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运用多媒体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作者】 魏文浩

【机构】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兴华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电教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多媒体可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营造了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视听说相结合的全新教学环境。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化难为易,突破重点,强化识记,激活思维,提高能力。能促进语文教学,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 兴趣激发 高效课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电教媒体已进入教学领域,不但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且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电教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也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尤其在小学低、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正好顺应了这一教学特点。多媒体可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它为把整个语文教学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学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为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新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里都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蕴涵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往往源于好奇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把静态变为动态,调动他们的视听器官,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与及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日月潭》一课时,先播放一幅幅色彩鲜明、景色优美的图画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我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台湾有名的景点:阿里山、日月潭等)。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教师引出课题,切入画面(日月潭)现在我们一起走入美丽神奇的日月潭。一张张美丽的画面把学生带到美丽的日月潭,学生仿佛亲临其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课文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学生就这样积极地进入了角色,认真地读课文,从中知道日月潭的传说、地理位置;那里群山环绕、花草茂盛、风景秀丽,特别是倒映在河面上的点点灯光,缭绕的雾气,更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们跟随画面做起了导游,很自然地将课文背了下来,既领会了宝岛的美,也从中萌发出热爱祖国宝岛台湾的感情。
  二、巧借音像,体验情感
  《新课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 运用多媒体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趣,让所学的知识能够吸引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变教为导,使教服务于学,让学生自己做主,产生一种自我学习的精神动力,自觉自愿地进入情景之中。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利用音响,既可以让他们领略到音乐的美,又能够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比如,我让学生在《春天在哪里》的乐曲声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用水彩笔画出他们想像中的春光图,柳树、草地、鲜花、小河、燕子、风筝、田野上耕作的农人等,都纷纷出现在了孩子们的笔下,构成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美景图。又如《雷雨》一课中:暴雨前黑沉沉的乌云,闷热的天气,趴在树下吐着舌头的小狗,一动不动的树叶;忽然一阵大风,把柳技吹得乱摆,蜘蛛仓惶逃离,一道彩虹闪过,如注的暴雨哗哗而下……。生动的画面配之形象的音响效果,会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语文教学形象生动,丰富多彩。
  三、抓住时机,调动情趣
  多媒体的应用是根据课文教学的需要而使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使“静态”变成“动态”,使“抽象”变为“直观”,使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意象变为有“声”、有“色”、有“形”。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媒体的演示时机,应和教学需要有机结合。在课堂上,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越深刻,情绪越高昂,其思维就越活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刻、情感体验更丰富。如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在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了庐山瀑布的壮美后,适时播放光盘,感受其声、形、色,领略其飞流直下的气势,听其声,见其形,学生对庐山瀑布的喜爱赞美之情便再次被激起。再如:学习《草》时,展示稀稀疏疏的篱笆,辽阔的草原,大片的、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片广阔繁茂的景象,于此同时,配上教师饱含激情的朗诵,动听的乐曲,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情勃发,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在讲授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后,为了让学生学习运用按照四季的变化来描写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我播放了风光片《走进神奇的九寨》。播放前引导学生抓住题眼“神奇”,然后带着好奇去找九寨沟的神奇之处。在将近20分钟的过程中,学生们投入到片子中,陶醉其间。趁着热乎劲,赶紧让学生说说九寨的“神奇”。有的说每个季节的水不同,有的说四季的树不同,有的说每个季节的颜色不同……特别是有的学生细致到抓住了“五花海”的季节变化。在接下来的写作练习中学生们有的是素材可用,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高招。
  四、调动感官,充分展示
  孩子都愿意听到别人的夸赞,实物投影仪就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我经常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业、练习、作品,让学生们直接了解正确的信息,欣赏优秀作品,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很自然地激发了互相学习、竞争的劲头。作业的书写工整了,正确率提高了,减少了反复的改、批,减轻了师生的负担。看到自己的作业被展示了,学生的信心更足了,学习兴趣也就更浓厚了。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孩更适合这种方法。此外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生,教师更要多给他们创设展示的机会,帮他们树立信心,改变对学习的厌烦状态,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了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所显示的声、光、色、形模拟了事物的情景,再现了生动的画面,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形成不同的兴奋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要求,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景,调动感官;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练、自说;打开学生自学的渠道,熟读精思;在语言文字教学中,学会对语言的感悟,学会对语言的积累,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使学生以主人的地位,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可缺少的途径,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