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回归
【作者】 张 瑾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树人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育回归生活”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近年来最为热切的呼唤。因此,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应该在理解幼儿、尊重幼儿、支持幼儿和满足幼儿的基础上展开,真正做到回归生活,以适应孩子们的方式和他们喜欢的方式,将生活本位和生命本位放在首位,来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丰富其自然知识和社会经验。
关键词:集体教学 生活化 回归
场景再现:每当在活动室结束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后,每当提示孩子们去喝水准备下一个区域活动或户外活动时,这时的孩子们总会兴奋地叫着“耶!耶!太好了!”那场景,似乎是有多久没有进入区域、没有到户外活动的感觉。每每此时,却让我不由得感到“心痛”——为什么?刚刚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孩子们怎么没有如此兴奋,没有像期待户外活动一样期待着我的教学活动,他们总是与区域、户外游戏“难舍难分”,而从未对我的教学“恋恋不舍”,这不由得让我陷入深深的反思……
诚然,区域活动、户外活动中幼儿自主的发挥能完全“解放”他们的手和脑,使幼儿的身心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幼儿“理所当然”的喜欢,而如果仅仅是枯燥无味的集体教学,幼儿怎会喜欢?那么,为何不让集体教学活动回归生活的本质,回归幼儿的生活,让孩子把参与自主游戏时的积极情绪带到集体教学中来呢?
“教育回归生活”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近年来最为热切的呼唤,我们的集体教学活动又何尝不是如此。陈鹤琴先生曾说,“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原貌,让他在生活中学习”。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生活是完整的、多姿多彩的;生活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就是处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这种生活应该是幼儿喜欢并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的。因此,我们的集体教学活动应该在理解幼儿、尊重幼儿、支持幼儿和满足幼儿的基础上展开,真正做到回归生活,以适应孩子们的方式和他们喜欢的方式。
一、集体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似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幼儿的生活,是一个与成年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世界。他们需要以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世界。我们主张的是以幼儿为本的教育,关注的是幼儿的需要。因此,不管是预设主题还是生成主题我们都会首先考虑我们的孩子喜欢不喜欢、需要不需要,都必须来源于生活,且围绕孩子们的兴趣点去寻找合适他们的主题素材,而决不是以教师的预设主题去“套”孩子。所以我们需要经常观察孩子,洞察他们的直接经验与需要,然后经过适当的加工以纳入课程来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
当然,幼儿园教学活动走向生活化,并不是要把幼儿园教育活动与幼儿日常生活等同起来,而是要加强教育活动与生活的联系。幼儿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高。例如: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每个幼儿在生活中都要经历许多节日,尤其是幼儿熟悉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就如刚过去的“三·八”妇女节,幼儿最熟悉的妇女就是妈妈,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亲子活动,邀请妈妈来到幼儿园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亲子互动,巧手妈妈展示了精美的水果拼盘、自制蛋糕等小点心、自制蝴蝶结的……幼儿也动手制作了花环亲自为妈妈戴上,在美美的歌声中大家都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和满满的爱心!
二、集体教学活动组织的生活化。
幼儿园的课程不仅应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而且应通过幼儿的生活来进行教育,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多处强调:幼儿园的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去进行,“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即把生活作为教育的途径。
而我们知道,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围绕活动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全体幼儿进行的学习活动。目前来说,集体教学活动是我们普遍实际存在的一种形式。而教师的组织过程是一个把静态的课程方案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践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课程方案产生实际的教育成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多老师习惯于在原有轨道上作惯性运动。比如:我们组织开展《大树与小鸟》这一活动就是课程生活化的很好例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场景:老师带着幼儿去外面观看户外的大树或者自然角的小鸟,当然,这种教育的途径,比起原有的图片教学来,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观看后回到教室,很多老师的做法却是回答式的交流,教师问:“你刚才在外面看到了什么?”、“都有些什么样的树?”……幼儿则端坐回答——全然没有了参观时的兴致勃勃,现在的他们显得那么的无奈。其实,幼儿并不是对树所有的内容都感兴趣,他们对参观内容的交流,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因此,教师在组织参观后,仍然应让幼儿以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去表达。例如:用画笔去画自己喜欢的大树、小鸟……把完成的作品和同伴们一起分享,而不是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因此,当我们选择了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后,我们如何在课程方案的指导下,合理地对教育路径进行选择,使幼儿在这个学习、活动、生活、发展过程与教师及环境产生相互的作用,从而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来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丰富其自然知识和社会经验!
三、集体教学活动整合的生活化。
在课程实施中,以主题为主线,将集体教学活动各领域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从设计活动开始,把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的课程选择和设计贯穿其中……考虑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注重幼儿主动参与、培养幼儿乐与探究。比如有时,在活动中,幼儿需要使用讨论、符号记录、绘画表示等学习,但这些活动是作为手段而存在的,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不是为了简单的学习语言美术等学科领域的技能。以小班的主题活动《蔬果舞会》为例:幼儿对蔬菜水果有直观的感受、直接的体验,通过环境创设,让幼儿对形形色色的水果和蔬菜发生兴趣,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水果比一比》、《常见的蔬菜》,激发幼儿对水果蔬菜的叶子果实发生兴趣,去形成积极探究,主动发现的学习意图;能运用身体动作表示水果蔬菜的样子;通过“菜园之旅”活动训练走、跑、弯腰拾拣的动作。又如与艺术的整合,粘贴活动——蔬果服装秀、音乐活动——果菜汁。为了提高幼儿的理解和感知力,教师还采用音乐+FLASH动画这一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此激发幼儿的情感。
由此可见,从孩子的生活入手,在孩子身边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无疑是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让集体教学活动生活化,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前提,是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集体教学 生活化 回归
场景再现:每当在活动室结束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后,每当提示孩子们去喝水准备下一个区域活动或户外活动时,这时的孩子们总会兴奋地叫着“耶!耶!太好了!”那场景,似乎是有多久没有进入区域、没有到户外活动的感觉。每每此时,却让我不由得感到“心痛”——为什么?刚刚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孩子们怎么没有如此兴奋,没有像期待户外活动一样期待着我的教学活动,他们总是与区域、户外游戏“难舍难分”,而从未对我的教学“恋恋不舍”,这不由得让我陷入深深的反思……
诚然,区域活动、户外活动中幼儿自主的发挥能完全“解放”他们的手和脑,使幼儿的身心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幼儿“理所当然”的喜欢,而如果仅仅是枯燥无味的集体教学,幼儿怎会喜欢?那么,为何不让集体教学活动回归生活的本质,回归幼儿的生活,让孩子把参与自主游戏时的积极情绪带到集体教学中来呢?
“教育回归生活”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近年来最为热切的呼唤,我们的集体教学活动又何尝不是如此。陈鹤琴先生曾说,“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原貌,让他在生活中学习”。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生活是完整的、多姿多彩的;生活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就是处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这种生活应该是幼儿喜欢并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的。因此,我们的集体教学活动应该在理解幼儿、尊重幼儿、支持幼儿和满足幼儿的基础上展开,真正做到回归生活,以适应孩子们的方式和他们喜欢的方式。
一、集体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似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幼儿的生活,是一个与成年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世界。他们需要以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世界。我们主张的是以幼儿为本的教育,关注的是幼儿的需要。因此,不管是预设主题还是生成主题我们都会首先考虑我们的孩子喜欢不喜欢、需要不需要,都必须来源于生活,且围绕孩子们的兴趣点去寻找合适他们的主题素材,而决不是以教师的预设主题去“套”孩子。所以我们需要经常观察孩子,洞察他们的直接经验与需要,然后经过适当的加工以纳入课程来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
当然,幼儿园教学活动走向生活化,并不是要把幼儿园教育活动与幼儿日常生活等同起来,而是要加强教育活动与生活的联系。幼儿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高。例如:节日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每个幼儿在生活中都要经历许多节日,尤其是幼儿熟悉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六·一”儿童节、中秋节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就如刚过去的“三·八”妇女节,幼儿最熟悉的妇女就是妈妈,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亲子活动,邀请妈妈来到幼儿园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亲子互动,巧手妈妈展示了精美的水果拼盘、自制蛋糕等小点心、自制蝴蝶结的……幼儿也动手制作了花环亲自为妈妈戴上,在美美的歌声中大家都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和满满的爱心!
二、集体教学活动组织的生活化。
幼儿园的课程不仅应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而且应通过幼儿的生活来进行教育,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多处强调:幼儿园的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去进行,“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即把生活作为教育的途径。
而我们知道,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围绕活动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全体幼儿进行的学习活动。目前来说,集体教学活动是我们普遍实际存在的一种形式。而教师的组织过程是一个把静态的课程方案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践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课程方案产生实际的教育成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多老师习惯于在原有轨道上作惯性运动。比如:我们组织开展《大树与小鸟》这一活动就是课程生活化的很好例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场景:老师带着幼儿去外面观看户外的大树或者自然角的小鸟,当然,这种教育的途径,比起原有的图片教学来,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观看后回到教室,很多老师的做法却是回答式的交流,教师问:“你刚才在外面看到了什么?”、“都有些什么样的树?”……幼儿则端坐回答——全然没有了参观时的兴致勃勃,现在的他们显得那么的无奈。其实,幼儿并不是对树所有的内容都感兴趣,他们对参观内容的交流,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因此,教师在组织参观后,仍然应让幼儿以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去表达。例如:用画笔去画自己喜欢的大树、小鸟……把完成的作品和同伴们一起分享,而不是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因此,当我们选择了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后,我们如何在课程方案的指导下,合理地对教育路径进行选择,使幼儿在这个学习、活动、生活、发展过程与教师及环境产生相互的作用,从而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来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丰富其自然知识和社会经验!
三、集体教学活动整合的生活化。
在课程实施中,以主题为主线,将集体教学活动各领域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从设计活动开始,把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的课程选择和设计贯穿其中……考虑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注重幼儿主动参与、培养幼儿乐与探究。比如有时,在活动中,幼儿需要使用讨论、符号记录、绘画表示等学习,但这些活动是作为手段而存在的,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不是为了简单的学习语言美术等学科领域的技能。以小班的主题活动《蔬果舞会》为例:幼儿对蔬菜水果有直观的感受、直接的体验,通过环境创设,让幼儿对形形色色的水果和蔬菜发生兴趣,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水果比一比》、《常见的蔬菜》,激发幼儿对水果蔬菜的叶子果实发生兴趣,去形成积极探究,主动发现的学习意图;能运用身体动作表示水果蔬菜的样子;通过“菜园之旅”活动训练走、跑、弯腰拾拣的动作。又如与艺术的整合,粘贴活动——蔬果服装秀、音乐活动——果菜汁。为了提高幼儿的理解和感知力,教师还采用音乐+FLASH动画这一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此激发幼儿的情感。
由此可见,从孩子的生活入手,在孩子身边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无疑是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让集体教学活动生活化,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前提,是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