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 王庆玺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重坊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比较,加上合理的想象,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没有创造性的思维就不会有创造性的行为。小学科学课是当前小学阶段中比较重要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科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地培养,科学教学中的实验以及观察等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有效手段,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随着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现代化人才不仅要掌握足够的知识,而且要具备良好的素质和能力。而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这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创造性的教育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教育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开拓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创建有利于创新思维的新型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观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尊重爱护他们,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倡导教师要用民主的教育观创设情感交融的课堂气氛,要给学生参与表达创新的机会,不要把个人意见强加给学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要给每个学生评价的权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无错原则”。在科学课上,对事物的观察过程中,有的可能连教师都没有想到,或是也从未看到过,从这种角度来说,教师也是一个初学者,与学生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广泛交流,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共同参与观察探究活动,在交往中提倡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合作、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多运用鼓励性评价。
  二、营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为学生营造比较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能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尊重学生,避免教师在课堂中出现唯我独尊的现象[1],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避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营造宽松、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能够放松自我,敢于发言和探索,能够打破常规在课堂中畅所欲言,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被点燃。
  三、提倡质疑求异,启发学生思维
  科学课教学中要注重扩展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新性思维是一项复杂而抽象的思维活动,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而恰到好处的提问,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的为学生设置问题,启发诱导,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在知识的关键点加以点拨、疏导,排除学生思维障碍,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已独到的见解,诱发学生内在的智力潜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独立、主动地探究新知,并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拓宽。小学科学教学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来寻求正确结论,大胆质疑,多思善问,逐步培养他们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
  四、重视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面,它表现为思维的多极性、广阔性。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是思维水平达到超常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神思高度集中时多种信息的概括化、简缩化或知识迅速迁移的结果。在科学教学中,要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观思维的培养,就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拓性、敏捷性、多向性,鼓励学生的自由联想,异想天开,不落俗套,引导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到实验、观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性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五、强化实践教学
  学生的灵感来自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强化知识的实践性,多让学生自己动手体会知识的含义,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提升。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正像人们常说的“心灵手巧”,其实手巧也会使心更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两方面发展。因此,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例如在学习花的结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对不同颜色、大小以及形状的花进行解剖,从而更加准确、细致的对花的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在学习其它植物以及昆虫等问题时也可以利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科学课是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最为关键的时期,因此教师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新的观念,主动地、富有兴趣地去观察、发现、探索,强化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强化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孙晓辉.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D]. 宁夏大学 2013
  [2]郭成祥.创造性思维培养贯穿于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方法[J].新课程学习(上),2014,11
  [3] 徐志宏.浅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新课程(小学)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