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初探——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为例

【作者】 左丽丽

【机构】 山东省潍坊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主要从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打造——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例展示入手,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与反思,从进行活动型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打造活动型课程需要注意的几点思考等方面进行阐述,力求充分发挥高中政治课堂的学生主体地位,提升教学育人水平,促进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活动型课堂;高中政治
  高中政治课堂是学生培养政治素养的主要阵地。作为高中政治的教育工作者要通过高中政治活动型课堂打造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升政治课程能力和育人水平。
  一、课例展示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课,基于学生学情以及《生活与哲学》原理性较强、晦涩难懂的现实状况,创新性设计本节课,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型课程中通过动手实验,增强政治认同,培养理性精神,锻炼公共参与能力,一步步感受实践出真知。
  (一)启发性的导入环节,情境渲染中激发学生兴趣
  在导入环节,伴着舒缓的背景音乐,以学生表演的方式呈现“王阳明格物致知”的典故。在幽默而又满含哲理的情境创设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析,为何单纯的“苦思冥想”得不出正确的认识,人的认识到底从何而来,既注重了知识的前挂后连(哲学的起源:源于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又能直奔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实践,让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实践在预习的基础上,有了更深一步的感受认知,同时注重了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也是“一切皆课程”的大课程观的体现:学生的现场表现与创造是最好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活跃起来、参与进来,这才是好课堂!
  (二)创新活动型课堂的设计,将动手实验带入课堂
  本节课的亮点与创新点: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科普节目《是真的吗?》得到启发,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且又容易动手操作的“三根火柴棒最多可以挂起几瓶水”的实验进行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将动手实验这种极具自然科学特点的活动带入政治课堂。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明确,我们的猜想不一定正确,要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科学实验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通过每个小组的动手实践,在惊喜、惊叹、自豪中得出人的认识从实践而来,进而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顺势迎来课堂的第一次小高潮。
  (三)探究合作环节: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1.动手实验,实践出真知
  本节课的探究问题以学生的动手实验为线索展开。通过学生分享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问题解决过程体现的哲理来完成问题初探。(有的小组一开始不相信三根火柴能吊水,通过动手实验发现三根火柴正确摆放能吊起水——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有的小组一开始实验失败了,通过集体讨论发现问题所在:火柴摆放位置不对或者线没有贴近桌子边缘等等,在新问题的推动下,引发更进一步的探索试验——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有的小组从成功挂起一瓶水。不断地尝试直到4、5...——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有的小组一开始以为能挂起1-2瓶水,通过实验发现能挂起不止1-2瓶——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学生分享之后,老师紧跟追问,我们仅仅是为了知道三根火柴能吊起矿泉水而实验吗?启发学生做实验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我们的生活与实践,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具体应用,例如斜拉桥、工厂厂房的建设——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追问引领,环环深入
  结合构思图,老师在初探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构思图的设计体现了什么?恰好能够让学生理解实践的三个特点。构思图的作用还体现了什么?在认识论范畴即体现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结合小组成果分享及构思图的作用——引导学生总结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回扣导入留给学生的思考——王阳明为什么不能获取正确的认识?人的认识到底从何而来?得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
  为学之实,贵在践履。针对探究二,一名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认真听讲,适当做好补充完善。老师引领环节,由我国“上天入海”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得出实践是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一次次的跨越,不断标注着新高度;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研制的“蛟龙号”为深海救生技术带来新的跨越!
  正是因为实践,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奇迹。——播放十九大以来系列科技视频,感悟实践基础上的伟大创造。自然迎来课堂第二次高潮。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如何让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回扣本节课学习目标——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小事做起成就自己。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这节课的目标你达成了吗?找小组代表来分享本节课收获。
  二、打造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的必要性
  在2015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新课改下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便呈现一片光明之势,犹如大江之水,浩浩汤汤。根据朱明光课程标准专家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它是“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1]是学科素养的精华。基于政治课程的学科本质以及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科核心素养之内打造活动型课程便是“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之举了[2]。
  三、打造活动型课程需注意的几点思考
  第一,活动型课程的建设,不仅包括课堂活动,还应包括实践活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尤其是政治生活模块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对于中学生而言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如何创造性地将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部分转化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内容是实施实践型活动课程的关键所在。
  第二,不让活动仅仅流于形式,打造活动型课堂的价值到底落在何处是我们需要再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第三,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如何在紧张的教学进度下完成耗时长、各方面需认真培训与准备的活动?例如本节课的活动型课堂的打造,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实验的可操作性、可控性、大量实验道具的准备)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明光.关于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4): 4-7.
  [2]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