆的文化创意有待加强。民族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处理好开发文化产品和文物资源的关系,要认识到民族博物馆不仅仅能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要加强人才建设,可以从高校招聘对口人才,加强教育和培训,让人才掌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培养文化创意的责任感。在动漫、网络、游戏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要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才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培训,针对性的为民族博物馆输送文化创意人才。利用好网络技术,提高文化创意的开放性,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创新,打造畅销的网络文化产品。例如以我国特有动物大熊猫为范本的《功夫熊猫》,就是非常成功的一项创新,民族博物馆应该将新技术与文化创意结合起来,也要和其他科技领域搞好关系,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优势,提高生产的创新性,加强产品营销。可以打造互联网电商平台,如将故宫“搬进”淘宝,就是一种创新的营销方式,提高营销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才能吸引人们的关注。
结束语
综上,民族博物馆在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民族博物馆文化缺乏创新的现状,应该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从多个方面着手,加强文化创意和营销创新,促进民族博物馆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晓辰.“互联网+”时代文博旅游业的新型文化业态研究[J].今传媒.2017,(03):63.
[2]孙凝异.文创,不是“卖萌”,亦非复制[J].中华手工.2017,(05):58.
[3]刘稚亚.数字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J].经济.201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