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作者】 李原原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肖溪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需要我们着力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兴趣,还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探究主题,授与学生探究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有效完成探究任务,获得探究性知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  探究性学习  应用  有效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接受性学习方法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为学习方法。持于这种理念教学,整个课堂都是围绕学生学设计的,具体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而获得结论的学习方式。因此,教致力于学,为学服务是这种教学理念的根本出发点。为此新课标这样要求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遵循课标要求,沿着课标指定途径,是我们落实课标精神的重要策略。践行探究性学习也应如此。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的有效应用。
  一、培养探究性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兴趣是学生“我要学”的动力源泉,是促进其克服学习困难的情感内驱。我们知道,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有很大的不同就是需要学生强烈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依靠以此来完成学习任务。而我们现行学生大多是从传统接受性学习中走出来的,已经习惯了“灌喂接受式”学习,要想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只能从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入手。因为强烈的兴趣会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具有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不把学习当负担。所以,要实施探究性学习,就必须培养其兴趣,使之产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能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创建多种激励机制等,都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精心设计探究性主题
  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是一种任务驱动策略的具体实践。在这种学习中,首先就应让学生明了这次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围绕要求去完成任务。这其中的任务和目的就是我们所说的探究性学习主题,而主题内容又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简言之,探究性学习主题就是在学习之前,教师结合新旧知识和学习实际而提出的一些问题或“问题串”,但这些问题与一般性问题又有所不同,具有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等特征,能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教学心境,能有效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和知欲,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我们可这样设计一些问题:①鲁迅本可成为一个著名的医学家,可他为何成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②你了解鲁迅的求学经历吗?③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这些问题可吸引学生走近文本,主动探究,在查找资料,合作交流,接近、了解作家作品的过程中不断地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就会对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和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产生由衷的敬仰。这就是围绕课文重点内容形成了“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任务,达到对课文理解的目的。
  三、选择切合实际的探究方法
  探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选择切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我认为,以下几种探究方法比较切合初中学生实际 。
  (一)情境探究法。情境探究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或者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尽快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可在布置预习时要求学生模拟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精釆“三拳”,准备在课堂上表演。这样的问题设计很容易把学生引入当时具休情境,学生在好奇心和表现欲的驱使下,必然会对“ 鲁提辖如何出拳”、“各打在郑屠什么部位”、“打的效果如何”等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鲁提辖的性格特征、作家精妙的描写技巧等一定会有所体会和领悟,再加上课堂上的探究学习,“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受到熏陶感化”的学习目标就不难实现了。
  (二)经验探究法。学生已有的经验往往影响着现在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如果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和主动性。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课前可先让学生讲讲他们童年的故事,他们的兴致肯定很高。对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学生来说,与他们朝夕相伴的是田野、小河、山花、飞鸟、昆虫、鱼虾等等,无拘无束的生活使他们与大自然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可他们现在不能再撒欢其间了,为什么,因为上学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把握自已的学习生活跟鲁迅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比一比,学生就不难体会鲁迅对百草园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私塾的厌恶了。
  (三)逆向探究法。其又称反向探究法,指从与现有知识或现成结论相反的方向来探究问题的本质。目的是提高学生知识接受的广度、强化学生思维的深度,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在课内学习结束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鲁提辖不打死镇关西,他会上梁山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课外阅读《水浒传》,进行反向探究。我想,通过这种反向探究,学生对当时的黑暗现实、梁山起义的社会根源、鲁提辖性格的形成及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会有较深刻的认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科学实施探究性学习。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该学习以其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互动性、民主性而得到语文教育界的普遍认同,它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甚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全面学生发展的理念。因此,它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努力探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长乐,探究性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J].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2013年。
  [2]陆哲秀,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
  [3]王宗贵,关于自主探究性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