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语文主题学习
【作者】 陈 迪
【机构】 莒南县洙边镇新华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一门奇妙的艺术,要打破封闭单一的语文教学系统,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大语文教育体系。鼓励教师用冷静的、审视的、批判的眼光看教材、处理教材。所以本学期以来,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之下,学校积极开展了《语文主题学习》,提倡在阅读中思考,并产生自行扩展阅读的愿望和兴趣,这正是“语文主题”学习所体现的着力点,这也是学生由学习阅读走向独立阅读的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们从读单一的课本延伸到课外书,从读作文书到精彩的散文小说,从阅览报纸、杂志到儿童文学,阅读让学生分享了快乐!“主题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场新的革命,它必将带来无限广阔的前景。老师及学生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多一分耕耘就多一分收获。下面将我半年来在实验教学中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语文主题学习”的概括
1.“语文主题学习”是2006年启动的,由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主持研究的一个课题。
2.“语文主题学习”是为了解决学生“阅读量”的问题提出来的,因此“语文主题学习”提出了“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的观念。
3.“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是“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1)通过课内阅读、课外学习来学习语文;(希望通过量变引起质变)
(2)改变长期以来用理科学习的方式学习语文的现状(提出老师讲的东西越多,就越不可能进行“主题学习”的观念。)
(3)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4.语文主题学习的定义:“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特征,以编写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的实验教材(又称《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载体的语文学习体系。
5.从课堂教学改革看语文主题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主题学习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教学改革,它以课堂为阵地,以海量阅读为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语文主题学习的目标明确,任务清楚,形式多样,效果明显,已经受到许多学校的青睐,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果。从当前教学实践的效果而言,这种方法是有效的,是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至于这项改革的最终成果如何,还需要这些受益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的成绩来进一步的验证。
二、“语文主题学习”的认识
为了进一步认识主题学习,我认真阅读了语文“主题学习”的有关材料,并查找了关于主题性阅读教学的一些有关资料,认识到主题学习是围绕一定的主题,把多篇文章、多种信息多角度地组合在一起,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主题意义构建的一种开放的阅读教学。对于我们现在按照主题编排课本教材的教学非常实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确立相应的阅读主题,补充相关的文本或资料,在多个文本的阅读中丰盈与深化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得到精神上熏陶。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教学里渗透“主题意识”,对他们的综合语文能力也是大有益处;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辐射开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语文老师都深切地感悟到,生活就是语文,生活的内涵多大,语文的外延就多大。语文教学要实现“人文性回归”。所以语文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我们教师的任务就定位成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照顾到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感受,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再把语文定位为一种知识的教学,而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所以说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看,与传统教学比起来,我们应该对语文产生出更多的认识,下面简单地谈谈我们在“主题学习”实验中对语文主题学习产生的理解:主题学习是生活的阅读。语文是一种工具,语文的工具性是客观性的,而工具是死的东西,不具有思想、感情,而语文却是一种具有复杂情感的东西,这种感情性是依托于什么存在的呢?是语言文字。语文主题学习应该立足于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提倡生活的学习,提倡生命的成长。很多学生只是为了消遣,没有背诵和摘抄的良好习惯,也不太喜欢利用工具书查不懂的地方,虽然同样在阅读,但是没有语感的领会和知识的积累。于是我们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语言文字的熏陶与积累至关重要。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而主题学习的开展加强课内大量阅读,的确有利于实现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是优化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与探索
1.“语文主题学习”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教材
一般来说,教材编写者会萃取学科中的精华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是结论性的,忽略了结论得出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教材往往追求的是准、多、快,必然要求最大限度地压缩学生的思维过程,直奔主题。忠实的传递教材内容,就会失去了“结论”形成的过程和方法,略去了思考过程学生的参与,也就丧失了学习中最精彩的过程。
教学内容背后有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世界,它必须呈现教材中结论生成的过程和方法,让知识在过程中复活,方法在思考中再现,精彩在思维中感知,这是一个值得师生共同探究的美好世界。教师作为师生平等关系中的一方,经过备课的环节,比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路径和框架,保持一种开放性,包容性的思维活动。也就是说,教学内容是生成的状态,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而绝不是堵塞他们的思考。
2.“语文主题学习”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课堂
为了满足学生对于抽象问题的思维的需要,我们在提供事件上经常是慷慨的,而在进行概括上是吝啬的。因此,对学生来说,最有趣的讲述是那种不要把一切都说到底的讲述,话到嘴边留三分,我们叙述事件,而让学生去对它们进行分析和概括。在由事件到概括的过渡中,如果学生感觉到思维的脉搏的跳动,那么这种过渡就是思维最迅猛地成长和最富于充实的情感的时期。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认真地考虑,怎样才能把学生引导到这个独特的高度,怎样帮助他成为思考者和知识的发现者。
3.“语文主题学习”要求重新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怎样恰当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教师们要弄清楚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他的头脑里究竟发生着什么变化?实践证明,当课堂上所讲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的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如果教师的在课堂上讲的完全都是新知识,那么学生就无法把新知识跟自己大脑里固有的的思想挂起钩来,教师本来想竭力引导的学生的思路就会中断,学生在困难面前就会感到束手无策。揭示出已知的东西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
一、“语文主题学习”的概括
1.“语文主题学习”是2006年启动的,由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主持研究的一个课题。
2.“语文主题学习”是为了解决学生“阅读量”的问题提出来的,因此“语文主题学习”提出了“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的观念。
3.“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是“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1)通过课内阅读、课外学习来学习语文;(希望通过量变引起质变)
(2)改变长期以来用理科学习的方式学习语文的现状(提出老师讲的东西越多,就越不可能进行“主题学习”的观念。)
(3)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4.语文主题学习的定义:“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特征,以编写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的实验教材(又称《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载体的语文学习体系。
5.从课堂教学改革看语文主题学习
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主题学习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教学改革,它以课堂为阵地,以海量阅读为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语文主题学习的目标明确,任务清楚,形式多样,效果明显,已经受到许多学校的青睐,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果。从当前教学实践的效果而言,这种方法是有效的,是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至于这项改革的最终成果如何,还需要这些受益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的成绩来进一步的验证。
二、“语文主题学习”的认识
为了进一步认识主题学习,我认真阅读了语文“主题学习”的有关材料,并查找了关于主题性阅读教学的一些有关资料,认识到主题学习是围绕一定的主题,把多篇文章、多种信息多角度地组合在一起,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主题意义构建的一种开放的阅读教学。对于我们现在按照主题编排课本教材的教学非常实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确立相应的阅读主题,补充相关的文本或资料,在多个文本的阅读中丰盈与深化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得到精神上熏陶。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教学里渗透“主题意识”,对他们的综合语文能力也是大有益处;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辐射开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语文老师都深切地感悟到,生活就是语文,生活的内涵多大,语文的外延就多大。语文教学要实现“人文性回归”。所以语文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我们教师的任务就定位成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照顾到绝大多数人的阅读感受,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再把语文定位为一种知识的教学,而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所以说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看,与传统教学比起来,我们应该对语文产生出更多的认识,下面简单地谈谈我们在“主题学习”实验中对语文主题学习产生的理解:主题学习是生活的阅读。语文是一种工具,语文的工具性是客观性的,而工具是死的东西,不具有思想、感情,而语文却是一种具有复杂情感的东西,这种感情性是依托于什么存在的呢?是语言文字。语文主题学习应该立足于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起来,提倡生活的学习,提倡生命的成长。很多学生只是为了消遣,没有背诵和摘抄的良好习惯,也不太喜欢利用工具书查不懂的地方,虽然同样在阅读,但是没有语感的领会和知识的积累。于是我们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语言文字的熏陶与积累至关重要。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而主题学习的开展加强课内大量阅读,的确有利于实现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是优化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与探索
1.“语文主题学习”要求教师重新认识教材
一般来说,教材编写者会萃取学科中的精华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是结论性的,忽略了结论得出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教材往往追求的是准、多、快,必然要求最大限度地压缩学生的思维过程,直奔主题。忠实的传递教材内容,就会失去了“结论”形成的过程和方法,略去了思考过程学生的参与,也就丧失了学习中最精彩的过程。
教学内容背后有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世界,它必须呈现教材中结论生成的过程和方法,让知识在过程中复活,方法在思考中再现,精彩在思维中感知,这是一个值得师生共同探究的美好世界。教师作为师生平等关系中的一方,经过备课的环节,比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路径和框架,保持一种开放性,包容性的思维活动。也就是说,教学内容是生成的状态,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而绝不是堵塞他们的思考。
2.“语文主题学习”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课堂
为了满足学生对于抽象问题的思维的需要,我们在提供事件上经常是慷慨的,而在进行概括上是吝啬的。因此,对学生来说,最有趣的讲述是那种不要把一切都说到底的讲述,话到嘴边留三分,我们叙述事件,而让学生去对它们进行分析和概括。在由事件到概括的过渡中,如果学生感觉到思维的脉搏的跳动,那么这种过渡就是思维最迅猛地成长和最富于充实的情感的时期。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认真地考虑,怎样才能把学生引导到这个独特的高度,怎样帮助他成为思考者和知识的发现者。
3.“语文主题学习”要求重新认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怎样恰当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教师们要弄清楚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他的头脑里究竟发生着什么变化?实践证明,当课堂上所讲的教材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新的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的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如果教师的在课堂上讲的完全都是新知识,那么学生就无法把新知识跟自己大脑里固有的的思想挂起钩来,教师本来想竭力引导的学生的思路就会中断,学生在困难面前就会感到束手无策。揭示出已知的东西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