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绿色生态甘肃建设的取向、意义、对策——基于绿色生态的生产力视角

【作者】 曹天昌

【机构】 (甘肃省平凉市委党校 甘肃平凉)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绿色和生态是美丽甘肃建设的底色与优势。美丽甘肃建设要以生态文明来推进,生态文明要以绿色发展理念来引领,绿色和生态就是生产力。文章阐释了绿色生态就是生产力的价值取向、实践意义、对策措施。
  Abstract:Green and ecology are the background and advantag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ansu province.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omotes the Beautiful Gansu construction,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guides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reen and ecological are productivity. The article illustrat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reen ecological are productivity.
  关键词:绿色 生态 生产力
  Keywords: green ,ecological ,productivity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并正式作为党执政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标志着国家环境保护战略和总体工作思路的重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落后地区加快发展,最终还要走市场化的路子。美丽环境也是生产力,人流就是资金流,让群众和市场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推动更多的偏远地区走出一条新路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保护环境、改善环境。建设绿色生态甘肃就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突出生态环境保护、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甘肃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高新技术产业要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培育,就必须将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项目作为引进的首选。同时,各级政府应大力开展生态价值观念的教育,使民众增强绿色与生态文明理念,“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以建设生态文明省为目标,“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甘肃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聚焦绿色发展,落实主体责任,以方法的创新、攻坚的勇气、整体的合力,打好环境质量改善攻坚战,实现‘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局,积极助推全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贯彻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甘肃省“十三五”规划,就是要充分认识绿色和生态就是生产力,弄通弄懂绿色生态甘肃建设的取向、意义、对策,以绿色发展新理念新思想引领绿色生态甘肃建设。
  一、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价值取向
  以马克思主义绿色生态发展理论指导绿色生态甘肃建设,将绿色生态发展理论融入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过程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绿色生态发展理论中国化的生动体现,也是绿色生态甘肃建设的价值取向。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经济取向
  绿色生态把提高人类福利、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作为作为致力奋斗之目标, 因之被称为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其涵盖经济环保和环保经济两个方面。前者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健康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后者强调经济效益必须从环境保护的活动中获取。只要我们能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色生态的生产力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绿色经济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绿色经济发展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因此,应毫不动摇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绿色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的转型升级,以之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为甘肃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生产力动能。
  (二)绿色发展理念的环境取向
  绿色环境发展理念,涵盖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球生物、生态平衡诸多方面,最终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协调、社会环境生存状态改善的共同发展的目标。习近平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在浙江舟山农户小院里,习近平强调“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随后在华东工作座谈会上,他再次指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三)绿色发展理念的社会取向
  生机活力、生命健康、稳定安宁的心理象征是绿色,大自然的特征颜色是绿色,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也涵盖了绿色生态。“要加快绿色城市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修复生态、珍爱自然、绿色低碳是“十三五”期间推进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是极具时代特征的生产力。
  二、绿色生态甘肃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国家;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新要求,并把生态环境良好确定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矿业,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十八大更明确地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新理念;“十三五”规划又确定了绿色和生态发展的目标任务。从党的十五大到党制定“十三五”规划,这一路走来,表明我党一以贯之地走绿色和生态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更昭示了绿色和生态就是生产力。
  (一)绿色生态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产力
  生态文明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繁衍、生存、延续的最根本需求。人类需要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干净的土壤、安全的食品,要居住环境比较美好,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所以,只有把生态文明搞好了,绿色生态美丽甘肃才能够呈现在我们面前,全面小康社会才能如期实现。现代科学证明,环境对基因具有改造功能,如果环境退化了,在环境中多余的有害物质就沿着食物链在人类身上继续附着,影响人们的智力和身体状况,甚至产生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疾病,甚至使有些人失去生育能力。此种意义上说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的未来,大力推进绿色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人类发展的高级目标,是最根本的的生产力。
  (二)绿色生态是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迅猛发展,甘肃也和全国一样,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等问题随之凸显。2010年当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我国也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国和能源消耗量大国,同时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也已接近和达到环境承载上线。因此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转变“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经济发展方式,就成为甘肃省经济结构性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议题,特别是面对国际碳减排的政治外交压力和国内资源趋紧、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环境被人为破坏的严峻现实,面对经济新常态,投资拉动和外贸推动的经济结构开始向多元化、绿色化格局转变的新趋势,甘肃更应及时把绿色和生态作为助推美丽甘肃建设的强大生产力,由此摸索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经验,奠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基础。
  (三)绿色生态是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生产力
  目前,甘肃省6220个贫困村,101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是甘肃必须正视的贫困现状。贫困地区人民期望保护脆弱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的愿望很迫切。贫困片区人民切身体会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哲理,在全面脱贫致富过程中既要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更希望实现对自然生态的抚育保护发展,他们懂得绿色生态是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生产力。
  三、绿色生态甘肃建设的对策措施
  甘肃省上下共识是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景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生态甘肃。依照“十三五”全省环境保护既定的工作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治理行动将全面展开并全力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措施将全面落实;国家环保模范省生态示范创建等三个目标将努力完成;环境保护能力、环境治理能力、环境监管能力、农村环保能力将不断提升;生态经济将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将全力推动,生态保护和治理将得以强化,环保产业将成为新兴产业;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的生产力优势将得以充分发挥;全省经济高效、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将会努力实现。
  (一)全力构建自然资源资产环评体系
  在绿色生态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全省上下不懈努力,使甘肃建立健全具有清晰归属、明确权责、有效监管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及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发展规划。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全力构建环评体系:
  1.规划环评要抓好。省市县级空间规划“多规合一”试点要切实开展起来,使城市总体规划、工业集中区规划、流域治理规划及能源、交通、矿产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规划环评有效强化, 省域、市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重要规划和重点项目全过程均要运用规划环评成果。
  2.项目环评要规范。项目环评制度要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要严格实行,环境准入条件要严格遵守,对省市列重大建设项目环评月调度要继续坚持,对环境影响轻微项目的环评“豁免”“备案”制度要勇于探索并积极建立,经济社会发展落地项目建设要全力支持。
  3.执法监管要严格。在治乱、治污方面要铁拳铁规,对恶意违法排污和数据造假行为要严厉打击,环保、公安联合执法机制要落实,检察、审判机关相互配合衔接要强化,对环境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使环保守法成为新常态。
  4.能力建设要加强。环境监察、监测、监控、应急机构规范化建设要加强,市县城区空气自动监测站和省级环保管理大数据平台要互联互通。
  (二)全力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环保责任
  短期内经济增长的代价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为此,要全力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的环保责任。
  1.政府总体责任要明确。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建立并落实于党政领导干部任期之中,充分发挥市县(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的监督功能,使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领导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责任切实落到实处。
  2.部门监管责任要靠实。《甘肃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规定》要全面落实,环保部门要抓牵头协调、督查考核、责任落实,党政各职能部门要抓行业环境监管、行业总量控制、行业污染治理。
  3.生产者主体责任要强化。环境保护生产者的主体责任要坚持,所有固定污染源企业排污许可制要全覆盖,对企业主动减排要激励,使其环保责任能够自觉落实。“严执法、零容忍”企业(法人)的违法违规行为。各类环境信息要全方位多层次多载体公布,“环境违法曝光台”应延伸设在市县级政府网站,使“12369”环保热线和环保微信举报平台充分发挥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状况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切实维护。
  (三)全力抓好污染防治
  1.防治大气污染。贯彻落实好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国务院“大气十条”, 按照《甘肃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意见》,以兰州中心城区及各市州所在地大气污染防治和涉气行业排放控制为重点,深度治理烟粉尘、燃煤、扬尘、车尾气、餐饮油烟等污染,抓好分散燃煤秸秆禁烧、城市禁燃区域的管理。
  2.防治水污染。制定出台工作方案和年度计划, 对省内河(湖)流域、城市黑臭水体、工业企业生产废水深度处理及循环利用治理要抓紧抓好,使其达到功能区要求,最大限度减少排放;强化监测省市域出入境断面水质,对区域水质要预警;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要加强,确保饮水安全。
  3.防治土壤污染。落实甘肃省《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对土壤污染状况要详查,对未污染耕地要加大保护力度。对资源勘探开发场地、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历史遗留尾矿库、工矿区涉重金属土壤污染要重点治理。对城市垃圾填埋场要扩容改造,在省列各重点乡镇建设垃圾处理场,对污水处理厂污泥、医疗废物、石油开发钻井泥浆、油泥要持续治理,对重金属污染源治理要建立项目库。
  (四)全力落实污染减排措施
  1.工程减排措施。提标改造已建成的城区污水处理厂,使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对城区污水管网、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工业企业废水治理工程要加大建设力度,城市中水回用项目要全面启用,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30万千瓦以上燃煤电厂火电机组、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水泥陶瓷、化工冶炼、石油能源等都要进行规范化治理。
  2.管理减排措施。对已建成污染减排工程、工业企业环保设施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确保工程(设施)运行、监测数据、总量核算、减排效果的对口落实及污染物达标排放。
  3.结构减排措施。坚持绿色高效开发,突出资源深度转化, 强化环保标准约束,倒逼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五)全力补齐农村环保短板
  要贯彻落实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结合绿色生态美丽甘肃建设,使其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向农村延伸,使农村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农村建立起环境保护设施长效管护机制,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强大生产力动能。
  (六)全力打造绿色生态产业集群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就是资源、就是生产力已成为社会共识。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金山银山,一面是绿水青山。当下日新月异的绿色生态技术催生了绿色生态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个新兴产业或者一个传统产业的培育和改造,有时正是得益于一项绿色生态技术的突破和运用。对于甘肃来讲,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既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更抓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壮大。将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旅游文化、高科技、天然气等产业做大做强,最终形成绿色产业集群。促进有机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融合发展,让群众脱贫脱困,实现生态绿色美丽、产业兴旺发达、百姓富裕安康的有机统一。
  (七)全力建设绿色生态美丽甘肃
  1.划定生态红线。依据国家、省上总体安排, 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环境脆弱区等区域管控边界依法划定生态红线,管控措施应体现出性质不转换、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责任不改变的原则。
  2.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十三五”全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应全力落实,空间布局、建设规模、转型升级的硬约束应进一步强化,对生态功能区、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应予重点落实,对省内主要河流、重点生态流域的治理要全面恢复。
  3.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和国家环保模范省。在提升转档国家级生态市(县)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的同时,强力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确保实现甘肃2020年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省和国家环保模范省的目标。
  作者简介:曹天昌,男,中共甘肃省平凉市委党校暨平凉市行政学院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领导科学与管理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N]人民日报2016-03-03
  [2]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R]新华网.2015-10-26
  [3]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甘肃日报.2015-11-30
  [4]王三运.聚焦绿色发展落实主体责任积极助推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N]甘肃日报.2016-02-24
  [5]习近平.到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的讲话[R].浙江日报.2005年8月15日.
  [6]习近平.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R]新华网2015-08-21.
  [7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R].人民网2015-01-20.
  [8]习近平.在浙江舟山农家乐小院考察调研时的讲话[R].新华网2015-05-25.
  [9]习近平.在浙江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的讲话[R].人民日报2015-5-27.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N].新华网2014-03-17
  [11].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N].人民日报.2010-10-15
  [12].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谈环境保护问题[R]新华网2013-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