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浅谈
【作者】 杨 萍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桥头镇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普遍存在着方法陈旧、过程单调、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训练形式单一,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又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多,大都不善于观察,因而“无话可说”,再加上语言积累不足,言语贫乏,因而“有物难言”“言而不详”,写出的作文味同嚼蜡。老师疲于繁重的作文修改,作文讲评难于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泛泛而谈,学生姑妄听之。最终造成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信息技术在校园的广泛普及,恰如一股源头活水,汩汩注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的作文异彩纷呈,精美无比。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作文教学的意义
首先,从“合成教育”的观点看,多媒体手段创设了新颖和谐振的作文情境。作文教学不应为作文而作文,而要通过发展写作能力来达到写好作文的目的。要将认知学习与情感经验协调起来,从而促使学生在生理、心理、认知以及情感、道德、审美方面都获得发展。而多媒体教学是声、像、文结合,其传播的材料是具体的、生动的,打破了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相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机时创设了一个崭新的作文教学时空,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其次,从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看,多媒体作文教学开辟多向立体的教学模式。借助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脑等多种媒体,把声、像、图、文、情、境与看、思、写、读等诸多手段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立体化、多方位的教学形式,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想象,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加深了印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解决了文思枯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
二、阅读赏析、蓄积写作素材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走进生活,去品其情趣,才会有写作的欲望,从而逐步养成动笔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作文课上学生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着头皮写成的文字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走进生活,远离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机会呼吸社会人生的新鲜空气和时代气息。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学生课堂上的这一“生活空白”。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间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的观察力的形成、想象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实践证明,教学时可根据作文要求,把特定情境和气氛运用CAI和TPT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可强化作文材料的感性,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提高信息输入效率,减少中间环节,以声、形、景拨动学生心弦、诱发学生写作动机。
三、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激发作用,学生很少能写出声情并茂、文采斐然的文章来,而大部分学生把写作当作任务,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这样,便提供了学生身临其境的实践机会,弥补了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缺陷。
比如:在学了《皇帝的新装》以后,我要求学生续写一篇《皇帝的新装》,而学生阅历尚浅,所写文章都不尽合情理,且想象也不甚丰富,不符合主人公的性格。因此第一次成文都不如意。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一篇高质量的续写作文,在第二次作文课之前,我精心准备了一节多媒体课。我把动画《皇帝的新装》搬上了教室的荧幕,让学生充分领略了主人公之风采。又结合当今时代特点,下载了一些当代社会骗局现象中的人物让学生揣摩、比较,从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通过视频和图象的刺激,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质疑、思考之中,再一次作文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四、佳作共赏,优化评改途径
特别是对优秀范文的阅读赏析,更使学生找到了作文的“拐杖”。利用多媒体,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欣赏大量的作文素材,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材料,然后通过键盘把作文输入计算机,显示在屏幕上。教师则利用计算机网络,针对学生习作,加强个别辅导。教师还可以及时收集学生的典型例作,利用多媒体评改作文,提高评改的效率。俄罗斯文学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除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文章要写得好,要“入妙”,都是“频改”的结果。凭借多媒体,可以直观评改,优化评改途径。传统的作文的批改、修订对教师而言,工作量大且效果不佳。运用电教媒体网络教学后,作文的批改、修订就直观、简捷、高效了许多。学生把它当作了学习上的好帮手。对于典型性问题的作文,我详细批改后,将文章在大屏幕上反馈给学生,既开阔了他们的思路,又可以在互相借鉴参考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经常把写得好的文章制作成课件展示出来,进行范例讲评;也可把典型的病句、病例投映出来,进行分析、推敲。为鼓励学生习作中的点滴进步,每次作文后,我都从一般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段,或整篇文章,制作成课件,注上姓名,让大家品味、欣赏,引导学生点评,并广泛讨论,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保持学生习作的热情,体验习作成功的欢乐,形成良好的写作内驱力。使写作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表达情感的一种激情和需要,一种展示才华的机会,一种不断学习他人和自我挑战的最佳途经。
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辅助作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当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仅局限于多媒体技术,它的途径还有很多。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引进作文教学课堂,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效果是显著的,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文教学如果能坚持不懈地运用这种形式进行训练,对挖掘学生的作文思维潜力,形成良性循环,有深远的意义。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作文教学的意义
首先,从“合成教育”的观点看,多媒体手段创设了新颖和谐振的作文情境。作文教学不应为作文而作文,而要通过发展写作能力来达到写好作文的目的。要将认知学习与情感经验协调起来,从而促使学生在生理、心理、认知以及情感、道德、审美方面都获得发展。而多媒体教学是声、像、文结合,其传播的材料是具体的、生动的,打破了教室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相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机时创设了一个崭新的作文教学时空,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其次,从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看,多媒体作文教学开辟多向立体的教学模式。借助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脑等多种媒体,把声、像、图、文、情、境与看、思、写、读等诸多手段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立体化、多方位的教学形式,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想象,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加深了印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解决了文思枯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
二、阅读赏析、蓄积写作素材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走进生活,去品其情趣,才会有写作的欲望,从而逐步养成动笔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作文课上学生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着头皮写成的文字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走进生活,远离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机会呼吸社会人生的新鲜空气和时代气息。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学生课堂上的这一“生活空白”。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间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的观察力的形成、想象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实践证明,教学时可根据作文要求,把特定情境和气氛运用CAI和TPT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可强化作文材料的感性,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提高信息输入效率,减少中间环节,以声、形、景拨动学生心弦、诱发学生写作动机。
三、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激发作用,学生很少能写出声情并茂、文采斐然的文章来,而大部分学生把写作当作任务,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这样,便提供了学生身临其境的实践机会,弥补了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缺陷。
比如:在学了《皇帝的新装》以后,我要求学生续写一篇《皇帝的新装》,而学生阅历尚浅,所写文章都不尽合情理,且想象也不甚丰富,不符合主人公的性格。因此第一次成文都不如意。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一篇高质量的续写作文,在第二次作文课之前,我精心准备了一节多媒体课。我把动画《皇帝的新装》搬上了教室的荧幕,让学生充分领略了主人公之风采。又结合当今时代特点,下载了一些当代社会骗局现象中的人物让学生揣摩、比较,从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通过视频和图象的刺激,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质疑、思考之中,再一次作文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四、佳作共赏,优化评改途径
特别是对优秀范文的阅读赏析,更使学生找到了作文的“拐杖”。利用多媒体,学生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欣赏大量的作文素材,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材料,然后通过键盘把作文输入计算机,显示在屏幕上。教师则利用计算机网络,针对学生习作,加强个别辅导。教师还可以及时收集学生的典型例作,利用多媒体评改作文,提高评改的效率。俄罗斯文学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除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文章要写得好,要“入妙”,都是“频改”的结果。凭借多媒体,可以直观评改,优化评改途径。传统的作文的批改、修订对教师而言,工作量大且效果不佳。运用电教媒体网络教学后,作文的批改、修订就直观、简捷、高效了许多。学生把它当作了学习上的好帮手。对于典型性问题的作文,我详细批改后,将文章在大屏幕上反馈给学生,既开阔了他们的思路,又可以在互相借鉴参考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经常把写得好的文章制作成课件展示出来,进行范例讲评;也可把典型的病句、病例投映出来,进行分析、推敲。为鼓励学生习作中的点滴进步,每次作文后,我都从一般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段,或整篇文章,制作成课件,注上姓名,让大家品味、欣赏,引导学生点评,并广泛讨论,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保持学生习作的热情,体验习作成功的欢乐,形成良好的写作内驱力。使写作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表达情感的一种激情和需要,一种展示才华的机会,一种不断学习他人和自我挑战的最佳途经。
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辅助作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当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仅局限于多媒体技术,它的途径还有很多。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引进作文教学课堂,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效果是显著的,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文教学如果能坚持不懈地运用这种形式进行训练,对挖掘学生的作文思维潜力,形成良性循环,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