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互联网时代小学生道德教育之我见
【作者】 栾 永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20世纪的大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覆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则。”从黑格尔到苏赫姆林斯基,从孔子到蔡元培,德育都是一个经久不变的教育主题,尤其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这种思维都表现得更加突出:互联网对学校德育的挑战与对策、社交媒体对学校德育的挑战与对策、移动互联网对学校德育的挑战与对策,而对青少年的思想进行正确引领,却又正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功能。
据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年数据显示,Web2.0时代,儿童接触互联网是在6-8岁,成为其参与者是在8-10岁;7-12岁青少年群体中对于“上网”的认知率为82%,对于网络的好感度为85%。对于他们来说,互联网是一个新奇的通往新世纪的大门,如伊甸园圣果一般充满诱惑力。然而,我们知道,互联网上的东西并不总是好的,网络上的内容往往对儿童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诱导,而这种影响往往是负面的。有的人把互联网试做道德教育的洪水猛兽,而有人企图把互联网作为取悦青少年的工具,这两种做法往往走入矫枉过正或误入歧途的极端。在笔者看来,互联网时代的道德教育,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守护”而不是“引导”。人各友善,孩子的星空总是澄澈的。师者为善,教师的职责是守护和引导。
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让我对于如何抓好互联网语境下学生的道德总结出了几点经验,与大家共勉:
第一,知行合一,回归生活。生活是德育的源泉,也是一切德育活动的出发点。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口头说教,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往往更能打动他们。美国心理学家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某种固定的观念和习惯;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批评性探究的能力而不是机械的品格训练。”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智慧,既要回归生活实践,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更要抓住他们的困惑点和矛盾点,善于利用和创造一切教育场景,引导他们通过沟通、对话展开心灵重塑,在怀疑、讨论、认同中实现道德的提升。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创造知识,我们知识知识的搬运工。
第二,疏通理解,合理交流。古人知道治人、治天地、治灾难、治病症最好的方法是疏导,对于道德教育也是相同的原理。长期以来,视互联网如洪水猛兽,班主任一直采取“盯、管、卡、吓、压、罚”的对待学生上网的方式,致使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鸿沟不断加大,进而影响了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相信许多一线的老师们和我的同事一样,正在为与青春期的学生沟通而头疼不已。学生不认同你,何来的“教育”只说?所谓“德育”又从何谈起?我的方式是融入孩子们的世界,我带的年级是五年级,恰恰是孩子们最有自我意识的年纪,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慢慢成型,渴望从外部世界中获的自己的认同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潜移默化的塑造着自己的价值观。但是,“爱面子”、“爱叛逆”也是他们的特点之一,对待这些孩子,冷冰冰的禁止和填鸭式的道德灌输不仅不会起作用,往往还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怎么办呢?慢慢的我发现,其实只要我们积极与他们交流,孩子们其实非常喜欢与自己喜欢的老师分享自己的新信息。比如我们班一个小姑娘,每天午饭都会蹦蹦跳跳地过来跟我讲他在网上看到自己的偶像做了什么事情,有的时候是模范的事情,比如给山区的贫困儿童捐款;有时也是一些不太好的事情,比如随地吐痰。这个时候我不会予以评论,而是问他“你觉得这个行为怎么样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而这个孩子也会思考一下,给出自己的答案:偶像资助贫困儿童是有爱心的表现,自己也要学会帮助找别人;随地吐痰是不对的,自己以后也要注意。慢慢地,班里的孩子都会跟我分享自己最新的“新故事”。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并不是鼓励孩子们追星。通过这个事例,我想说的是,通过疏通与理解,和孩子良好交流,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孩子的生活,让孩子通过生活自己了解道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第三,家校合一,齐力育德。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塑造。十九世纪的物理学有这样一个概念“场域”,它是指物理学中原子的每一个活动都被它周围的环境所影响,这个环境就是“场”。这个概念后来被应用于社会学和教育学,他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生活在这个场所中的人总是被这个环境所影响。父母每天抱着手机刷微信,抢红包,你又怎么能要求你的孩子不上网?父母每天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又怎么能要求自己的孩子宰相肚里能撑船?所以说,德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教育,我们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家长。为人师表,并不仅仅是学校里就够了,对孩子的关心应该在他成长的每一方面。所以与家长做好对接,及时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情况。对家长进行道德教育的指导,也是我们德育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片澄澈的星空,守护这一片星空是为师者生来的职责。互联网的出现,并不是道德教育的“阿喀琉斯之踵”,而是为我们的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语境。如何用好互联网,使其成为新时期开展德育工作的新跳板,还需要我们老师进一步思考。
据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年数据显示,Web2.0时代,儿童接触互联网是在6-8岁,成为其参与者是在8-10岁;7-12岁青少年群体中对于“上网”的认知率为82%,对于网络的好感度为85%。对于他们来说,互联网是一个新奇的通往新世纪的大门,如伊甸园圣果一般充满诱惑力。然而,我们知道,互联网上的东西并不总是好的,网络上的内容往往对儿童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诱导,而这种影响往往是负面的。有的人把互联网试做道德教育的洪水猛兽,而有人企图把互联网作为取悦青少年的工具,这两种做法往往走入矫枉过正或误入歧途的极端。在笔者看来,互联网时代的道德教育,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守护”而不是“引导”。人各友善,孩子的星空总是澄澈的。师者为善,教师的职责是守护和引导。
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让我对于如何抓好互联网语境下学生的道德总结出了几点经验,与大家共勉:
第一,知行合一,回归生活。生活是德育的源泉,也是一切德育活动的出发点。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口头说教,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往往更能打动他们。美国心理学家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某种固定的观念和习惯;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批评性探究的能力而不是机械的品格训练。”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智慧,既要回归生活实践,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更要抓住他们的困惑点和矛盾点,善于利用和创造一切教育场景,引导他们通过沟通、对话展开心灵重塑,在怀疑、讨论、认同中实现道德的提升。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不创造知识,我们知识知识的搬运工。
第二,疏通理解,合理交流。古人知道治人、治天地、治灾难、治病症最好的方法是疏导,对于道德教育也是相同的原理。长期以来,视互联网如洪水猛兽,班主任一直采取“盯、管、卡、吓、压、罚”的对待学生上网的方式,致使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鸿沟不断加大,进而影响了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相信许多一线的老师们和我的同事一样,正在为与青春期的学生沟通而头疼不已。学生不认同你,何来的“教育”只说?所谓“德育”又从何谈起?我的方式是融入孩子们的世界,我带的年级是五年级,恰恰是孩子们最有自我意识的年纪,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慢慢成型,渴望从外部世界中获的自己的认同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潜移默化的塑造着自己的价值观。但是,“爱面子”、“爱叛逆”也是他们的特点之一,对待这些孩子,冷冰冰的禁止和填鸭式的道德灌输不仅不会起作用,往往还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怎么办呢?慢慢的我发现,其实只要我们积极与他们交流,孩子们其实非常喜欢与自己喜欢的老师分享自己的新信息。比如我们班一个小姑娘,每天午饭都会蹦蹦跳跳地过来跟我讲他在网上看到自己的偶像做了什么事情,有的时候是模范的事情,比如给山区的贫困儿童捐款;有时也是一些不太好的事情,比如随地吐痰。这个时候我不会予以评论,而是问他“你觉得这个行为怎么样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而这个孩子也会思考一下,给出自己的答案:偶像资助贫困儿童是有爱心的表现,自己也要学会帮助找别人;随地吐痰是不对的,自己以后也要注意。慢慢地,班里的孩子都会跟我分享自己最新的“新故事”。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并不是鼓励孩子们追星。通过这个事例,我想说的是,通过疏通与理解,和孩子良好交流,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孩子的生活,让孩子通过生活自己了解道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第三,家校合一,齐力育德。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塑造。十九世纪的物理学有这样一个概念“场域”,它是指物理学中原子的每一个活动都被它周围的环境所影响,这个环境就是“场”。这个概念后来被应用于社会学和教育学,他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生活在这个场所中的人总是被这个环境所影响。父母每天抱着手机刷微信,抢红包,你又怎么能要求你的孩子不上网?父母每天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又怎么能要求自己的孩子宰相肚里能撑船?所以说,德育,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教育,我们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家长。为人师表,并不仅仅是学校里就够了,对孩子的关心应该在他成长的每一方面。所以与家长做好对接,及时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情况。对家长进行道德教育的指导,也是我们德育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片澄澈的星空,守护这一片星空是为师者生来的职责。互联网的出现,并不是道德教育的“阿喀琉斯之踵”,而是为我们的德育工作开辟了新的语境。如何用好互联网,使其成为新时期开展德育工作的新跳板,还需要我们老师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