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把作文题命到学生心坎上
【作者】 谢海霞
【机构】 重庆市忠县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命题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基本形式,要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必须在作文命题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写作心理,把题目命到学生心坎上,让他们乐作、会作,我认为小学作文命题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新颖
小学生富有好奇心,他们有喜新厌旧的写作心理。因此,给学生的作文命题也应针对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把题目出得新颖别致,增强写作欲望。诸如《难忘的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寒(暑)假中的一件事》等题目,都是记事的训练题目。从四年级到六年级都在写,甚至进入了初中还在写这样的题目。反复做这样题目的文章,或者激不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甚至让学生深感厌烦,不愿写;或者以为作文题目大抵如此,内容也就差不多,不注意平时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致使胸中的积蓄日趋贫乏,思路越来越窄,写不好。因此,命题切忌简单从事,呆板陈旧,力求新颖。如《飞来的洒水壶》、《讲台上的粉笔盒》、《都是妈的错》、《乡下孩子那些事儿》等题目,学生一接触就会产生一种写作欲望,写的效果也大不一样。
力求新颖,并不是要一味去追求离奇古怪,而是必须以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积累为基础,否则也是达不到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的目的的。
二、中情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惟初学作文,意在练习,不得已采命题作文之办法。苟题意所含非学生所克胜,勉强成篇,此于其兴味及推理力摧残殊甚。”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情感是写作的基础。首先是对事物有了感情,才有了写作的动机和欲望。要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教师必须瞄准学生情之所钟,出些学生有情有感的题目,力戒硬要学生写自己无情无感的东西。我曾经给五年级学生出了《我爱爸爸》的作文题,平时写作水平比较高的一个学生此次作文写的不足100字,经过了解,才知道他一点都不爱他的爸爸,因为他爸爸不务正业,酗酒打牌,还常常打骂他及他妈妈。于是我改让学生写一个自己所爱的人,结果,这个学生以深情的笔调写出了一篇题为《我爱妈妈》的生动感人的文章。
三、切实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还有社会生活。但是,他们的生活范围相对来说又是有限的,认识生活的水平也是不高的,把握生活的能力更是较弱的。因此,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命题,才能使学生写出有具体内容的作文。如《改革开放的新气象》之类的题目就不切学生实际,因为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实践,没有真实的体验,当然无话可说。如果能出些切合学生生活意义的文题,让学生记叙自己熟悉的人物、事情,学生自然有话可说,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使作文命题切实,在命题形式上必须有所突破,改限制性命题为发散性命题,如改《第一次煮饭》为《第一次××》;改单一性命题为系列性命题,如围绕开展的“我要做个小能人”系列班队活动,命《我学会了煮饭》、《衣服洗得真干净》、《妈妈教我钉纽扣》、《做凉拌菜比赛》等题;改全由老师命题为学生自由命题,因为师生的年龄、文化水平、认识能力、兴趣爱好、生活实践范围的客观差异,所以教师的命题往往难于完全合乎学生的口味,可以在统一的要求下,一定的范围内,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践、爱好和感受自由命题作文,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
四、具体
作文题目具体,首先是指题目所要求写的内容要有具体的生活实践作保证,不能完全依据想象去作文。不能命《奔向2050年》之类的题,要求学生写些自己很少经历或根本没有经历的事情。其次是题目规定的范围要具体,既不能超出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范围,也不能包罗学生所有的生活经历。如出《我的童年》之类的题目,我以为对小学生来说委实不妥。三是尽量就题目即可看出具体的表达方式,如《我的一家》、《早晨》、《春游》等题,就会让学生无法把握是该议或该叙,是该写人或该记事。
命题要求具体,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确定具体的程度。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能力的增强,其具体程度相应减少,体现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发展规律。
五、变通
现行统编教材中,虽然作文题目大体是规定了的,但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作些适当的变通。这是因为,统编教材是就全国小学的实际而编的,其间有地域、时令、习惯的差异。它所拟定的题目并非完全适合所有学生。因而对于那些本地学生缺乏生活实践,写起来有困难的题目,完全应在不违背该组教材所规定的训练项目的前提下,换一个学生有生活经历、有真情实感的题目。这样做的效果比起拘泥于教材上的拟定题目要好得多。如小语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作文训练是要求学生写自己家乡的特产,为了很好地完成此项作文训练,我带领学生去“三峡橘海”参观。热情好客的果园工作人员端来一大箱红橘招待我们。那漫山遍岭的柑橘树,那累累枝头的柑橘果,那甜透心底的柑橘味,那充满丰收喜悦的采果场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文课上,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变通了本单元的训练题目,不写特产写土产,命题《我爱家乡的柑橘》。题目触及学生胸中所积蓄,绝大多数学生写的这篇文章不仅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还表达出了自己对“三峡橘海”、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一、新颖
小学生富有好奇心,他们有喜新厌旧的写作心理。因此,给学生的作文命题也应针对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把题目出得新颖别致,增强写作欲望。诸如《难忘的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寒(暑)假中的一件事》等题目,都是记事的训练题目。从四年级到六年级都在写,甚至进入了初中还在写这样的题目。反复做这样题目的文章,或者激不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甚至让学生深感厌烦,不愿写;或者以为作文题目大抵如此,内容也就差不多,不注意平时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致使胸中的积蓄日趋贫乏,思路越来越窄,写不好。因此,命题切忌简单从事,呆板陈旧,力求新颖。如《飞来的洒水壶》、《讲台上的粉笔盒》、《都是妈的错》、《乡下孩子那些事儿》等题目,学生一接触就会产生一种写作欲望,写的效果也大不一样。
力求新颖,并不是要一味去追求离奇古怪,而是必须以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积累为基础,否则也是达不到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的目的的。
二、中情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惟初学作文,意在练习,不得已采命题作文之办法。苟题意所含非学生所克胜,勉强成篇,此于其兴味及推理力摧残殊甚。”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情感是写作的基础。首先是对事物有了感情,才有了写作的动机和欲望。要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教师必须瞄准学生情之所钟,出些学生有情有感的题目,力戒硬要学生写自己无情无感的东西。我曾经给五年级学生出了《我爱爸爸》的作文题,平时写作水平比较高的一个学生此次作文写的不足100字,经过了解,才知道他一点都不爱他的爸爸,因为他爸爸不务正业,酗酒打牌,还常常打骂他及他妈妈。于是我改让学生写一个自己所爱的人,结果,这个学生以深情的笔调写出了一篇题为《我爱妈妈》的生动感人的文章。
三、切实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还有社会生活。但是,他们的生活范围相对来说又是有限的,认识生活的水平也是不高的,把握生活的能力更是较弱的。因此,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命题,才能使学生写出有具体内容的作文。如《改革开放的新气象》之类的题目就不切学生实际,因为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实践,没有真实的体验,当然无话可说。如果能出些切合学生生活意义的文题,让学生记叙自己熟悉的人物、事情,学生自然有话可说,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使作文命题切实,在命题形式上必须有所突破,改限制性命题为发散性命题,如改《第一次煮饭》为《第一次××》;改单一性命题为系列性命题,如围绕开展的“我要做个小能人”系列班队活动,命《我学会了煮饭》、《衣服洗得真干净》、《妈妈教我钉纽扣》、《做凉拌菜比赛》等题;改全由老师命题为学生自由命题,因为师生的年龄、文化水平、认识能力、兴趣爱好、生活实践范围的客观差异,所以教师的命题往往难于完全合乎学生的口味,可以在统一的要求下,一定的范围内,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践、爱好和感受自由命题作文,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
四、具体
作文题目具体,首先是指题目所要求写的内容要有具体的生活实践作保证,不能完全依据想象去作文。不能命《奔向2050年》之类的题,要求学生写些自己很少经历或根本没有经历的事情。其次是题目规定的范围要具体,既不能超出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范围,也不能包罗学生所有的生活经历。如出《我的童年》之类的题目,我以为对小学生来说委实不妥。三是尽量就题目即可看出具体的表达方式,如《我的一家》、《早晨》、《春游》等题,就会让学生无法把握是该议或该叙,是该写人或该记事。
命题要求具体,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确定具体的程度。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能力的增强,其具体程度相应减少,体现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发展规律。
五、变通
现行统编教材中,虽然作文题目大体是规定了的,但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作些适当的变通。这是因为,统编教材是就全国小学的实际而编的,其间有地域、时令、习惯的差异。它所拟定的题目并非完全适合所有学生。因而对于那些本地学生缺乏生活实践,写起来有困难的题目,完全应在不违背该组教材所规定的训练项目的前提下,换一个学生有生活经历、有真情实感的题目。这样做的效果比起拘泥于教材上的拟定题目要好得多。如小语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作文训练是要求学生写自己家乡的特产,为了很好地完成此项作文训练,我带领学生去“三峡橘海”参观。热情好客的果园工作人员端来一大箱红橘招待我们。那漫山遍岭的柑橘树,那累累枝头的柑橘果,那甜透心底的柑橘味,那充满丰收喜悦的采果场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文课上,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变通了本单元的训练题目,不写特产写土产,命题《我爱家乡的柑橘》。题目触及学生胸中所积蓄,绝大多数学生写的这篇文章不仅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还表达出了自己对“三峡橘海”、对家乡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