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几点尝试
【作者】 邹艳艳
【机构】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崇文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探究式教学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上,使学生在未知的事物面前能主动地探究知识,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产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本文讨论了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目标体系,并结合教学实例讨论了探究式教学的五种策略,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放在发挥学生主动性上,把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目标,把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寓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和获取知识的活动过程之中。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问题情境 尝试思考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在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就课堂教学的方法改革方面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二、自主探究
建构新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三、激活变通思维,培养探究的独创性
贝费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师的教学中,通过表达方式的变化、理解角度的变更、思考方法的变迁、题型设计的变化等来提供多形态的知识信息,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题思路,从而促进内容的深化,理解的深入,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式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探究的独创性。
四、设计开放作业,强化探究实践性
数学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用数学。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如何设计开放的作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有所收获呢?首先要尊重学生择业的要求,其次要开放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例如,学习一次函数时,让学生分析本地出租车的费用问题,选择哪种手机卡更合算,如何选择上网方式,学习统计时让学生合作完成摸球的游戏来探究概率的求法,从而也学会用概率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自我反思
深化认知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通过反思可以有效的控制思维操作,促进理解,提高自己认知水平,促进教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的进行建构活动。通过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并使其提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就能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从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认识得到了升华,体验得到了丰富。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势在必行,它是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以及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教师以及学生不断地去探究,不断地去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悦.浅谈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09
[2]顾建军.关于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生数理化》,2014.03.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问题情境 尝试思考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在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就课堂教学的方法改革方面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二、自主探究
建构新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三、激活变通思维,培养探究的独创性
贝费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师的教学中,通过表达方式的变化、理解角度的变更、思考方法的变迁、题型设计的变化等来提供多形态的知识信息,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题思路,从而促进内容的深化,理解的深入,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式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探究的独创性。
四、设计开放作业,强化探究实践性
数学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用数学。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如何设计开放的作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有所收获呢?首先要尊重学生择业的要求,其次要开放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例如,学习一次函数时,让学生分析本地出租车的费用问题,选择哪种手机卡更合算,如何选择上网方式,学习统计时让学生合作完成摸球的游戏来探究概率的求法,从而也学会用概率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自我反思
深化认知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通过反思可以有效的控制思维操作,促进理解,提高自己认知水平,促进教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的进行建构活动。通过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并使其提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就能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从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认识得到了升华,体验得到了丰富。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势在必行,它是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以及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教师以及学生不断地去探究,不断地去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悦.浅谈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09
[2]顾建军.关于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生数理化》,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