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作者】 袁素娟

【机构】 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语文教学也改变了单一的书本文字型教材形式,多媒体技术成为促进语文教学发展的主要手段。它的运用是教改的需要,它以信息量的广大和信息切换的快捷满足了现代教育的需要,也体现了学生在素质培养过程中多层次多要求的特点。从教学手段来说,它适应了知识更新加快,知识传播简捷的要求,使教学内容更全面、更直观、更具体、更生动,同时使教师操作方便,学生更于接受。
  然而正如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不完善的一面一样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何科学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笔者有如下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一、不要刻意追求感官冲击,要注重思维训练
  多媒体给感官提供了生动具体似乎可触摸的形象,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常见教师为忠实地再现课文中的情景煞费苦心,刻意追求感官冲击,学生虽然把握了事物本身,但同时也束缚了自身思维的拓展。
  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景物和人物形象在学习者脑海中的再现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最终目的。多媒体通过对文学作品所涵括的文字、声音、图像、颜色、情节等的处理只能得到初步审美要求,却无法更深地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而多媒体的显示让学生以为这就是作品的全部,作品形象就是“这一个”,从而使学生不愿思考,不去创新。这样就使学生缺少主观感受和理性分折,从而导致思维萎缩。
  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而言,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用感官的冲击来代替完成,更不是越张扬效果越好。景物乃至意境的提示性再现,为展开学生思维的翅膀营造气氛,用多媒体适可而止地渲染情景,有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同时要重视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意提示,借助于作品本身的语言文字所昭示的信息,然后凭着自身生活底蕴的主观体验,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欣赏的对象上,在自己的头脑中构筑出一个个文学形象,一个个抒情意境,从而与作者达成共识,引起共鸣,获得愉悦感,在对作品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实现抽象思维与审美思维的培养。
  二、不要过分强调课堂容量,要突出重点难点
  多媒体为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创造了便利,一些教师不辞辛苦地把所有能收集到的资料全部带进课堂塞给学生,结果却使课堂容量过大,学生负荷太多,造成学生对知识蜻蜓点水式的吸取。同时,由于所展示的知识点俯拾即是,使学生产生一种依赖感,容易忽视知识的联系与应用,加上图像的快速切换,很难捕捉教师的难点和重点,无法以笔记的形式记录疑难,从而造成学生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在目不暇接中抓不住最具特点的内容,一听即过,一看了之,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堂课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可能让学生对这堂课所包含的信息全部吸收,那么教师对这堂课的重点难点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确立了重点难点,并自始至终以此为中心,才能使提供的作为深化与辅助之用的信息有了基础和依靠。再者,在多媒体教学中,相关信息的获得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教师的任务只能在贯彻课文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对知识自行加工,系统整合,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保持和提取,有助于知识的消化与能力的形成。如《春》,该文的重点是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若为了信息量的扩充,且不加以提炼,一味显示一幅幅春景画面,就费力不讨好,这样的多媒体又怎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三、不要忽视语言整体,要注重情感渗透
  教师常认为运用了多媒体,就全面、系统、详尽地完成了对课文所涵括的知识信息的归纳与展现,而笔者认为,这往往是一种新的支离破碎,尤其是对于情景交融的散文,如《山中访友》,若把其当成十几个画面忠实地再现作者笔下之景,给人以具体的美感,然后在多媒体屏幕上用图表的方式逐一告诉学生这些美文是如何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等,这诚然达到了条分缕析了,但在这种切割式的整合再现中,往往不能兼顾“情”这条主线,在这种细枝末节的景物赏析中,情感却悄然退居后尘。那么,学生就无法感受文中所透出的喜悦之情。
  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至少在情感渗透方面力有未逮。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又是怎样的一种声音?冰心在《观舞记》中描写道: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长的花朵、腰间、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能借助多媒体的声音、图象、颜色等渲染切换去展现吗?所以,唯有以情入文,让学生用体会到的情牵出所写之情景,在头脑中展现,再通过分析加强对情的理解。
  四、不要淡化教学语言,要创设交流环境
  在运用多媒体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大部分信息可以从屏幕上直接获取,教师往往只是考虑如何让这些画面或文字用口头语言连接起来。这样就出现把画面文字复述一遍代替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的窘境,这种机器性语言使教师语言要么陷于无力,成为教具的奴隶,要么显得多余,教师从教学过程中退席。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归纳与延伸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包含了师生精神上的交流、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沟通,而这种交流、碰撞与沟通的前提必然是师生的双边对话,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创设学生“说”的环境。如《紫藤萝瀑布》,多媒体在对文章写作背景,相关知识联系,课文意境设计等方面的处理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学生对文章景、情、理的交融和语言运用的好处非得通过教师语言的提示点拨不能体会,作者那种失去亲人的悲痛郁闷心情,感受紫藤萝花瀑的喜悦以及对生命的深深感悟,也非得由师生共同讨论不能浮出水面。从另一个角度说,教师的语言本身就是学生学习、借鉴的对象。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它决不是黑板和粉笔的代替。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时段、不同的体裁内容、不同的课型,以适时、适度、适合为原则,科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体现语文学科个性,发挥文学作品所运用的语言文字本身的教育教学功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