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初探

【作者】 王 燕

【机构】 四川省渠县李馥乡第一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情感可以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积极情感有快乐、喜悦、自豪等,它们与某种需要满足相联系,通常会伴随着一种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积极情感,使之作为课堂教学的动力。这样的课堂教学将是师生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此,笔者就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谈谈肤浅认识。
  1.教师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曾有这样一位老师,由于对教师收入低微的不满,时常上课就牢骚满腹,怨声不断,动不动就谈他的金钱观,导致学生、家长意见很大,其后果可想而知。可见,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3.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情感线索。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所表现的丰富情感,把握作品的情感脉搏,与作者心灵相通,充分释放自己的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的分析,抓住作品的情感线索,通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为切入点,激活学生沉寂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把作者的真实情感与学生的切实感受连接在一起,使学生在作品的情感世界里自由翱翔,激发奇特的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迸发出内心的情感洪流,达到忘我的至高情感境界,最终使教师、学生和作者三位一体,产生共鸣。如鲁迅的《故乡》,文章开端的景物描写统领全篇。“时间既然是深冬,……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这段景物描写深刻揭露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现状,表现出作者对黑暗的旧社会的鄙夷之情。学生在这种景物的渲染之下,深刻感悟到旧社会所造成的一片死寂,从内心涌出那种对旧社会愤恨之情。教师从多渠道加以引导,如采用多媒体从视觉上加以感染,从听觉上加以熏陶等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感情,这样使学生自然融入作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与作者心意相通,共同入境。
  4.开展语文实践培育学生爱心。
  在语文教学中,要凸现“爱”与“责任”的情感教育主题,教师应抓住“感动”这一契机,“感动”是学生学会“爱”,形成责任感的情感基础,也是学生能真诚地付出“爱”勇敢地承担责任的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从文学作品之中,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之中,去发现真、善、美,去触动自己的心灵,让学生学会感动,并抓住“感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深刻反思,组织开展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读了《背影》一文后,在学生为文中深沉真挚的父子情而感动之余,组织学生开展“父母爱我,我爱父母”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中去感受父母之爱,去反思过去自己面对父母之爱的态度,去思考自己如何报,同时要求学生把对父母是回报付诸于实际行动,并记下自己“爱”的行动与感受,然后在同学之间交流活动过程与心得体会。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爱父母,尊重父母的情感,而且写出的作文往往具有真情实感,感人至深。
  5.寓情感教育于朗读训练中。
  “三分诗,七分读”。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的走向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各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 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的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6.以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心灵。
  古人云:“情乎于辞。”语文作为语言文学课,它始于情终于情,因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语情”中感受到作品的美,激发他们对作品的情趣,这时,学生的学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再把语文课只看作是教师满堂灌,而是一种享受。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也最有利于学生口头能力的提高和书面表达能力迁移。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练,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就爱学乐学,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自觉地溶入到语文教学情景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春》的朗读教学时,教师要运用舒缓、欣喜地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既感受到生意盎然美好春光,又充满奋发向上的情怀。
  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应学的知识,丰富了头脑,提高了感受事物的能力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