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高效教学浅析
【作者】 黄升远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情境”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某个知识的理解而设置的背景或平台,所以情境的效度就可分为有效、低效或无效。而“创设”是指教材中没有的,或者说是教师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而设置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没有情境的教学是没有的。但是情境的多少,情境的利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效度。
关键词:初中物理 情景创设 兴趣 理性分析
一、研究背景
学生的兴趣一般从“有趣”开始,有效“情景”应运而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情境教学就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新的亮点。
课堂教学情境是以无形的“情”和有形的“境”的有机融合。创设合理的物理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们轻松地认识物理的本质,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增强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故以《安全用电与保护》一课为例,就以下几个方面小谈在物理课堂中如何有效的进行情境建设。
二、如何进行情景创设
1、要真实有趣
生动的课堂,使学生感觉上课是种享受,一堂课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合作能力方面,物理实验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精心筛选和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演示实验,在演示过程中,创设情境,设计一些有悬念的实验,这将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比如在触电感受实验中,让几位同学上台手牵手体验触电,学生“感性的认识”到触电的感受很不好。给学生带来了真实的触电感受。真实的体验,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性的认知。
比如在讲解“低压触电”时,课前特意买了一个可以发声的玩具奥特曼,并对其内部线路进行更改制成了教学器材。先提问“生活中低压触电怎么发生的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是接触到裸露的电线。追问“接触到裸露电线一定会触电么?”随后进行低压触电的模拟实验,实验中如果奥特曼“触电”,则会发出“惨烈的叫声”。有趣的实验,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哪些情况会发生触电,哪些情况不会发生触电。
比如在讲解“高压触电”时,用了两端视频,其一是一段有关高压触电的新闻,其二是在科技馆拍摄了一段自己做的高压跨步电压触电的模拟实验视频。学生在第一段视频中感性的认识到其危险性。在第二段视频中,对为什么在高压电附近走路也会发生触电产生浓厚兴趣。
在创设情境时,所创设的情境最好是尽量接近自然或接近真实的,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突破问题情境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如果某些教学目标无法创设实际情境,也可以用现代技术创设逼真的间接情境。
2、可巧设矛盾
创设矛盾,在师生共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愉快的接受知识。提出一些矛盾的问题或矛盾的结论,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
比如学生普遍认为接触到裸露的电线会触电,故提出质疑“接触到裸露电线一定会触电么?”制造了矛盾,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最终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会触电,什么情况不会触电。
比如谈及如何避免低压触电时,有学生提到带橡胶手套。我提出质疑,橡胶手套一定都可以么?比如你带的是洗碗用的橡胶手套行么?制造了矛盾,学生立刻意识到直接的错误,在生活中不会犯类似错误。
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故布疑阵、巧设悬念悬念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3、要渐进升华
纯理论的分析,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不易于知识的接收物理是一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又回到生活的学科。让学生在感性的认识到是什么后,在经过理性的分析为什么,最后回到生活,学以致用。
因此所创设的情景,能进行理性提炼升华。
可以让学生从所创设的情景出发,利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一些物理量,再回到生活中我们应该怎做。
比如在“触电感受实验”后,紧接着展示不同电流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并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知识,以及书中的一些数据,进行“理性的逻辑”推导,得出人体的安全电压不超过36V。在这理性的逻辑分析后,回到生活,追问:“人体的安全电压不超过36V,而在生活实际中家庭电路电压220V,你对此有什么想法呢?”学生立刻想到家庭电路电压较高,触电危害很大,需采取一些防治措施。
比如在“低压触电中”模拟实验,得出几种会发生低压触电情况后,请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为什么会触电”,引导学生先分析电流路径,从而分析出发生低压触电的原因是直接或间接与火线形成通路。在这理性的逻辑分析后,回到生活,追问“既然这样会低压触电,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呢”,学生思考提出各种方法,从而总结出生活中我们避免低压触电的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比如在“高压触电”情景后,接着让学生了解关于高压触电的相关知识,培养起自学能力,并且要求学生分析出电流的路径,知其所以然。在这理性的逻辑分析后,回到生活,追问:“我们知道了高压触电的产生原因,那如何才能避免呢?”学生提出各种方法,比如兔子跳等,并总结出生活中避免高压触电的原则是远离高压带电体。
三、总结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教学效果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因而,情境设计的方法必须针对本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于每一堂课都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课而用,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得知识,从而达到创设最佳的物理教学情境,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总之,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备课,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引导学生轻松地学习,做到“动之以情”,使物理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主编;简明心理学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9
[2]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濮江,伍小红;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中学讲授教学中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 情景创设 兴趣 理性分析
一、研究背景
学生的兴趣一般从“有趣”开始,有效“情景”应运而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情境教学就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新的亮点。
课堂教学情境是以无形的“情”和有形的“境”的有机融合。创设合理的物理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们轻松地认识物理的本质,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增强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故以《安全用电与保护》一课为例,就以下几个方面小谈在物理课堂中如何有效的进行情境建设。
二、如何进行情景创设
1、要真实有趣
生动的课堂,使学生感觉上课是种享受,一堂课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合作能力方面,物理实验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精心筛选和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演示实验,在演示过程中,创设情境,设计一些有悬念的实验,这将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比如在触电感受实验中,让几位同学上台手牵手体验触电,学生“感性的认识”到触电的感受很不好。给学生带来了真实的触电感受。真实的体验,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性的认知。
比如在讲解“低压触电”时,课前特意买了一个可以发声的玩具奥特曼,并对其内部线路进行更改制成了教学器材。先提问“生活中低压触电怎么发生的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是接触到裸露的电线。追问“接触到裸露电线一定会触电么?”随后进行低压触电的模拟实验,实验中如果奥特曼“触电”,则会发出“惨烈的叫声”。有趣的实验,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哪些情况会发生触电,哪些情况不会发生触电。
比如在讲解“高压触电”时,用了两端视频,其一是一段有关高压触电的新闻,其二是在科技馆拍摄了一段自己做的高压跨步电压触电的模拟实验视频。学生在第一段视频中感性的认识到其危险性。在第二段视频中,对为什么在高压电附近走路也会发生触电产生浓厚兴趣。
在创设情境时,所创设的情境最好是尽量接近自然或接近真实的,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突破问题情境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如果某些教学目标无法创设实际情境,也可以用现代技术创设逼真的间接情境。
2、可巧设矛盾
创设矛盾,在师生共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愉快的接受知识。提出一些矛盾的问题或矛盾的结论,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
比如学生普遍认为接触到裸露的电线会触电,故提出质疑“接触到裸露电线一定会触电么?”制造了矛盾,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最终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会触电,什么情况不会触电。
比如谈及如何避免低压触电时,有学生提到带橡胶手套。我提出质疑,橡胶手套一定都可以么?比如你带的是洗碗用的橡胶手套行么?制造了矛盾,学生立刻意识到直接的错误,在生活中不会犯类似错误。
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故布疑阵、巧设悬念悬念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3、要渐进升华
纯理论的分析,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不易于知识的接收物理是一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又回到生活的学科。让学生在感性的认识到是什么后,在经过理性的分析为什么,最后回到生活,学以致用。
因此所创设的情景,能进行理性提炼升华。
可以让学生从所创设的情景出发,利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一些物理量,再回到生活中我们应该怎做。
比如在“触电感受实验”后,紧接着展示不同电流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并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知识,以及书中的一些数据,进行“理性的逻辑”推导,得出人体的安全电压不超过36V。在这理性的逻辑分析后,回到生活,追问:“人体的安全电压不超过36V,而在生活实际中家庭电路电压220V,你对此有什么想法呢?”学生立刻想到家庭电路电压较高,触电危害很大,需采取一些防治措施。
比如在“低压触电中”模拟实验,得出几种会发生低压触电情况后,请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为什么会触电”,引导学生先分析电流路径,从而分析出发生低压触电的原因是直接或间接与火线形成通路。在这理性的逻辑分析后,回到生活,追问“既然这样会低压触电,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呢”,学生思考提出各种方法,从而总结出生活中我们避免低压触电的原则是不接触低压带电体。
比如在“高压触电”情景后,接着让学生了解关于高压触电的相关知识,培养起自学能力,并且要求学生分析出电流的路径,知其所以然。在这理性的逻辑分析后,回到生活,追问:“我们知道了高压触电的产生原因,那如何才能避免呢?”学生提出各种方法,比如兔子跳等,并总结出生活中避免高压触电的原则是远离高压带电体。
三、总结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教学效果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因而,情境设计的方法必须针对本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于每一堂课都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课而用,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得知识,从而达到创设最佳的物理教学情境,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总之,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备课,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引导学生轻松地学习,做到“动之以情”,使物理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主编;简明心理学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9
[2]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濮江,伍小红;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中学讲授教学中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