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浅析——生活创造美
【作者】 龙 江
【机构】 汶川县银杏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从“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因地施教,变废为宝,彰显民族特色”、“走进自然,摄影生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简要阐述了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和探索历程。
关键词:美术教育 民族地区 农村学校 彰显特色 走进自然
“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
——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无疑给我们今天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指明方向。
一、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的城区,这就导致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在教学实施上难以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教学所需的材料、设备、环境、场地等课程资源都难于保障。而且,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农村依然存在,重“主”轻“副”,家长只在乎升学考试成绩,对美术课程认识不够或经济状况限制,难以满足孩子学习美术的需求。
农村孩子大多很少去大城市,他们的所见所闻自然不如城市孩子多,这些都影响着学生对美术的理解水平,教师根据课程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无法创作出新颖、优秀的作品。
这些因素大大的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思考、改进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些探索。
二、因地施教,变废为宝,彰显民族特色
《新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美术课程教学不能拘泥于课本,必须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
农村生活环境比不了城市的繁华,但自有它的一份宁静与小清新。这里有广阔的大自然: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怪石奇峰;还有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羌家风情等。这些都为学生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美术素材。
我所在的学校位于岷江河畔,河水奔流不息的冲刷,在河岸上留下了无数的鹅卵石。课后搜集石材,课堂上学生们用五颜六色的画笔在石上作画,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每次的作品展上都有他们的手笔。
同时,我不将学生们拘泥于课堂,让他们走进生活,去发现生活的美。我们生活的地方是藏羌名族聚居地,在我们周围羌文化更是相当的丰富,特别是羌绣,绣娘们用针线绣花草,而我让孩子们用画笔、刻刀将羌绣刻在纸上,也是别有一番情趣。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作画材料都不能随时有。我也在不断地摸索,创作不一定局限于课本,通过自己在网上的学习,放眼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废旧材料,比如:酒瓶、易拉罐、旧报纸、簸箕、木板等。我和学生利用课堂和兴趣课时间用废旧报纸制作纸浆画;将家里不用的簸箕收集起来用画笔在上面描绘出各种花鸟鱼虫、人物、景物;最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在酒瓶上作画,当五颜六色的颜料被孩子们涂在瓶子上时,一件件漂亮的摆件就被创造出来……《新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将生活融入美术课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了审美情趣,又增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喜爱。
三、走进自然,摄影生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现在智能手机早已经走进家庭,走进了生活。在课余和假期,我利用家庭优势,安排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把生活中看见的美好景色用只能手机拍摄成美景图片。在家长会的时候,专门留下一点时间和家长学生交流。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拍摄的优美图片,请家长和学生谈拍摄体会,与大家交流。同时,还与语文老师合作,给美景图片写文字说明,办板报专栏,图文并茂的抒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学期结束或者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发一点鼓励的小奖品,给摄影作品做的好的学生和文字说明写的好的学生颁发个人优秀奖,鼓励他们最近自然,体验生活,并且点名感谢家长配合学校给予孩子的关怀。这样开展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一些基本的摄影知识,同时,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提升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让家长与学校一道,关爱学生的成长,陪伴学生进步,对学校工作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从小热爱自然,热爱家乡,对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家乡的教育收到了生动形象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开展的农村美术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在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要实现高效的美术课堂,作为美术老师的我感到责任重大道路长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努力奋进,为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而奋斗终身!
参考文献:
顾艳青.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0.
李昌葆.目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中创新性缺乏现象及对策.《教师》.【J】.2011.
陈逸键.发展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之我见.《美术教育研究》.【J】.2012.
关键词:美术教育 民族地区 农村学校 彰显特色 走进自然
“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
——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无疑给我们今天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指明方向。
一、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的城区,这就导致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在教学实施上难以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教学所需的材料、设备、环境、场地等课程资源都难于保障。而且,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农村依然存在,重“主”轻“副”,家长只在乎升学考试成绩,对美术课程认识不够或经济状况限制,难以满足孩子学习美术的需求。
农村孩子大多很少去大城市,他们的所见所闻自然不如城市孩子多,这些都影响着学生对美术的理解水平,教师根据课程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无法创作出新颖、优秀的作品。
这些因素大大的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思考、改进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些探索。
二、因地施教,变废为宝,彰显民族特色
《新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美术课程教学不能拘泥于课本,必须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
农村生活环境比不了城市的繁华,但自有它的一份宁静与小清新。这里有广阔的大自然: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怪石奇峰;还有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羌家风情等。这些都为学生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美术素材。
我所在的学校位于岷江河畔,河水奔流不息的冲刷,在河岸上留下了无数的鹅卵石。课后搜集石材,课堂上学生们用五颜六色的画笔在石上作画,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每次的作品展上都有他们的手笔。
同时,我不将学生们拘泥于课堂,让他们走进生活,去发现生活的美。我们生活的地方是藏羌名族聚居地,在我们周围羌文化更是相当的丰富,特别是羌绣,绣娘们用针线绣花草,而我让孩子们用画笔、刻刀将羌绣刻在纸上,也是别有一番情趣。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作画材料都不能随时有。我也在不断地摸索,创作不一定局限于课本,通过自己在网上的学习,放眼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废旧材料,比如:酒瓶、易拉罐、旧报纸、簸箕、木板等。我和学生利用课堂和兴趣课时间用废旧报纸制作纸浆画;将家里不用的簸箕收集起来用画笔在上面描绘出各种花鸟鱼虫、人物、景物;最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在酒瓶上作画,当五颜六色的颜料被孩子们涂在瓶子上时,一件件漂亮的摆件就被创造出来……《新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将生活融入美术课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了审美情趣,又增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喜爱。
三、走进自然,摄影生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现在智能手机早已经走进家庭,走进了生活。在课余和假期,我利用家庭优势,安排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把生活中看见的美好景色用只能手机拍摄成美景图片。在家长会的时候,专门留下一点时间和家长学生交流。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拍摄的优美图片,请家长和学生谈拍摄体会,与大家交流。同时,还与语文老师合作,给美景图片写文字说明,办板报专栏,图文并茂的抒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学期结束或者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发一点鼓励的小奖品,给摄影作品做的好的学生和文字说明写的好的学生颁发个人优秀奖,鼓励他们最近自然,体验生活,并且点名感谢家长配合学校给予孩子的关怀。这样开展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一些基本的摄影知识,同时,加强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提升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让家长与学校一道,关爱学生的成长,陪伴学生进步,对学校工作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从小热爱自然,热爱家乡,对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家乡的教育收到了生动形象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开展的农村美术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在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要实现高效的美术课堂,作为美术老师的我感到责任重大道路长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努力奋进,为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而奋斗终身!
参考文献:
顾艳青.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10.
李昌葆.目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中创新性缺乏现象及对策.《教师》.【J】.2011.
陈逸键.发展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之我见.《美术教育研究》.【J】.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