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
【作者】 梁宙荣
【机构】 临洮县洮阳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探究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言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在新课改的过程中被提出并推广应用的,探究式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探索能力,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是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大计而考虑的,应该深入探索研究并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传统教育 灌输教学 授之以渔 能力培养
我们的教学在提问方式上:教师提问缺少“悬念”,问题之间缺少层次感。另外,教师提问“以我为主”,缺少让学生思考、发问的时空和氛围。教师设计形形色色的问题,学生简单机械的回答。表面上似乎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其实质是教师设计好了圈套,用“提问”这个钓钩拉着学生朝里钻,学生的主动性又从何而言呢?在教学方法上,有许多教师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如何把自己的知识更多、更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如何使自己的课讲得更生动、更精彩。作为现代素质教育,我们不能只停留于自己的教,更重要还应该探索如何使学生会学。而这其中的一个标志是学生会不会问。营造一个“问题”环境,让学生知道问什么,怎么问,让学生“问出一片新天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解疑,学生讨论时要容许学生发展、验证他们自己的猜想和结论,且忌轻易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猜想。这样能使他们对错误认识比较清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风,并且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空间,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也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
传统教育下我们进行的是灌输式教学,我们教出的学生只有知识而缺乏能力,虽然在奥林匹克竞赛中多次得到了冠军,可是却搞不出什么科技发明和创造,为此西方人把我们的学生讥讽为“两脚书架”或“驮着知识的骡子”,也就是虽有知识但却缺乏科研创新的能力。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只注重知识、公式与结论,缺乏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关注,缺乏对独立思考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只“授之以鱼”而不能“授之予渔”,这是造成缺乏持续发展后劲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全球化,激烈的科技竞争,要求我们必须要改革教育、创新教育,必须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为此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将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什么是新课改?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要求我们教师要换脑子,要转变角色,从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出发,变应试型教育为素质型教育,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提供动力。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为了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学习、推广和实践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基础
要成功地推广并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如果不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仍然抱着“师道尊严”与“一言堂”的陈旧观念,那是不可能的。本人认为,要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必须要实现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变:
1、教师角色要转变
新的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教师要用“闻道有先后”的观点来看待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要老是抱着“我教你学”的态度,不要老是把自己看成是“真理在握的天使”,而把学生看成是一无所知的小毛孩。教师要关于发现学生的潜质与灵性,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启发者和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能看懂领会的知识就让学生自己学,能够通过点拨、启发让学生弄懂的东西就不要大讲特讲。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老师与自己是平等的,要让学生自由、自在、自如地参与课堂活动,敢于质疑,敢于提问。
2、教学方法要转变
应试教育的课堂是“任务型”的,为了定期让学生掌握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知识量,教师必须要保证按期按量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把学生的兴趣、态度与情感因素放在第二位。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就是“一言堂”、“满堂灌”,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有情感、有好恶、有血有肉的活人。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才,教师必须要改变教学方法,变灌输式教学为激励、引导、启发式教学。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在启发学生的“智慧”上做文章,要把知识的获得建立在能力的发展之上。
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教育者针对教育者提出的问题,通过自身的思考与探索,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实现提升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以下就是我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种做法:
1、重视知识背景的讲解
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决定于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而知识的意义存在于实际生活当中,也即它是否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本身的意义,就必须要为学生讲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学生只有了解了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本身的意义与价值,他们才会兴趣倍增、目标明确、思路明晰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究之中。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煅炼思维、提高能力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能力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煅炼出来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的过程中煅炼思维、提高能力。
3、要注重对思维过程的评价
探究是一个过程,要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重视对思维过程的评价。不管是在课堂提问中,还是在做作业、尤其是解应用题时,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时间,不能急于要答案,不能只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要培养学生“动手做数学”、“动口说数学”的能力,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指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只有学生的判断正确了,思路明晰了,推理正确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样的成功才是具有价值的。要重视作业批改的时效性,在学生对作业中的问题记忆犹新时就及时批改讲解作业,让他们及时发现错误,更正错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传统教育 灌输教学 授之以渔 能力培养
我们的教学在提问方式上:教师提问缺少“悬念”,问题之间缺少层次感。另外,教师提问“以我为主”,缺少让学生思考、发问的时空和氛围。教师设计形形色色的问题,学生简单机械的回答。表面上似乎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其实质是教师设计好了圈套,用“提问”这个钓钩拉着学生朝里钻,学生的主动性又从何而言呢?在教学方法上,有许多教师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如何把自己的知识更多、更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如何使自己的课讲得更生动、更精彩。作为现代素质教育,我们不能只停留于自己的教,更重要还应该探索如何使学生会学。而这其中的一个标志是学生会不会问。营造一个“问题”环境,让学生知道问什么,怎么问,让学生“问出一片新天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解疑,学生讨论时要容许学生发展、验证他们自己的猜想和结论,且忌轻易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猜想。这样能使他们对错误认识比较清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风,并且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空间,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也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
传统教育下我们进行的是灌输式教学,我们教出的学生只有知识而缺乏能力,虽然在奥林匹克竞赛中多次得到了冠军,可是却搞不出什么科技发明和创造,为此西方人把我们的学生讥讽为“两脚书架”或“驮着知识的骡子”,也就是虽有知识但却缺乏科研创新的能力。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只注重知识、公式与结论,缺乏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关注,缺乏对独立思考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只“授之以鱼”而不能“授之予渔”,这是造成缺乏持续发展后劲的根本原因。经济的全球化,激烈的科技竞争,要求我们必须要改革教育、创新教育,必须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为此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将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什么是新课改?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要求我们教师要换脑子,要转变角色,从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出发,变应试型教育为素质型教育,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提供动力。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为了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学习、推广和实践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
一、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基础
要成功地推广并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如果不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仍然抱着“师道尊严”与“一言堂”的陈旧观念,那是不可能的。本人认为,要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必须要实现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变:
1、教师角色要转变
新的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教师要用“闻道有先后”的观点来看待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要老是抱着“我教你学”的态度,不要老是把自己看成是“真理在握的天使”,而把学生看成是一无所知的小毛孩。教师要关于发现学生的潜质与灵性,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启发者和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能看懂领会的知识就让学生自己学,能够通过点拨、启发让学生弄懂的东西就不要大讲特讲。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老师与自己是平等的,要让学生自由、自在、自如地参与课堂活动,敢于质疑,敢于提问。
2、教学方法要转变
应试教育的课堂是“任务型”的,为了定期让学生掌握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知识量,教师必须要保证按期按量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把学生的兴趣、态度与情感因素放在第二位。反映在教学方法上就是“一言堂”、“满堂灌”,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有情感、有好恶、有血有肉的活人。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才,教师必须要改变教学方法,变灌输式教学为激励、引导、启发式教学。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在启发学生的“智慧”上做文章,要把知识的获得建立在能力的发展之上。
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教育者针对教育者提出的问题,通过自身的思考与探索,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实现提升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以下就是我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种做法:
1、重视知识背景的讲解
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决定于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而知识的意义存在于实际生活当中,也即它是否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本身的意义,就必须要为学生讲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学生只有了解了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本身的意义与价值,他们才会兴趣倍增、目标明确、思路明晰地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究之中。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煅炼思维、提高能力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能力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煅炼出来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的过程中煅炼思维、提高能力。
3、要注重对思维过程的评价
探究是一个过程,要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重视对思维过程的评价。不管是在课堂提问中,还是在做作业、尤其是解应用题时,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时间,不能急于要答案,不能只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要培养学生“动手做数学”、“动口说数学”的能力,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指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只有学生的判断正确了,思路明晰了,推理正确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样的成功才是具有价值的。要重视作业批改的时效性,在学生对作业中的问题记忆犹新时就及时批改讲解作业,让他们及时发现错误,更正错误,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