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以“生”为本让语文课堂情思飞扬
【作者】 杨军年
【机构】 甘肃省武威市武威第七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更有一大批慕名者追随实践,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开展了多层次的研究和探讨。尤其近些年来,在许多教育发达地区,“生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生本的内涵也为教育界人士多次阐发过。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教育方式,生本教育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尊重生命本身以及人类对汲取知识所具有的重要精神意义。生本教育把高中语文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框架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主动权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生本教育也拓展了学生的语文教育空间和知识含量,注重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有力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切实有效地提高了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
在近年的实践中,笔者越来越感悟到,“生本教育”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引领学生自觉热情地投人学习,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品味”。这一理念落实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即可以根据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抓住最根本,最精华,最能代表文章特色的某个方面进行设计,激发学生进行更多的听、说、读、写。避免了传统教学的细致琐碎,面面俱到的讲解。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凭着自己对故土的一种“痴情”,沈从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湘西地域风俗画,它蕴含了湘西边远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情人性,积淀了深厚博大的楚文化。对于这样一篇被人们誉为“田园诗的杰作”的作品,笔者想在教学设计上呈现一些有特色的东西,而语文课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走进文本世界体悟作者情感,去唤醒自身沉睡的情感,从而激发生命的活力。所以在教学中笔者作了大胆尝试。
首先进行分组。由学生自愿报名担任组长,形成最多不超过6人的小组。接着,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前,教师不作任何暗示,只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发现,自选角度对课文进行概括。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把课文内容概括为“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学生很快总结出“祖孙”、“心事”、“唱歌”、“爱情”、“作梦”等内容;接着,话题讨论交流。话题讨论交流之一:谈谈你从文中读出的“美丽”。然后课堂上以刚才所分之组进行讨论,当众交流探讨心得,学生会谈到翠翠之美、亲情之美、人情之美、环境之美、意象之美。
话题讨论交流之二:谈谈从课文中读出的“忧愁”,先课堂上讨论,接着当众交流,探讨心得,学生会谈到翠翠心中薄薄的凄凉,祖父听歌时的忧愁,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后的情形,大佬伴弟弟回家时决定离开茶峒。话题讨论交流之三:沈从文以“景美与情悲”进行创作的目的,以及讨论“美丽总令人忧愁”这一人生命题。经过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边城世界虽然美丽,但人人却有无法圆满的人生,在美的境况里隐显的是人生的愁绪。人性中的善遇到生活中的不凑巧,难免会产生悲剧。
这节课的特点:尊重学生。从组长产生、小组成立、话题选择全由学生自己做主,教师只做无痕的引领,有针对性的诱发,有创意的调控,不加干涉;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教会学生善于合作;学习的过程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循环推进;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由知识的占有者、学术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研究的引航者、参与者、合作者。所以,整个过程,学生异常踊跃。课前自读津津有味,心细如丝,生怕漏过一个情节,生怕发言不够精彩。思考时,心无旁骛、孜孜不倦,阅读热情之高罕见,阅读效率之高空前。课堂发言之时,碰撞出许多思维的火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新课改背景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反思,认为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应呈现这样的状态:自主、互动的教学对话,学生和文本对话,在此前提下,把学生自主的单数变为互动的复数,在合作、探究中习得语文能力;情思飞扬,言语鲜活的在场状态,学生在思维的世界中飞腾。我想这样灵动的、生命的课堂才是我们所共同追求的。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我们不妨在“生本”的视域下尽力改变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一只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合脚的鞋子”,在语文课堂上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情思飞扬,意兴盎然。
在近年的实践中,笔者越来越感悟到,“生本教育”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引领学生自觉热情地投人学习,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品味”。这一理念落实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即可以根据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抓住最根本,最精华,最能代表文章特色的某个方面进行设计,激发学生进行更多的听、说、读、写。避免了传统教学的细致琐碎,面面俱到的讲解。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凭着自己对故土的一种“痴情”,沈从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湘西地域风俗画,它蕴含了湘西边远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情人性,积淀了深厚博大的楚文化。对于这样一篇被人们誉为“田园诗的杰作”的作品,笔者想在教学设计上呈现一些有特色的东西,而语文课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走进文本世界体悟作者情感,去唤醒自身沉睡的情感,从而激发生命的活力。所以在教学中笔者作了大胆尝试。
首先进行分组。由学生自愿报名担任组长,形成最多不超过6人的小组。接着,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前,教师不作任何暗示,只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发现,自选角度对课文进行概括。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把课文内容概括为“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学生很快总结出“祖孙”、“心事”、“唱歌”、“爱情”、“作梦”等内容;接着,话题讨论交流。话题讨论交流之一:谈谈你从文中读出的“美丽”。然后课堂上以刚才所分之组进行讨论,当众交流探讨心得,学生会谈到翠翠之美、亲情之美、人情之美、环境之美、意象之美。
话题讨论交流之二:谈谈从课文中读出的“忧愁”,先课堂上讨论,接着当众交流,探讨心得,学生会谈到翠翠心中薄薄的凄凉,祖父听歌时的忧愁,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后的情形,大佬伴弟弟回家时决定离开茶峒。话题讨论交流之三:沈从文以“景美与情悲”进行创作的目的,以及讨论“美丽总令人忧愁”这一人生命题。经过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边城世界虽然美丽,但人人却有无法圆满的人生,在美的境况里隐显的是人生的愁绪。人性中的善遇到生活中的不凑巧,难免会产生悲剧。
这节课的特点:尊重学生。从组长产生、小组成立、话题选择全由学生自己做主,教师只做无痕的引领,有针对性的诱发,有创意的调控,不加干涉;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教会学生善于合作;学习的过程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循环推进;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由知识的占有者、学术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研究的引航者、参与者、合作者。所以,整个过程,学生异常踊跃。课前自读津津有味,心细如丝,生怕漏过一个情节,生怕发言不够精彩。思考时,心无旁骛、孜孜不倦,阅读热情之高罕见,阅读效率之高空前。课堂发言之时,碰撞出许多思维的火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新课改背景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反思,认为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应呈现这样的状态:自主、互动的教学对话,学生和文本对话,在此前提下,把学生自主的单数变为互动的复数,在合作、探究中习得语文能力;情思飞扬,言语鲜活的在场状态,学生在思维的世界中飞腾。我想这样灵动的、生命的课堂才是我们所共同追求的。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我们不妨在“生本”的视域下尽力改变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一只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合脚的鞋子”,在语文课堂上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情思飞扬,意兴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