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研究述略

【作者】 高 丽 饶振辉

【机构】 西安翻译学院文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效果,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归纳了学习动机的概念,动机类型的划分,以及动机理论模式的构建等问题,探讨了动机的应用研究及其对第二语言学习效果的影响,提出了相应建议,希望能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及教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第二语言学习者;动机;类型;模式
  Abstract: Learning motivation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ect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and an important hot topic in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oncept of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classification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formulation of different modes,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its influence to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effect, and proposes some relative suggestions, which hopefully will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to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and teachers.
  Key words: The learner of a second language;Motivation;Type;Mode
  1. 引言
  学习动机是在语言学习诸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关于学习动机研究的发展过程,刘惠军(2002)曾整理出:学习动机的科学研究开始于1930 年左右;1960年代,动机理论处在一个机械主义时期,主要强调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作用;1960 年代以后受认知倾向的影响, 研究转向对人的中介认知调节因素的研究,此类研究对学习动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1980 年代以后这些研究框架在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权威定义来自于Gardner(1885)。他认为“动机是a.为学习语言而付出的努力;b. 学习语言材料的欲望;c.对学习语言材料有力的态度”。Gardner还强调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个体的情感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动机、态度和性格,而动机在诸情感因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Crookes和Schmidt(1991)曾从
  第二语言习得文献中归纳出了九大类共98种有关动机的定义。刘珣(2002)在研究中发现在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诸因素中,动机占33%,学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
  国内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有:文秋芳(2001)对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的研究;王天星(2002)对学习动机与成人第二语言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秦晓晴(2003)关于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许宏晨和高一虹(2011)对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的研究等等。学者们一致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当中去,目前似乎尚未提出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相关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 学习动机的类型
  学习动机来源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需求,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学习者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动机又包括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学习的态度和努力程度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动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是个体自身所产生的动力,以从活动中得到快乐和满足感为目的。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奖赏或躲避惩罚等。一般来说,内在动机能促使学习者取得长期成功,而外在动机只能取得短期效果。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内在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对学习者产生持久的激励作用。与此同时,外部的动力也同样重要。如果可以恰当地利用外部因素的影响,将两种动机相结合,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刘珣,2002)。
  2.2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这两种动机是由Gardner和Lambert在1972年提出来的。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所了解或者感兴趣,愿意与社团中其他成员交流,并希望能够成为该社团的成员。例如,某个二语学习者因为非常喜欢法国的浪漫情调,去学习法语等等。这些动机都能促使学习者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学习目的语。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是指学习者学习二语的目的在于获得经济利益或其他好处,更多是为了实用性的目的,例如为了找工作、通过一次考试,或者提职晋升等而去学习一门语言(王建勤,2009)。Gardner等人的研究表明,融合型动机是最重要的也是动机研究中谈论最多、研究最深入的的语言学习动机,融合型动机与二语学习者的成绩密切相关,其更有利于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
  2.3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的关系,可将动机划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近景动机(proximal motivation)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这类动机作用的范围小、时间短,但往往十分强烈。远景动机(distant motivation)则是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特别是与有社会意义的目标相联系, 这类动机有较深的思想基础,比较稳固,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里发挥作用(刘珣,2000)。前景动机和远景动机具有相对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对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辩证关系的一种描述。
  3.动机理论的模式
  目前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动机理论模式主要有Gardner的经典社会教育模式、Tremblay和Gardner 的扩展动机理论、Dornyei 的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次说、Williams 的外语学习动机模式,以及Schumann 的神经生理动机模式。
  3.1 Gardner的经典社会教育模式
  Gardner 的经典社会教育模式(social-educational model)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其突出的特点是涉及到的变量都是从实证研究中获得的或是得以验证的。该模式与其他模式相比,所测量之变量复杂而丰富,涵盖了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整个有机链条。在组成链条的因素中,Gardner 最关注的因素是动机,他认为动机是第二语言习得的核心推动力。Gardner和Lambert(1959)在对加拿大学生学习法语的情况进行了长达20年之久的调查和研究中发现,学习动机在态度和学习成绩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态度能直接影响人们对二语习得效果的假设,并会逐渐形成以融合型动机为框架的基础,从而揭示出融合型动机与成绩之间的密切关系。
  3.2 Tremblay和Gardner 的扩展动机理论
  该理论基于Gardner 1985年的社会教育模式理论,又融入了主流动机心理学的期望值理论和目标理论,既保持了Gardner动机理论体系一贯严谨的特点,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
  该图示反映了Gardner等人的对语言态度、动机行为、学习成绩三大因素之间呈线性关系的一贯立场,同时又在态度与动机之间增加了目标显著性、效价及自我效能三个中间变量。
  3.3 Dornyei的外语学习动机三层次说 
  Dornyei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匈牙利,他根据多年的研究,于1994年提出了外语学习动机的三维建构模式。他认为外语学习中的动机应该从语言层面、学习者层面和学习情景层面三个层面来进行研究和测量。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将学习动机与教学情景有机结合,增加了Gardner模式中没有涉及的一些因素,为在学校教育情景中动机研究的效度提供了实证支持(王建勤,2009);二是强调了语言学习动机的多维性质,使动机的研究更广泛、更深入,并同实际的课堂教学相联系,具有指导教学实践的意义,即教师们不能“教”给学生一门外语,而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刘珣,2002)。
  3.4Williams的外语学习动机模式
  Williams从社会构建的角度把外语学习的动机定义为:一种认知和情感上被激发的状态,这种状态导致一种有意识的行动决定,并带来智力或体力在一段时间上的持续努力,从而达到先前制定的一个或多个目标(王毅、刘明霞,2006)。也就是说学习者一旦对某件事情有兴趣,便会付出行动,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可能是学习活动方面的,也可能是其他方面的。学习活动一旦开始,学习者就必须保持持续性的努力。以上这一切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并且影响的大小因人而异。由此,Williams, Marion 和 Burden, Robert L(1997)提出:外语学习动机是一个过程:诱因激发—做出决定—持续努力(Reasons for doing something---Deciding to do something---Sustaining the effort, or persisting) 。Williams还认为,影响外语学习动机的内在因素包括:对活动的内在兴趣、对活动的价值认识、能动作用感、语言发展阶段和年龄、掌握的欲望以及态度等。
  3.5Schumann 的神经生理动机模式
  20世纪90年代,John Schumann在二语习得领域中首次引入了脑神经学方面的理论,这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有着革命性的意义。Schumann致力于从神经生理的角度研究二语习得,于1998年提出神经生理动机模式。这一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研究了一套刺激评价系统。这种刺激评价系统从五个维度进行分析,即刺激的新异性、吸引性、目标、可处理潜力以及自我形象与社会形象。语言学习动机的强弱和性质则由这些刺激评估维度的排列与组合决定(Dornyei,1998)。神经生理动机模式将动机结构简单化,还有很多领域不能解释,例如没有解释动机的本质和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该模式的应用范围比较有限。
  4.动机与二语习得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
  周璇、饶振辉(2007)已经总结了动机与二语习得其他领域的研究,明确提出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动机与学习者因素的相关性;二是学习动机与课堂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的关系;三是动机与策略的互动关系。现将研究者针对动机在二语习得教与学的应用层面展开探索,以查明动机的提升方式和实际功效。
  Dornyei和Csize ' r(1998)主持了一项旨在提高学生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研究。研究对象:200名在匈牙利工作的外语教师;研究方式:问卷调查;研究结论:将51项因素按照重要性及使用频度进行排序,整理出激发学生二语学习动机方面卓有成效的10项策略,称之为“激发语言学习者动机十诫”,这些策略为提高学习者动机提供了可参考的途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Dornyei(2001)在他出版的《语言课堂中的动机策略》一书中列出了多达35种动机的创造策略,包涵在“创造基本动机的条件(Creating the basic motivational conditions)”、“生成初始动机(Generating initial motivations)”、“保持和维护动机(Maintaining and protecting motivations)”和“鼓励正面自我评估(Encouraging positive self-evaluation)”等四大基本类型中。
  吕中舌、杨元辰(2013)主持了一项大学生英语动机自我系统及其与学习投入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研究对象:清华大学22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研究结论:1)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是来自多方面的;2)理想的二语学习成绩与需要的投入程度呈正相关;3)教师的教学方法对英语学习者的成绩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原一川、原源、李鹏和尚云(2012)主持了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和动机的研究。研究对象:云南民族院校的837名少数民族本科学生;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根据Gardner和Lambert的二语习得量表改编制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研究结果:学生的英语成绩与学习动机各因子的关系系数由高到低一次排列是:融合型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总之,经过50余年的发展,学习动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上述的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几乎都是问卷调查,研究手段偏于单一化。
  5. 关于提高二语习得效果的建议
  5.1关注二语学习者,提倡重视几种动机并用,促进学习者提高学习成绩
  每个二语学习者都是特殊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由于大多数二语习得者并非因为对目的语社团有所了解或有所兴趣才学习目的语,这样很可能导致二语习得的效果不佳。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二语学习者应强化内在动机,规避外在动机,利用好“工具型动机”,将其转化成“融合型动机”,建立长期和远景的目标,努力强化内在动机(吕中舌、杨元辰,2013)。在学习过程中,二语学习者如果能够将以上几种学习动机并用,将有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
  5.2关注教师,建议改变教学的关注度,提升教学质量
  Gardner的社会教育模式虽然强调了学习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重要性,但是并不能为教学提供实际的指导意义。教学中,应该一方面关注第二语言学习者本身,另一方面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的方法,所以建议教师们在上课期间可以:1)明确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2)关注学习者的喜好,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3)通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动机;4)与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关系,鼓励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5)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研究每个学习者各自的学习方法,挖掘每个学习者的潜力,更多地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语言学习环境,探索和激发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动机的途径与策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5.3 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创设互动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互动教学是一种注重实践与效果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共同完成某一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教学原则,它与国际公认的“沟通式”的语言教学模式相吻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互动中起到支架的作用,促进学生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新知识,把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双方通过互动来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同时教师还应主动加强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减少学习者的焦虑感,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帮学习者调整至最佳的学习状态,培养学习者处理焦虑的能力,从而促进学习者二语习得能力的发展,通过双方共同的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6.小结
  学习动机在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所提及的各种动机类型和理论及其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即能够增强教学效度,又可以提高学习效能。在研究方法上,当前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两种类型的动机上,研究方法主要以调查问卷为主,很少有研究是关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个体的动机是如何具体发挥作用的,在这方面也缺乏具体化的个案。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研究,还有待日后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加拿大)Gardner,R.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 and Motivation【J】, Edward Arnold. 1985.
  [2] (匈牙利)Dornyei.Z. 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 Language Teaching, 1998.
  [3](英)Williams, Marion & Burden, Robert L.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4] (匈牙利)DLrnyei, Z. & K. Csizr. Ten Commandments for motivating language learners: Result s of an empirical study【J】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1998.
  [5] (英)Crookes,G. and Schmidt, R. Motivational: reopening the research agenda【J】. Language Teaching,1991.
  [6] (加拿大)Gardner,R. & Lambert E. Motivational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59,(3): 24- 44.
  [7] (匈牙利)Z. Dornyei,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J】.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8] 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9] 刘巧香.论第二语言学习的态度与动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6月。
  [10] 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商务印书馆出版.2009年8月。
  [1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12] 刘惠军.当代学习动机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3] 吕中舌、杨元辰.在2013年主持了一项大学生英语动机自我系统及其与学习投入程度的相关性---针对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3)。
  [14] 原一川、原源、李鹏和尚云.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和动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2)。
  [15] 王毅,刘明霞.外语学习动机模式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6] 周璇、饶振辉.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的方向问题【J】.外语界,2007。
  作者简介:1. 高丽娟,女,香港理工大学文学硕士,西安翻译学院讲师。
  2. 饶振辉,男,澳大利亚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2014年度西安社科项目《西安市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对汉语水平的影响研究》(编号:14W3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