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康婉霞

【机构】 陕西省神木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和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有独到之处,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类型 主要途径
  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和形成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有独到之处,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善于利用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一、体育课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把学习领域目标分为五个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在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中,对学生的相关具体要求是: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了解运动愉快感的获得对人们坚持体育锻炼的影响;选择参加有利于展示自己能力的体育活动;选择参加有利于人际交往的体育活动;自觉地表现出为他人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意愿和行为;通过体育活动,逐步增强自尊和自信;表现出珍惜生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和陌生的同伴一起游戏和运动;不害怕与比自己“强大”的同伴一起游戏和运动;了解勇敢与蛮干的区别;努力克服体育活动中的心理惧怕等现象;在体育活动、生活和学习中克服各种困难。
  二、体育活动中学生不良心理反应的主要类型
  1.恐惧。由于体育运动项目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和强度,加之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的气氛、环境、场地设施等因素,会引起学生对体育运动畏惧的心理。
  2.易怒。当前的初中生独生子女较多,个人意识强,情绪的渲泄很直接,加之课业负担太重,学生压力太大,在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次碰撞就可能引发他们大发脾气,甚至大打出手。
  3.自卑。
  由于运动技能、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等多种因素造成学生在某一方面和他人相比差异较大,导致学生产生羞愧、畏缩甚至是低人一等的感觉。
  4.缺乏合作与交流。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得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体育活动中有时不听安排进行小组合作,可能只看不练、不合作、不交流,有时在教师的督促下勉强地参与练习,一旦没有督促就会停止练习。
  5.不能正视体育比赛结果。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尊心、好胜心和虚荣心太强,有较强的集体主义精神,但有时集体观念太狭隘,对体育比赛的结果过于敏感,也就是“赢得起,输不起”。如果在比赛中失败了,不是冷静、客观地分析自身因素,而是变本加厉地把矛头指向对方,怨这怨那,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神情严肃,学生言听是从。而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在人格上和学生应是平等的朋友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能促使教师正确地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对水平较差的学生提出适合他的要求,对水平优异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法,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要有实用性、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地去学。在设计时,教学要求不能设置过高,以免学生在掌握要领时花费时间过多,效果不明显。教师还可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在教案中适当编写一些游戏项目,在游戏中让学生找到学练的乐趣。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1)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用自己良好的精神风貌、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艺、活泼生动的形象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2)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在体育教学中,要打开封闭的教学大门,突破狭小的教学空间,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大力开发体育教育资源,使体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让学生走进多媒体教室,走向社区、走进大自然。不能像过去那样就教材教教材,造成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脱节。现代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场所,群体训练,小组合作练习,同学互相帮助,个人自觉练习,师生相互磋商,应成为当前普遍的教学形式。(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口头表述到声情并茂的音像视频等的转换,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更快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的要领。
  总之,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体育教育功能尤其是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疾病中的焦虑和抑郁的积极作用,使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兰自力,骆映.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作用探讨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李玉玲,刘淑慧.体育教学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探讨,1995
  [4]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体育与科学.20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