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王晓君

【机构】 陕西省岚皋县城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信息时代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还可以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设情境、创新发展、知识面、语文素养
  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教育需要,一场漫卷全国的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正在蓬勃兴起。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改进陈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已势在必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热点。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学科,也必然要迎合这一发展趋势。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信息时代人们的阅读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即“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成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世界,并为任何愿意获取知识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受网络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阅读习惯都与以往的学生有很大不同,这种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信息化社会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面对这样的学生,这样的信息环境,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应如何开展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非常注重词句的理解和文章的赏析训练,而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文章的赏析需要一定的情境支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营造生动多彩、生情并茂的情境,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如在用课件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花钟》一课时,既设计了配乐配画课文朗读,又有从网上下载的牵牛花、蔷薇 、睡莲、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昙花等图片资料,还有用FLASH动画制成的花朵盛开图,让学生醉入了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上课时,学生眼睛看着,耳朵听着,心灵感受着,多感官的刺激,声形并茂的形式,把学生带入了争奇斗艳、芬芳迷人的大花园,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中,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阅读感受,推进创新发展
  我们知道,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黔之驴》一课中,我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做法如下:运用多媒体出示幻灯片——猛虎下山;就是这百兽之王也有惧怕驴的时候,继而引出“惧驴” “识驴” “戏驴” “吃驴”一系列画面,看着这一幅幅画面,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情境之中,接着,教师抛出点拨式质疑:如果你是导演,你将如何改变驴子的命运?学生马上被这一有创意的设计吸引过来,展开大胆而有创造性的想象,有的说驴子应保守一些,不要露出它的可怜的技能;有的说驴子应该知趣,早一点逃之夭夭;还有的说驴子应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智取胜。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得益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由此可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让学生综合适应多种感官接收信息,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善于总结、敢于创造的阅读习惯。
  三、运用信息技术加大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如下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让学生把大量的课外书籍都买回家是不现实的。信息技术中的电子图书库,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读课外书难的问题。电子阅读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阅读方式。通过诵读古诗文丰富想象的基础。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而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以感知材料为基础,阅读面的宽窄决定着表象的多寡。表象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表象丰富,其想象开阔、深刻。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丰富诸如名言警句、精彩描写等各类表象,使之成为成功想象的基础。如学生学了有关流水描写的诗句:“一江春水向东流”;“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桃花流水鳜鱼肥”;“春来江水绿如蓝”;“斜晖脉脉水悠悠”;“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等,我要求学生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情感和景物并形成对水的各种表象,诗人也正是以各种表象的特点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没有各类表象的丰富储备,借以生发精妙的想象,也就无以孕育生动的文句、感人的形象,由此学生认识到阅读中的表象积累之于想象至关重要。在线阅读,学生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非线性路径阅读大量的有关文本主题的课外读物,增加课外知识的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更是作为现代社会合格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语文教学应该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网络世界多姿多彩,给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阅读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上网查找资料,既方便学生阅读理解感悟,又能丰富语言积累。如学习《巴东三峡》一课时,学生从来没见过三峡,感觉不到三峡的神奇美丽,体会不到课文语言描写的精彩之处,更谈不上学习语言、积累语言了,感情也不易与课文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点击主题网站,三峡的奇山异水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图片、视频、文字介绍……学生面对鬼斧神工的画面,惊叹不已。“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领略到三峡的神奇美丽后,再去读课文中的词句时,感情已经上升了一个层次。心中有了景,阅读过程中再进一步想象、发挥、感受,反复品味,涵泳咀嚼,沉浸其中,语文学习便到了最佳境界。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语文学科,以它特有的人文色彩、民族个性和审美要求,影响甚至决定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人格操守、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发展。语文阅读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使语文文化的内蕴融入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之中,使学生自由翱翔在想象的天空中,尽力打开他们的思维之门,使他们由一片树叶想到一大片森林,由一条小溪想到茫茫大海,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将传统的学习环境重新构建为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更先进,学习内容更丰富,这样的教学是培养21世纪综合型人才的摇篮,它使语文阅读教学更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