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美术学学习兴趣的激发

【作者】 张 静

【机构】 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大辛阁乡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求知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正处于身心健康发育阶段的小学生对这方面的要求因该更强烈。然而,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未必都是“乐学”,这就构成了学校教育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如何让学生“乐学”,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我们现在教育改革中提出、并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挖掘钻研教材,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教法及教学艺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校园里、教室中实现“乐学”。因此,我认为:兴趣是孩子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它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小学美术教育,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这一规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和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游戏似的。”我觉得美术课堂中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设计成游戏的样式,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也得到了语言等方面的锻炼,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在心理上感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如:在的教学中,如果用一般的抽象的讲解,孩子们是很难理解的。于是我利用学校现有的材料采用这样的做法:用水彩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的彩色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瓶内,再拿三个瓶,一齐放在讲台上上。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彩色的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什么是“间色”?“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就拿空瓶做演示。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瓶内一晃动立刻变成间色时,学生边拍手边喊出“哇哇!”声来。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形式较为新颖,孩子们像看魔术一样看老师演示,兴趣很浓。我演示完,也就讲完了,让学生做实验,红色+黄色=?色,红色+蓝色=?色,蓝色+黄色=?色,参加调配间色的两种原色的量的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再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调出的颜色涂画在纸上再剪下,贴在预先安排好的色轮图中。
  因此,巧妙安排课堂内容和上课形式,注意作业的难易度的设计是实现 “寓教于乐”的重要部分。课堂内容的安排对一节的成功与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巧妙的安排,可能会出现作业没时间做、作业太容易、作业太难不知如何下笔,或是为完成作业匆忙应付了之,慢慢地,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下降,如果学生的兴趣丢失了,要实现“寓教于乐”则难之又难。
  我以前的美术课课前准备比较少,往往是做一些相应的安排就行,比如准备范画、幻灯片什么的,不需要多长的时间,但是现在为了让学生更想学,更愿意学,学得更好,必须做足教学前的准备,在上《彩色的天空》这课,在认真、反复地钻研了教材并查找了大量的素材后,我这样安排这节课的内容和上课形式:本课分为三节,第一节是基础知识和欣赏课,我准备了一个教学课件,讲解简单的色彩知识和欣赏美术大师的作品并利用正反投影效果对比大师的用色特色,作业是让学生写出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并做调色练习;并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形式说明观感;第二节课是技法学习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其他艺术大师的范画作品中色彩和用笔表现的特点,然后发放其中范画的黑白稿,让学生自由上色,可以学习范画的笔触、上色的方法,也可不学;第三节课是技法练习课,让学生用已知知识,尝试运用色彩表现天空、体现情感。这三节课的安排使得学生了解了色彩、了解现实主义绘画风格、色彩的含义,也能用观察的双眼去体验生活,作业形式的多样,难易程度的自由把握使大多数学生作业游刃有余。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进行表现。在我十多年的教学中,往往有学生这样说:“我不想画”!“老师,我画什么!”为此,我常常感到困惑。学习应该是使学生感到快乐的,而让学生为自己不喜欢的、不熟悉的题材而努力,是件痛苦的事长久下去会丧失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厌学、怕学。
  为此,我努力在教学中摆脱模式化的教学,尝试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当学生问我“老师,我画什么!”时,我总是轻轻地反问一句“你想画什么?”学生大都会说出自己想画的题材,我因势利导和学生一道分析怎样来画会更好。学生画画,很多时候,画画它只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感受、一种理解,甚至,只是情绪的宣泄-----我不要期望每一个学生、每一次都画出优秀的作品,那不现实。但我们可以努力让学生每一次都是画自己想画的。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技巧,更主要的是倾注“情”。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最想画什么?最喜欢什么?例如我开展课题实验以来,为了找到学生喜爱的学习内容,我常常留意观察学生课外读物。
  另外,教师在特殊情景下,反方向刺激一下学生,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我在学期结束的美术常识问卷测查中,放弃了以往老师出题学生答的方式,改用全体学生出题老师选用或考老师的方法,巧妙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快乐的去找题的同时达到了复习旧知识的目的,而且还给孩子带来了成功的愉悦感,这样一举两得的“乐学活动”何乐而不为呢?
  寓教于乐,不但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教师本身也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最重要的是抓住学生学习心里有的放矢。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