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作者】 聂 帅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孟子岭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促进人们的健康,与日常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对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机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是建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前提。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体育教学并非单纯地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而是从培养兴趣着手,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无效的。为此,特从以下方面与同行探讨。
一、运动兴趣培养的因素
1、对体育运动的需求
学生一旦有了这种需求,就会积极参与,从中体验体育运动的痛与苦、喜与乐,无论多苦多累都会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而坚持。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能否满足学生这种需求,将影响着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产生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2、对体育学习的体验
在新《课标》五个学习领域中,强调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提高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及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健康意识。这些目标中,集中反映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必须是积极的,是能帮助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超越自我,调整心态所获得的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以苦为乐、持之以恒”。
3、对体育学习的方式
体现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反映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更好的发挥,更有助于兴趣的激发。因此,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从其“教”与“学”的措施和方法上都必须符合《课标》精神和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绝不包办代替。把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作为“教”的主要手段;在“学”的过程中,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不再是通过讲解、示范后的模仿性练习,而是提出问题后的积极思考和实践参与,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和思考性学习中培养体育参与的兴趣。
4、对技能技术的掌握
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运动技能技术的掌握,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要经过对某项技术动作的认知、实践、体验、提高和积累,并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动作概念和学习体系,加深对该项技能技术动作要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二、运动兴趣培养的措施
(一)注重教学的趣味性
1、把激发兴趣作为教学前提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思考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学习,以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如:短跑教学中,我以“飞人”刘翔如何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事迹为立足点,利用学生对明星的崇拜心理启发他们,让学生懂得刘翔所取得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刘翔,我也要当“飞人”,并跃跃欲试地跑起来,于是,我巧妙地引导说:好啊!那你们就要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和锻炼,才能成为“飞人”为国争光。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感受体育、参与运动的机会,体验通过自己努力和同伴协作后完成动作的满足感,实现“成功体育”的教学目标。
2、把“寓教于乐”融入教学中
体育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实践过程。怎样让学生在艰苦、单调而枯燥的反复练习中享受运动的乐趣呢?我认为,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运用多种方法因材施教,把枯燥无味的技术技能学习变为集兴趣性、娱乐性、观赏性为一体的参与活动,改变过去的评价方式,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为此,我很注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用幽默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逼真的模仿常给学生新的感官刺激,并在内容的选择、教学的实施中增添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往返跑练习中,我把数学知识融入其中,用30以内的加、减、乘、除让学生迅速口算,得出结果作为“号数”进行比赛。这种既能激发兴趣,又能集中注意力且趣味性很强的方法效果非常好,学生十分喜欢。
(二)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1、辩证地看待学生
人的成长路程离不开自身努力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他(她)之所以优秀,除了自身具备优良品质、积极向上的态度外,还离不开同学的帮助、教师的培养和家长辛勤的养育。我们都知道,内因是通过自身内部力量而引发的,但外在因素对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身心健康更具有持久的动力。
2、感受成功的喜悦
兴趣可以促进学习、取得成功,而成功又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无论是备课、还是教学组织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实际,过低或过高都会导致学生出现“吃不饱”、“受不了”的状况,产生轻视或畏惧情绪。
3、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案,采用何种方式组织教学,各环节怎样衔接、场地器材怎样安排等都应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所选内容是否符合该学段学生水平和接受程度,是否能从教材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中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脉络。认真审视教材特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系统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从而提高体育参与兴趣。
(三)注重教学的差异性
1、重视学生信息反馈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成功与否来自于学生的信息反馈。要善于从学生的变化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检验是否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并随时调整教学思路,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不断地积累和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2、关注差异培养群体意识
学生体育兴趣的产生有集体和个体两种,其情绪表现有所不同。在学习、训练和竞赛中,是以集体为主,受集体氛围的影响具有其约束性,而这种约束对增强群体意识、鼓舞士气、提高集体荣誉感都具有很好的作用。由于学生在个性、能力与运动需求上存在着不同差异,因而对其兴趣的培养应具有针对性。如:对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应采取目标管理的方法,适当提高要求,使其不断进步;而对于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应从兴趣培养开始,降低标准,从多方面给予帮助和鼓励,使其树立信心,获得进步。
总之,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兴趣的培养,从无趣到有趣、从有趣到乐趣、从乐趣到“快乐体育”的最高境界,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终身追求。
一、运动兴趣培养的因素
1、对体育运动的需求
学生一旦有了这种需求,就会积极参与,从中体验体育运动的痛与苦、喜与乐,无论多苦多累都会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而坚持。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能否满足学生这种需求,将影响着他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产生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2、对体育学习的体验
在新《课标》五个学习领域中,强调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提高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及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健康意识。这些目标中,集中反映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必须是积极的,是能帮助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超越自我,调整心态所获得的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以苦为乐、持之以恒”。
3、对体育学习的方式
体现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反映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更好的发挥,更有助于兴趣的激发。因此,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从其“教”与“学”的措施和方法上都必须符合《课标》精神和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绝不包办代替。把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作为“教”的主要手段;在“学”的过程中,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不再是通过讲解、示范后的模仿性练习,而是提出问题后的积极思考和实践参与,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和思考性学习中培养体育参与的兴趣。
4、对技能技术的掌握
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运动技能技术的掌握,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要经过对某项技术动作的认知、实践、体验、提高和积累,并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动作概念和学习体系,加深对该项技能技术动作要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二、运动兴趣培养的措施
(一)注重教学的趣味性
1、把激发兴趣作为教学前提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思考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学习,以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如:短跑教学中,我以“飞人”刘翔如何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事迹为立足点,利用学生对明星的崇拜心理启发他们,让学生懂得刘翔所取得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刘翔,我也要当“飞人”,并跃跃欲试地跑起来,于是,我巧妙地引导说:好啊!那你们就要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和锻炼,才能成为“飞人”为国争光。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感受体育、参与运动的机会,体验通过自己努力和同伴协作后完成动作的满足感,实现“成功体育”的教学目标。
2、把“寓教于乐”融入教学中
体育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实践过程。怎样让学生在艰苦、单调而枯燥的反复练习中享受运动的乐趣呢?我认为,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运用多种方法因材施教,把枯燥无味的技术技能学习变为集兴趣性、娱乐性、观赏性为一体的参与活动,改变过去的评价方式,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为此,我很注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用幽默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逼真的模仿常给学生新的感官刺激,并在内容的选择、教学的实施中增添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往返跑练习中,我把数学知识融入其中,用30以内的加、减、乘、除让学生迅速口算,得出结果作为“号数”进行比赛。这种既能激发兴趣,又能集中注意力且趣味性很强的方法效果非常好,学生十分喜欢。
(二)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1、辩证地看待学生
人的成长路程离不开自身努力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他(她)之所以优秀,除了自身具备优良品质、积极向上的态度外,还离不开同学的帮助、教师的培养和家长辛勤的养育。我们都知道,内因是通过自身内部力量而引发的,但外在因素对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身心健康更具有持久的动力。
2、感受成功的喜悦
兴趣可以促进学习、取得成功,而成功又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无论是备课、还是教学组织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实际,过低或过高都会导致学生出现“吃不饱”、“受不了”的状况,产生轻视或畏惧情绪。
3、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案,采用何种方式组织教学,各环节怎样衔接、场地器材怎样安排等都应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所选内容是否符合该学段学生水平和接受程度,是否能从教材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中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脉络。认真审视教材特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系统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从而提高体育参与兴趣。
(三)注重教学的差异性
1、重视学生信息反馈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成功与否来自于学生的信息反馈。要善于从学生的变化中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检验是否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并随时调整教学思路,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不断地积累和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2、关注差异培养群体意识
学生体育兴趣的产生有集体和个体两种,其情绪表现有所不同。在学习、训练和竞赛中,是以集体为主,受集体氛围的影响具有其约束性,而这种约束对增强群体意识、鼓舞士气、提高集体荣誉感都具有很好的作用。由于学生在个性、能力与运动需求上存在着不同差异,因而对其兴趣的培养应具有针对性。如:对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应采取目标管理的方法,适当提高要求,使其不断进步;而对于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应从兴趣培养开始,降低标准,从多方面给予帮助和鼓励,使其树立信心,获得进步。
总之,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兴趣的培养,从无趣到有趣、从有趣到乐趣、从乐趣到“快乐体育”的最高境界,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终身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