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作者】 卿列平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丽雅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让学生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学有价值的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经验 教学策略 评价 环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变革,在探索中也带来了不少争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在困惑中不断地反思,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进行数学教学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生活经验是有效学习数学的前提
  主动参与,体验成功是师与生、生与生交流的互动过程,也是师与生,生与生情感交流的人际过程。学生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这是我们教师探讨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指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行为参与很容易被观察到,如认真听讲和做作业,积极发言和讨论等。心理的投入不容易被察觉,它包括情感的投入和认知的方式。正如我们在教一个班时,就会发现,在课堂上同样具有努力学习的学生,有的对数学学习很有兴趣、能体验学习的乐趣,并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有的则不然,对数学学习是很被动,带着不安甚至厌恶的消极情绪。在认知方面,有的停留在记忆操练,模仿的浅层次阶段,有的则是主动参与,探究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深层次阶段。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大大激发了全体学生真正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积极性。这样,可以改善了认识策略和水平,并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接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1、注重教学内容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2、注重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拨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三、创建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真诚的理解和信任有利于师生关系和谐,对于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意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给学生一种安全感;每一课堂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美好,分享着(下转第92页)(上接44页)学习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四、注重评价多元化
  新《课标》也提出:“评价学生要多元化,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水平、情感态度和评价方法要多样”。鉴于上述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挖掘学生在实践、操作、测试等活动中表现出的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多元的评价,不能单以对或错来进行判断,这样很容易扼杀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情况做出多元评价,不仅要指出“对”与“错”,还要指出“好”与“坏”“繁”与“简”“难”与“易”是否有创新精神等,同时还要注重评价的相对性。只有通过多元化评价,善于抓住和肯定学生的亮点,才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鼓励与推动作用。  
  学生间存在着客观差异,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师不宜偏爱优等生,更不能歧视后进生,应给每个学生以平等的关注,激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生发问,安排个别回答,不宜采用“齐答式”。可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使后进生在小组讨论中也能动口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举手回答的胆量也就大了。即使有后进生答错了,教师也不能马上给与否定,应给与点拨启发,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纠正。如教学“圆柱的认识”在做圆柱侧面展开的实验时,可请后进生上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如何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使其感到无比惊奇和欢愉,有为后面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奠定基础。
  只有在想尽办法提高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下,讲授数学知识,学生才能听得进去。只有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才能达到新课改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也只有区分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采取灵活的方式,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才能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达到教育每个小学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