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核心素养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设计理念
【作者】 余培军
【机构】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中国学生发展素养的正式颁布和新课标的即将出台,普通高中将迎来新一轮课程改革,高中英语教学行为将发生以学生发展为视角的根本性变化。高中英语教学的各个层面将迎来以学生发展为视角的彻底改变。核心素养在英语阅读教学实操中有多大难度?难在哪里?怎么样整合英语阅读教材?阅读教学中的教材选取如何把握?等问题,从几个方面做以简单介绍。我们都明白,一切好的理论要付于实践、一切教育改革举措要落实,都取决于一线教师。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理念思考
随着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颁布(教育部,2016.09)和即将出台的新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核心素养”这一新理念已经从专家学者的权威传播和解读,逐渐走进了一线教师的视野。高中英语教学的各个层面将迎来以学生发展为视角的彻底改变。核心素养在英语阅读教学实操中有多大难度?难在哪里?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就是很多学生看不懂文章。文章看不懂,单词不认识,就无法培养文化品格,无法培养思想品质。如何解决?要从初一或者高一开始,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怎样打好基础,又牵扯到了另一个问题——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语法、词汇讲的过于零碎。比如时态与从句,在初高中反复讲了数十次,然而每次讲的都不相同,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学生学了后面的知识,把前面的东西全忘了。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整合教材。
一、以模块教学法来整合英语阅读教材
怎么样整合英语阅读教材?还是采取英语模块教学法!把知识点建立成模块,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
比如词汇教学,高一有一个词组为make good use of ,是“充分利用”的意思。那么把初中、高中教学中出现的充分利用,整合成一个小模块,就会发现有make good use of、make full use of、make the best of、make the most of、take advantage of……等一类的词组。
这个模块从初一到高三是从小到大逐渐变化的。模块教学是四句话,第一句是“把双基创建成模块”,双基就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第二句是“把模块提炼为精华”,就是把某个内容提炼为精粹,比如以上的“充分利用”这几个词组,就可以提炼为“充分利用”这四个字;第三句是“把精华转化为能力”,“充分利用”是一个语言知识,将它转化为能力,就需要通过听、说、读、写去培养这种能力;第四句是“把能力融合为整体”,即把各项能力形成一个整体,就是我们所说的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此外,文化品格的培养也可以采用模块教学来进行。文化品格包含了很多内容,可以将这些文化形成模块。比如说饮食文化、旅游文化、语言文化等等。
二、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文本选取把握
阅读教学基本分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侧重文化品格、思维品质两个方面。第二个课时是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
首先,阅读教学要利用好学校教材,通过阅读的教学或语言知识的教学,上好阅读课。对于阅读材料,可以把高考的阅读文章作为一个选择点。对于阅读方法,我主张限时阅读。另外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指导学生自己总结阅读方法,做到读一篇,进一步。
其次,要尽量多阅读国外的原版文章,尤其需要和课文主题相同或相似、难度相当的国外刊物上的好文章。
三、阅读教学设计理念
其实上面说的是基于“四维核心”理念的英语阅读新课堂,但万变不离其宗,作为英语老师,在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都应该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自主性与干预性相统一”的原则,影响学生达到英语学习的终极目的:“持之以恒,向善而读,终身发展”。所以,出于这方面的思考,我确立了自己今后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理念:
1.教师角度:从重言传到重身教
就教师角度而言,建构核心素养周期是从重言传到重身教。因为言传的内容很容易达到,但是身教的影响更为重要。王蔷教授自始至终都在强调我们教师必须要“远离无目的的教学”(FOR WHAT WE TEACH)。
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应该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一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范式,包括语言应用的生活场景。二是深入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三是具备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即培养教师对文本中所包含的思维技能的敏锐度。例如当教学目标是“如何介绍一个人” “This is _____ . He is my father. He is a driver. ”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不只是让学生学会this is的句型或者he和she的语法区分,而是介绍一个人时的思维框架序列——这个人的名字、与我的关系以及社会形象。如果延伸到文化角度,在中国介绍一个人时思维框架序列一般是相反的——先介绍社会形象、再是与我的关系,
最后才是姓名。
2.学生角度:从重学习到重养成、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用王蔷教授的话来说,“语言的学习不是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课前和课后习得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老师上课教,学生认真听课,重心都放在扎实保证40分钟课堂教学质量上;而现今语言能力的培养,已经趋向于将语言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着重放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巩固及拓展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更多的应该是学习方法的获得以及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总之,一切好的理论要付于实践、一切教育改革举措要落实,都取决于一线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对学生发展的全面重视,是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有力举措。教育要走向服务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从意义出发,推动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洲,延安高中英语教师培训方案解读[R],北京,2016.10.
[2]付琦,关于英语阅读教学[R],北京,2016.10
[3]李宝荣,以提升能力为本[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252.
[4]王蔷,英语教学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革[R],昆明,2016.0.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理念思考
随着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颁布(教育部,2016.09)和即将出台的新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核心素养”这一新理念已经从专家学者的权威传播和解读,逐渐走进了一线教师的视野。高中英语教学的各个层面将迎来以学生发展为视角的彻底改变。核心素养在英语阅读教学实操中有多大难度?难在哪里?
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就是很多学生看不懂文章。文章看不懂,单词不认识,就无法培养文化品格,无法培养思想品质。如何解决?要从初一或者高一开始,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怎样打好基础,又牵扯到了另一个问题——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语法、词汇讲的过于零碎。比如时态与从句,在初高中反复讲了数十次,然而每次讲的都不相同,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学生学了后面的知识,把前面的东西全忘了。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整合教材。
一、以模块教学法来整合英语阅读教材
怎么样整合英语阅读教材?还是采取英语模块教学法!把知识点建立成模块,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
比如词汇教学,高一有一个词组为make good use of ,是“充分利用”的意思。那么把初中、高中教学中出现的充分利用,整合成一个小模块,就会发现有make good use of、make full use of、make the best of、make the most of、take advantage of……等一类的词组。
这个模块从初一到高三是从小到大逐渐变化的。模块教学是四句话,第一句是“把双基创建成模块”,双基就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第二句是“把模块提炼为精华”,就是把某个内容提炼为精粹,比如以上的“充分利用”这几个词组,就可以提炼为“充分利用”这四个字;第三句是“把精华转化为能力”,“充分利用”是一个语言知识,将它转化为能力,就需要通过听、说、读、写去培养这种能力;第四句是“把能力融合为整体”,即把各项能力形成一个整体,就是我们所说的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此外,文化品格的培养也可以采用模块教学来进行。文化品格包含了很多内容,可以将这些文化形成模块。比如说饮食文化、旅游文化、语言文化等等。
二、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文本选取把握
阅读教学基本分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侧重文化品格、思维品质两个方面。第二个课时是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
首先,阅读教学要利用好学校教材,通过阅读的教学或语言知识的教学,上好阅读课。对于阅读材料,可以把高考的阅读文章作为一个选择点。对于阅读方法,我主张限时阅读。另外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指导学生自己总结阅读方法,做到读一篇,进一步。
其次,要尽量多阅读国外的原版文章,尤其需要和课文主题相同或相似、难度相当的国外刊物上的好文章。
三、阅读教学设计理念
其实上面说的是基于“四维核心”理念的英语阅读新课堂,但万变不离其宗,作为英语老师,在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都应该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自主性与干预性相统一”的原则,影响学生达到英语学习的终极目的:“持之以恒,向善而读,终身发展”。所以,出于这方面的思考,我确立了自己今后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理念:
1.教师角度:从重言传到重身教
就教师角度而言,建构核心素养周期是从重言传到重身教。因为言传的内容很容易达到,但是身教的影响更为重要。王蔷教授自始至终都在强调我们教师必须要“远离无目的的教学”(FOR WHAT WE TEACH)。
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应该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一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范式,包括语言应用的生活场景。二是深入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三是具备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即培养教师对文本中所包含的思维技能的敏锐度。例如当教学目标是“如何介绍一个人” “This is _____ . He is my father. He is a driver. ”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不只是让学生学会this is的句型或者he和she的语法区分,而是介绍一个人时的思维框架序列——这个人的名字、与我的关系以及社会形象。如果延伸到文化角度,在中国介绍一个人时思维框架序列一般是相反的——先介绍社会形象、再是与我的关系,
最后才是姓名。
2.学生角度:从重学习到重养成、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用王蔷教授的话来说,“语言的学习不是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课前和课后习得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老师上课教,学生认真听课,重心都放在扎实保证40分钟课堂教学质量上;而现今语言能力的培养,已经趋向于将语言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着重放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巩固及拓展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更多的应该是学习方法的获得以及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总之,一切好的理论要付于实践、一切教育改革举措要落实,都取决于一线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对学生发展的全面重视,是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有力举措。教育要走向服务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从意义出发,推动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洲,延安高中英语教师培训方案解读[R],北京,2016.10.
[2]付琦,关于英语阅读教学[R],北京,2016.10
[3]李宝荣,以提升能力为本[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252.
[4]王蔷,英语教学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革[R],昆明,2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