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换种眼光看孩子——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调适的几种对策

【作者】 沈菊娥

【机构】 浙江绍兴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现在的独生子女是家庭的核心,被百般宠着、爱着。过度的宠爱必然导致独生子女身上出现骄纵、自私的毛病。另外,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攀比之风日盛,父母都对孩子寄予了厚望。有些家长甚至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于是,孩子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在优越的物质生活和沉重的思想压力的夹缝中,一些孩子已不堪重荷,出现了许多大人始料未及的心理问题。
  当呵护碰撞了墙之后,我们是否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从而采取一些新的举措、新的对策,以拯救这些孩子!
  一、“我是一颗美丽的弹球!”——当我们的教育遇上反叛时
  在班级中,总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喜欢唱反调,喜欢与大伙儿对着干,是班级中的“刺耳”。按照常规的教育方式,往往吃力不讨好。你苦口婆心说服也好,严厉给予批评也好,他们总是左耳进,右耳出,微风轻轻过,丝毫未见效。即让老师烦心、操心,又让家长担心、不放心。
  由于教育不得法,往往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一是教师的教育信心要大打折扣,工作情绪会低落。二是容易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信任度。三是会给正常教学秩序与其他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影响。
  怎样做到教育得法呢?我们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这样,对他们产生的行为就不难理解。这些孩子自尊心很强,心理又充满了孤独与矛盾。他们对事物看法偏激,往往不知该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有时候为了能引起大家对他们的关注,就容易采用偏激做法。这些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心理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问题。家长与孩子交流过少,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孩子个性倔强,就很容易诱发这种心理。如班上曾有一位叫小杰的学生,成绩平平,在年级里却很有“名气”。因为他喉咙奇高,喜欢高谈阔论,多管闲事,大家都管叫他“老干部”、“大喇叭”。他也往往表现出玩世不恭,一副吊儿郎当、“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他对老师的教育无动于衷,这已经是很客气的了。如果碰上不服气的老师,他还会眼睛盯着翻白眼,嘴里叽里咕噜,甚至要和你顶嘴。针对他的情况,采取以下教育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给予更多关注。不用过多的语言参与,让教师的眼光在他身上多停留几次。当发现他无所事事或大发议论之时,就用焦虑的眼光给予关注,不作无所谓的批评。让他充分感受:老师在关心着你。
  2、让他有事可做。下课后,我总有意无意地让他去办公室拿作业本,取资料,或者把课桌椅排整齐,把黑板擦干净……让他开始有事做。即使不是自己的课,我也悄悄地嘱咐他:课前把黑板才干净。上课时,我总微笑着说:“我就喜欢我们班这样整洁的课堂,上课才有劲。”通过这些微小工作,让他感受到:你是老师的小助手,有了你,教室天天很干净。你是班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
  3、发挥他的特长。学校要举行“六一”队列队形韵律操比赛,因他嗓门大,就请他担任喊口令的“指挥员”带领大家训练,让他体会荣誉和纪律的重要。于是,他走马上任,在众目睽睽下,训练得有板有眼,似乎变了个人样。更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放学回家后,他还让家长做学生,不断进行口令训练。据家长反映,已经很久没看见孩子做事这样认真了。通过让他参与活动做工作,产生这样的意识:老师信得过我,我要好好表现。这是有关班级荣誉的大事,决不可马虎。
  4、改变角色定位。因其原先有很多不良表现,班级学生给他进行了“角色”定位:调皮、破坏纪律、桀骜不驯。要想彻底转变他,先要改变公众对他的角色定位,开始重新认识了他。根据他平时的良好表现,及时给予表扬。教师的表扬,无疑使班级学生开始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在同学心目中已认可他的根本性改变。
  在这过程中,我单独找小杰交谈了好几次,以不断强化他的进步意识,不断提醒他的不足之处。变化尽管还有反复,但最终还能战胜自我,不断争取进步。正如他所说的,“我可是一颗美丽的弹珠啊!你用的力越大,他弹得越高啊!”
  二、“活着有什么意思?”——当我们的孩子处于迷茫时
  有些孩子每日背着书包上学,这只是他们的惯性。失望和漠然的眼光包围着他们。书包里有永远订正不完的本子,课堂上有永远搞不懂的问题。下课10分钟总是像打仗,上厕所一溜小跑,说不准哪个老师又让去拿订正本。回家的日子更是难受,父母的唠叨已能背出来,“奋发、努力”的词语说了几千遍、上万遍。拿出来的测试卷却永远达不到优秀,学习一直处于班级中下等水平。父母无可奈何,每次开家长会都不敢和老师照面,孩子学习不好,面子已丢尽了,哪还有什么好心情?
  三、“为什么大家总和我过不去?”——当我们的孩子失去谦让时
  社会上除了竞争,更要学会合作。在共同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让孩子逐步学会合作尤为重要。有些孩子遇到问题时,却不能和大家有好相处,事情发生后总觉得自己吃亏,同学们欺负他,看不惯他。即使逢迎大家,也往往吃力不讨好,感觉与人交流非常困难。这是独生子女常见的问题,他们在家里唯我独尊,家长百依百顺。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当谦让时不谦让,就会出现矛盾。时间长了,出现这种心理状态也就不奇怪了。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调适。
  1、让他们充分地进行心理发泄。第一次,可让他们单独任意地发脾气,但要自己面对,说出发脾气的前因和后果。
  2、鼓励他们写心情日记。记录事情发生之后的自我心态,在留下的文字中,回顾反思自己想法、做法的不足。
  3、设立“悄悄话”抽屉。把自己的悄悄话写在纸上,可不记名,然后放入抽屉。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对待事情的态度和方法表述出来。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成为解惑人,帮别人解决了困惑。学生之间一些自认为想不通的小问题、小矛盾,也可以自行解决了,并可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