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作者】 吴进光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金山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我们从事英语教学的一线老师应该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兴趣很浓厚,可是学习了几年之后就对英语学习缺乏了应有的兴趣,过去的那些学习激情也无迹可寻。课堂上,老师一味的讲,学生麻木的听着、应和着……偶尔有过精彩,但也是昙花一现,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如何在课堂这个教学主阵地上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而精彩?或者说,怎样的英语课才算是一节精彩的课堂呢?新课程改革中提到:一节精彩的英语课堂必然包括老师精心的预设和学生精彩的生成。只有合理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预设,就英语课堂而言,是指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内外等课堂中各种因素进行预测,是一个静态的过程。预设是上好一堂课不可缺少的,可以说,没有预设的课堂决不是一堂好的课堂,预设的质量将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学预设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过分强调程序化的预设,又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丧失教学个性,完全的“念教案”,课堂枯燥、沉闷,严重限制学生的主动性。
叶澜教授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给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地发挥提供时空余地。”这就说明我们的课堂需要预设,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不能死板地按教学预设进行,应当具有弹性空间,应当是开放的、生成的,应当是适合学生学习基础和个性发展的。有课堂生成,才能释放学生的个性,才能生成学生的质疑,才能生成学生学习的自主,才能生成学生的探究,才能生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因此说:“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案例1:在一次公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游戏活动:活动内容—找单词游戏,任务—分小组完成时,教师指令—完成最快最棒的小组获得胜利。小组活动结束,教师落实答案。结果,教师也按预设的找到了做的最快最棒的一组,并进行了奖励。可是有几组同学站起来表示不服,原因是他们虽不是最快的但他们是最棒的,他们找到的单词比获胜小组的多,也就是说获胜小组是最快的但不是最棒的,教师此时也极力给这几组同学解释说明,但学生坚持认为他们是对的,最终老师没能说服学生,无奈之下只有一句带过从而不影响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在案例中,教师在课前备课准备单词字谜卡片时,旨在让学生巩固和掌握本节课所学几个四会单词,教师认为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这几个单词的小组就为获胜者,但在完成找词游戏中,几个小组的同学不但找出了本课学习的新词,而且找到了几个过去学习过的单词,这是教师在课前没有预设到的。因此,学生认为他们找到的词比别人的多,所以耗时也就长了,他们虽不是最快的但他们是组棒的,教师说过最快最棒的小组获胜,别的小组最快能获得胜利,当然他们小组最棒的也可获得胜利的。
英语课堂中既要能通过“预设”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又要能通过对“生成”资源的合理利用使课堂教学实现对“预设”的超越。有时课堂也得“粗糙”些,就像“中国画”那样常有大块的“留白”,给学生的自我创造留有余地,以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让“预设”为“生成”奠基。
二、“生成”是“预设”的提高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生成,它既不是预先设计好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机械执行,也不是学生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指在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产生的一个动态的由师生共同建构教学活动的过程。为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提出多种假设,灵活调控、积极引导教学活动,给学生充分的学习和思维活动空间。让教学活动不断更新,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
案例2:PEP六年级英语下册Unit 3的功能句型是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在新授句型时,我让学生尝试谈论自己的周末活动。学生的回答就是一个不可控制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学生说“I did my homework.”教师这时就可以新授“did my homework”。当学生说“I went to a park.”教师即呈现“I went to a park and took pictures”这时便把“took pictures”这个生词呈现新授。课堂衔接自然,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单词。
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做出反应和调整。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既要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引导,又要有学生的自主和自律。这样才能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让课堂“生成”成为“预设”的提高。
三、课前要充分预设,课堂要关注生成
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因此,课前要充分预设,课堂要关注生成。从教师方面讲,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又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要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读,拓宽知识面,又要把心思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案例3:我在教学PEP六年级英语下册Unit 3 Let’s read一课时我让学生讲述A dog returned the kite to me的感人过程,我预设的是让学生充分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讲述该过程。但学生课前预习的不够充分,课堂上描述的不够理想,这是出乎我的预料的。于是我及时调整策略,让学生小组合作,开展小组竞赛,学生兴趣很高,积极投入到合作之中。由于再次给学生走进文本的时间,同时有了集体的力量,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效果自然好过第一次。如果当时没有调整策略,而是教师自导自演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恐怕学生的理解就不会很深,更不会把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总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预设与生成是精彩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一堂精彩的课,课前要有预设,课堂中要关注生成。新课程是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知识、能力、道德、情感、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必然导致新课程课堂教学特征的转变,即课堂不仅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建构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才能适应和促进新课程改革。
如何在课堂这个教学主阵地上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而精彩?或者说,怎样的英语课才算是一节精彩的课堂呢?新课程改革中提到:一节精彩的英语课堂必然包括老师精心的预设和学生精彩的生成。只有合理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预设,就英语课堂而言,是指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内外等课堂中各种因素进行预测,是一个静态的过程。预设是上好一堂课不可缺少的,可以说,没有预设的课堂决不是一堂好的课堂,预设的质量将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学预设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过分强调程序化的预设,又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丧失教学个性,完全的“念教案”,课堂枯燥、沉闷,严重限制学生的主动性。
叶澜教授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给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地发挥提供时空余地。”这就说明我们的课堂需要预设,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不能死板地按教学预设进行,应当具有弹性空间,应当是开放的、生成的,应当是适合学生学习基础和个性发展的。有课堂生成,才能释放学生的个性,才能生成学生的质疑,才能生成学生学习的自主,才能生成学生的探究,才能生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因此说:“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案例1:在一次公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游戏活动:活动内容—找单词游戏,任务—分小组完成时,教师指令—完成最快最棒的小组获得胜利。小组活动结束,教师落实答案。结果,教师也按预设的找到了做的最快最棒的一组,并进行了奖励。可是有几组同学站起来表示不服,原因是他们虽不是最快的但他们是最棒的,他们找到的单词比获胜小组的多,也就是说获胜小组是最快的但不是最棒的,教师此时也极力给这几组同学解释说明,但学生坚持认为他们是对的,最终老师没能说服学生,无奈之下只有一句带过从而不影响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在案例中,教师在课前备课准备单词字谜卡片时,旨在让学生巩固和掌握本节课所学几个四会单词,教师认为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这几个单词的小组就为获胜者,但在完成找词游戏中,几个小组的同学不但找出了本课学习的新词,而且找到了几个过去学习过的单词,这是教师在课前没有预设到的。因此,学生认为他们找到的词比别人的多,所以耗时也就长了,他们虽不是最快的但他们是组棒的,教师说过最快最棒的小组获胜,别的小组最快能获得胜利,当然他们小组最棒的也可获得胜利的。
英语课堂中既要能通过“预设”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又要能通过对“生成”资源的合理利用使课堂教学实现对“预设”的超越。有时课堂也得“粗糙”些,就像“中国画”那样常有大块的“留白”,给学生的自我创造留有余地,以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让“预设”为“生成”奠基。
二、“生成”是“预设”的提高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生成,它既不是预先设计好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机械执行,也不是学生无目的、随意、自发的活动,而是指在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产生的一个动态的由师生共同建构教学活动的过程。为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提出多种假设,灵活调控、积极引导教学活动,给学生充分的学习和思维活动空间。让教学活动不断更新,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
案例2:PEP六年级英语下册Unit 3的功能句型是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在新授句型时,我让学生尝试谈论自己的周末活动。学生的回答就是一个不可控制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学生说“I did my homework.”教师这时就可以新授“did my homework”。当学生说“I went to a park.”教师即呈现“I went to a park and took pictures”这时便把“took pictures”这个生词呈现新授。课堂衔接自然,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单词。
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做出反应和调整。既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灵的自由,又要潜移默化地渗透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既要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要尊重事实,讲究科学;既要有教师的宽容和引导,又要有学生的自主和自律。这样才能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让课堂“生成”成为“预设”的提高。
三、课前要充分预设,课堂要关注生成
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因此,课前要充分预设,课堂要关注生成。从教师方面讲,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又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要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读,拓宽知识面,又要把心思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案例3:我在教学PEP六年级英语下册Unit 3 Let’s read一课时我让学生讲述A dog returned the kite to me的感人过程,我预设的是让学生充分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讲述该过程。但学生课前预习的不够充分,课堂上描述的不够理想,这是出乎我的预料的。于是我及时调整策略,让学生小组合作,开展小组竞赛,学生兴趣很高,积极投入到合作之中。由于再次给学生走进文本的时间,同时有了集体的力量,学生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效果自然好过第一次。如果当时没有调整策略,而是教师自导自演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恐怕学生的理解就不会很深,更不会把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总之,“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预设与生成是精彩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一堂精彩的课,课前要有预设,课堂中要关注生成。新课程是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知识、能力、道德、情感、个性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必然导致新课程课堂教学特征的转变,即课堂不仅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建构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才能适应和促进新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