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弘扬国学经典 推进书法教育

【作者】 李晓霞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南大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国学是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及历史上各个朝代积淀下来并延伸至今的经典文化之总和,书法艺术离不开国学,它是传承和延伸国学的载体之一。国学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和精髓,书法和国学经典内容的结合,会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国学  书法艺术  中华文化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校书法社团的孩子们手捧《三字经》,神情专注地朗读着。校园文化建设围绕我校“百年传承,书韵育人”的核心教育,文化墙突显《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国学经典篇目的木简,让人感受到校园的古典书香气息。通过校园建设,为书法传承学校发展夯实了基础,为教师的素养提升搭建了平台,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舞台,我站在一个做基础教育的教师的角度,看到学生对书法文化的渴求,看到广大家长对孩子成人成才的期盼,力争上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书法与国学的关系也给我两方面的启迪是:首先书法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不论何“流”何“派”,脱离传统文化的书法终将凋谢;其次要想把字写好,就要懂点国学,要用文化来涵养书法。书法属于国学的一个门类,但问题不止于此。重要的问题是书法怎样影响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关于书法的文化定位,也许从它与国学的关系中可以看得更为清楚。什么是国学?目前学术界说法尚不统一,范围窄一些的,认为国学即经学。有些甚至认为只有儒学、六艺才是国学。而广泛的国学定义,则认为国学即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以及由此繁衍的文化体系,经、史、子、集皆在其中。在上个世纪初,国学曾经热过一段,在西学东渐、西方学术广泛引入中国的背景下,以章太炎等为首的博学硕儒认为华夏文明不应泯灭,必须维护国学在国人中的宗统地位,因而振臂高呼,倡导国学。但国势日衰,国家处在危亡边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尚且不保,国学何以兴焉?所以,包括鲁迅先生在内,都对当时章氏之举颇有非议。随着30年来的文化热和儒学热,国学被重新关注,尤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康有为、梁启超的书法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既有雄强浑穆之气象,又有意态潇洒之奇逸,刚中带柔。我国历代书法评价中,书品和人品是一个血肉相连的整体,人品历来高于书品,书法是人的学识、才能、品质高度融合的体现。司马光曾经说过:才胜德者,小人也。很多人认为把人品低下的书家的书法作品收藏家中,等于收藏了邪恶之气,不仅玷污了家风,也有损于自己的人品。因此,奸臣蔡京、秦桧、严蒿等虽堪称书法大家,但他们的书法作品留传下来的却极少,所谓因人废字就是这个道理吧!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书法在华夏悠悠五千年之间一直在成长着,从迄今考古文物发掘的情况判断为始于八千年前的中华黄河流域的古陶器文,再经由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而不同时期的书法传承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和人文气息。中国书法可以说是世界文字史上的古化石,她从远古一直发展到今天,说明了她的存在价值和她的必要性。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和书法鉴赏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崛起的大国必须有三根柱子支撑,那就是经济、军事和文化。所以,国学之兴,国势使然。不论广义或狭义,书学都应包括在国学之中。从周朝开始,孩子八岁入小学,习六艺。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书”即基础课之一,此时的“书”即包括“认字”和“书写”两个方面。而隋唐以后,小学则主要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主要内容是文字的产生、构成、音读以及不同情况下所表达的不同意义。这就是书学诞生的土壤。就书学本身而言,不仅包涵了文字学、音韵学的内容,而其中更张扬着儒、释、道的精神内涵。蔡邑用阴阳学释读书法,孙过庭用“和而不同”求之义理,黄庭坚论“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等,都是用经学理解书法的。完全可以说,书法是国学开放的奇葩,它的根在国学,它的营养靠的是国学的液汁,它的花朵,则辉耀着国学的神采。没有国学,书法则成无根之木。
  书法和国学经典内容的结合,会产生良好的艺术成效。书法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必定需要一定的内容来充实,那么国学经典是其最佳组合体。以国学经典为主要内容,以书法艺术为特殊的表现形式,这种组合会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既让学生在学习国学中练习了书法,欣赏了艺术,又在书法创作过程中研究了国学,学习了经典,更进一步深刻的认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国学之内容若以书法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则更能彰显国学内容的浩气,体现了书法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书者的文化素养,也可以说,书法是国学开放的奇葩,它的根在国学,它的营养靠的是国学的液汁,它的花朵,则辉耀着国学的神采,脱离了国学,书法则成无根之木,枯燥无味。国学的发展,要借助于书法给以支持。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写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书学在国学中处于源头的位置。文字的诞生是文明的觉醒。文明借助文字得以发展,而文明的发展又促使文字逐渐成为一门学问:文字学和书学。所以,国学的发展,要借助书学得以支撑。书法之于国学,则又处于基础之地位。由此观之,称书法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似无大错。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了书法热,九十年代,兴起了儒学热,本世纪初,出现了国学热,可否这样理解,书法热是儒学热和国学热的先导呢?抑或国学热是书法热的必然呢?
  书法的教化功能不是万能的,然而却是非常宝贵不可代替的。从一点一画开始,学习书法的活动本身就是对急功近利的浮躁、骄奢淫逸的欲望的一种强有力的抗拒。当学生真正沉浸在学习书法的快乐中时,其他的欲望就会隐去,甚至退出。“书为心画”,练字即练心,学书是一种“修炼”的过程,一种培养持久耐力和积极向上精神的过程。恒心、耐心、积极向上,对一门高尚艺术保有兴趣和见识是日后成为成功人士必不可少的品质。弄清书法与国学的关系,意义十分深远。独具特色的“三中赋”、古色古香的国学篇目木简、挂满古代文人画像及名言国学的走廊文化,这些各具特色的国学文化不仅扮靓校园,也陶冶着学生们的情操;经典诵读声在校园内回荡,国学经典不仅美化学生的心灵,更启迪着他们的智慧;墙壁上、草坪中、宣传栏,随处可见的国学文化,在学生们的心里扎根发芽。如今在南小校园里国学书法之花正在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