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物理人才培养多元化模式与实践
【作者】 叶 柳 李爱侠 王翠平 张子云 戴 鹏
【机构】 (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合肥)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协同创新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实施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建立科学院-学校科研协作创新平台和学校-企业实践协作创新平台,采用国际视野的联合办学和院校联合的培养模式,为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和应用型实践人才提供多元化培养模式,为高校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有效尝试。本文以我们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为例,阐述了在协同创新平台下,采用多元化物理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效。
关键词:协同创新平台;物理人才培养;多元化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除了数学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应用工具,其它的理工科专业都是在物理学的基础上衍生或发展产生的,打好物理学基础,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增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技术竞争力有着 重要的作用。
我院在省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了专业方向多元化设计;通过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与实践(见图一),着力推进物理专业创新人才质量工程建设。
一、创建物理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
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突破传统培养机制壁垒,多渠道集聚校内资源和校外创新力量,积极推动物理学研究机构、地方企业、国外高校的合作,创建高素质复合型物理学人才培养平台,相互拉动、整体加强、共同发展。
(1)开展院校协同培养,充分实现学术资源共享
继续做好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作培养人才工作,实施院校合作计划;利用学院物理学和材料物理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以及光电信息获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磁性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光电感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院校协同创新科研训练平台,开展科研合作,教授互聘,教材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比如,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搭建协同创新科研平台,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1年在创新平台科研训练与实践。我们学院第一批20个学生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进行了合作培养,利用科学院先进优良的科研条件,学生收获很大;依托校内外科研平台,学生进入创新平台的教授们的课题组中一起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近三年我院承担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4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项,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10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SCI、EI论文12篇,JCR二区以上论文4篇。
(2)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开展院-企协同培养,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环节, 建立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建立校际合作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校企联合研究项目、学校自主实训工程中心、创新实验室等。除了贯穿在专业课程中的下厂教学和实习外,要求学生从三年级暑假开始就要到专业方向对应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此过程中熟悉企业的环境与文化;依托校企联合培养构建“3+1”模式.即3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及进行专业基础实习,1年在企业开展科研实践及毕业设计并对专业知识、团队协作、人际关系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培养。我院与北京杏林睿光科技有限公司、昆山杰士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庐江万磁公司等签约了大学生实习基地,通过一年的时间实习锻炼,紧密结合专业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并统筹毕业生就业工作和产学研合作需要,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多方面能力的学习和锻炼。
(3)扩大国际交流协作,拓展学生的专业学术视野
为提升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加强学院的国际教育与文化交流,培养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经安徽大学和美国孟菲斯大学协商,合作设置本科“2+2”学分互认项目,选拔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优秀本科学生赴孟菲斯大学完成本科阶段课程的学习。经学院与美国孟菲斯大学物理系多次沟通和商谈,2016年1月签署了“2+2”合作办学协议。目前我院已有同学前往美国孟菲斯大学学习。
二、创建协同创新物理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
立足安徽地方经济、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明确定位“培养品德好、专业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见图二)。
在整个培养计划中,制定了一到三年级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通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环节课、专业选修课五个模块。
在公共基础课中加强英语综合能力培养和计算机能力训练。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都是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重点,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将英语、计算机课程进行四年不断线的安排。另外又增了一定量的人文素质课,增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坚持以学科群组织专业基础课教学,加强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的联系,促使学生打下坚实宽厚的基础。
在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方面,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研究、应用开发和应用设计能力。按照应用物理专业培养的三个方向:应用物理、材料物理和光信息科学与工程,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实现了学生在局部约束条件下自由选择专业方向。
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未来发展、就业需要的角度考虑,适当增加与专业方向有关的专业选修课 ,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既能满足系统性教学带来的知识结构完整、基本素质得到保证的优点,又能发挥开放式教学带来的人才培养多元化的特点
在实践环节课的设置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层次分明的实验课程体系;针对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增加了大量的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的实验项目,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能力锻炼的机会。
根据多元化的培养方案,毕业设计分为科研训练和实习训练两种方式,四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个性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不同形式的毕业设计。另外,毕业设计提倡学生自己联系企业,自己寻找课题服务社会的选题方式,鼓励企业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对这类毕业设计的同学实行以目标控制为主,适时辅以过程检查的教学和管理方式。
依托学院物理学和材料物理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平台,利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美国孟菲斯大学和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进行本科生联合培养的有利条件,加强科研训练,拓展国际视野,培养以科技研发为主的研究导向型人才;以围绕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以产业为导向,加强工程应用技能训练,面向企业,利用与学院签约的专业实习基地, 密切关注物理方向产业重大技术需求和新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培养以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为主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希望通过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个性培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兼顾,协调发展,同步提高,满足未来对物理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要求。
三、协同创新平台下物理人才多元化培养的教学团队建设
围绕培养以科技研发为主的研究导向型人才和以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为主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以学术带头人为课程组长的核心课程团队和以企业经验丰富的研究骨干为课程组长的实践课程团队,推动教学水平整体提升,激励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1)以学术研究带头人为课程组长,建设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围绕教学能力提升这个中心,大力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与健全中青年教师成长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着力营造中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良性循环环境。我们将重点围绕精品课程建设,以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课程组长,选择一批专业核心课程,比如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进行重点建设,组建课程团队;为青年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优质的教学环节,以科研带动教学,促进教学,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与国内外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讨与交流,形成长期的交流培训、合作讲学、交流任教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交流机制,全面提升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组建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2)以企业经验丰富的骨干为带头人,建立健全的中青年培训机制。鼓励中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与交流,加强实践应用能力训练
近年来,随着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学校吸纳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使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了优化。学校自2012年开始进行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新探索,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规模化、系统化的工程实践培训。通过这项工作,提升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也为兼具工科背景和行业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探索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方面进行了重要尝试。至今我院已有12名从事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带领本科生到相关企业实习训练,不断推进课程教学向实践环节拓展,同时安排企业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为学生上专业课。组建企业经验丰富的骨干为课程组长的实践教学团队,积极鼓励和提倡青年教师结合研究课题到企业合作开展研究和进行成果转化,积极推进专业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全面提升了中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3)拓宽国际交流合作渠道,促进教师研究水平的提升
积极选送专业教师出国访问进修和学习深造,支持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和博士后进站工作;以我校物理学科拥有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等为平台,配合学校优秀青年人才科研基金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科研基金资助计划;以国家和安徽省杰出青年人才培养基金为目标,整合队伍,凝练方向,结合专业方向进行科研布局,促进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目前我院已有13名教师前往美国亚特兰大,佐治亚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堪萨斯大学、普渡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学习回来,高质量地完成了国家、学校规定以及个人拟定的研修任务。
四、结束语
通过我院物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协同创新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改革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阶段我国创新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协同创新,一方面能有效解决高校自身的资源、能力的局限,使高校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或社会服务等职能更好体现,另一方面让高校、研究院在协同创新中互相配合,更充分发挥优质资源共享的实效,尤其对人才培养的实效,从而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为了使这一工作能够坚持、长久,需要制定科学的激励和政策保障,形成教师参与协同创新的政策导向,使创新人才培养得到重视和落实,促使教学与科研的协同进行。搭建科研协同创新平台,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的实现,最终为社会输出大批高层次、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015zdjy025);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4zy007)。
参考文献:
[1]季春艺.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8):115-116。
[2]吴菱蓉.生态视角下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12期.129-131。
[3]左健民.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3(01):76—80。
[4]洪林,郭雷振.我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析[J]. 重庆高教研究, 2016(01): 72-75。
[5]方丽.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选择[J].江苏高教,2014(02):107—109。
[6]王丹平.注重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01):42—44。
[7]许日华.地方大学构建协同创新中心的意义、困境与实践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3 (05):29—33。
[8]喻江平,王思明,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3(07):150-152。
[9]郝传波,宋作忠,曹景萍,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四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4):139-142。
关键词:协同创新平台;物理人才培养;多元化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除了数学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应用工具,其它的理工科专业都是在物理学的基础上衍生或发展产生的,打好物理学基础,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增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技术竞争力有着 重要的作用。
我院在省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了专业方向多元化设计;通过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与实践(见图一),着力推进物理专业创新人才质量工程建设。
一、创建物理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
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突破传统培养机制壁垒,多渠道集聚校内资源和校外创新力量,积极推动物理学研究机构、地方企业、国外高校的合作,创建高素质复合型物理学人才培养平台,相互拉动、整体加强、共同发展。
(1)开展院校协同培养,充分实现学术资源共享
继续做好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作培养人才工作,实施院校合作计划;利用学院物理学和材料物理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以及光电信息获取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信息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磁性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光电感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院校协同创新科研训练平台,开展科研合作,教授互聘,教材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比如,依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搭建协同创新科研平台,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1年在创新平台科研训练与实践。我们学院第一批20个学生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进行了合作培养,利用科学院先进优良的科研条件,学生收获很大;依托校内外科研平台,学生进入创新平台的教授们的课题组中一起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近三年我院承担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4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项,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10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SCI、EI论文12篇,JCR二区以上论文4篇。
(2)构建多元化实践平台,开展院-企协同培养,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环节, 建立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建立校际合作实践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校企联合研究项目、学校自主实训工程中心、创新实验室等。除了贯穿在专业课程中的下厂教学和实习外,要求学生从三年级暑假开始就要到专业方向对应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此过程中熟悉企业的环境与文化;依托校企联合培养构建“3+1”模式.即3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及进行专业基础实习,1年在企业开展科研实践及毕业设计并对专业知识、团队协作、人际关系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培养。我院与北京杏林睿光科技有限公司、昆山杰士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庐江万磁公司等签约了大学生实习基地,通过一年的时间实习锻炼,紧密结合专业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并统筹毕业生就业工作和产学研合作需要,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多方面能力的学习和锻炼。
(3)扩大国际交流协作,拓展学生的专业学术视野
为提升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加强学院的国际教育与文化交流,培养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经安徽大学和美国孟菲斯大学协商,合作设置本科“2+2”学分互认项目,选拔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优秀本科学生赴孟菲斯大学完成本科阶段课程的学习。经学院与美国孟菲斯大学物理系多次沟通和商谈,2016年1月签署了“2+2”合作办学协议。目前我院已有同学前往美国孟菲斯大学学习。
二、创建协同创新物理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
立足安徽地方经济、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明确定位“培养品德好、专业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见图二)。
在整个培养计划中,制定了一到三年级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通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环节课、专业选修课五个模块。
在公共基础课中加强英语综合能力培养和计算机能力训练。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都是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重点,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将英语、计算机课程进行四年不断线的安排。另外又增了一定量的人文素质课,增强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坚持以学科群组织专业基础课教学,加强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的联系,促使学生打下坚实宽厚的基础。
在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方面,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研究、应用开发和应用设计能力。按照应用物理专业培养的三个方向:应用物理、材料物理和光信息科学与工程,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实现了学生在局部约束条件下自由选择专业方向。
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未来发展、就业需要的角度考虑,适当增加与专业方向有关的专业选修课 ,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既能满足系统性教学带来的知识结构完整、基本素质得到保证的优点,又能发挥开放式教学带来的人才培养多元化的特点
在实践环节课的设置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层次分明的实验课程体系;针对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增加了大量的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的实验项目,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能力锻炼的机会。
根据多元化的培养方案,毕业设计分为科研训练和实习训练两种方式,四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个性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不同形式的毕业设计。另外,毕业设计提倡学生自己联系企业,自己寻找课题服务社会的选题方式,鼓励企业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对这类毕业设计的同学实行以目标控制为主,适时辅以过程检查的教学和管理方式。
依托学院物理学和材料物理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平台,利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美国孟菲斯大学和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进行本科生联合培养的有利条件,加强科研训练,拓展国际视野,培养以科技研发为主的研究导向型人才;以围绕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以产业为导向,加强工程应用技能训练,面向企业,利用与学院签约的专业实习基地, 密切关注物理方向产业重大技术需求和新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培养以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为主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希望通过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个性培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兼顾,协调发展,同步提高,满足未来对物理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要求。
三、协同创新平台下物理人才多元化培养的教学团队建设
围绕培养以科技研发为主的研究导向型人才和以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为主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以学术带头人为课程组长的核心课程团队和以企业经验丰富的研究骨干为课程组长的实践课程团队,推动教学水平整体提升,激励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1)以学术研究带头人为课程组长,建设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围绕教学能力提升这个中心,大力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建立与健全中青年教师成长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着力营造中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良性循环环境。我们将重点围绕精品课程建设,以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课程组长,选择一批专业核心课程,比如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进行重点建设,组建课程团队;为青年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优质的教学环节,以科研带动教学,促进教学,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与国内外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教学研究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讨与交流,形成长期的交流培训、合作讲学、交流任教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交流机制,全面提升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组建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2)以企业经验丰富的骨干为带头人,建立健全的中青年培训机制。鼓励中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与交流,加强实践应用能力训练
近年来,随着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学校吸纳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使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了优化。学校自2012年开始进行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的新探索,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规模化、系统化的工程实践培训。通过这项工作,提升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也为兼具工科背景和行业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探索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方面进行了重要尝试。至今我院已有12名从事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获得了很好的效果。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带领本科生到相关企业实习训练,不断推进课程教学向实践环节拓展,同时安排企业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为学生上专业课。组建企业经验丰富的骨干为课程组长的实践教学团队,积极鼓励和提倡青年教师结合研究课题到企业合作开展研究和进行成果转化,积极推进专业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全面提升了中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3)拓宽国际交流合作渠道,促进教师研究水平的提升
积极选送专业教师出国访问进修和学习深造,支持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和博士后进站工作;以我校物理学科拥有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等为平台,配合学校优秀青年人才科研基金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科研基金资助计划;以国家和安徽省杰出青年人才培养基金为目标,整合队伍,凝练方向,结合专业方向进行科研布局,促进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目前我院已有13名教师前往美国亚特兰大,佐治亚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堪萨斯大学、普渡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学习回来,高质量地完成了国家、学校规定以及个人拟定的研修任务。
四、结束语
通过我院物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协同创新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改革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阶段我国创新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协同创新,一方面能有效解决高校自身的资源、能力的局限,使高校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或社会服务等职能更好体现,另一方面让高校、研究院在协同创新中互相配合,更充分发挥优质资源共享的实效,尤其对人才培养的实效,从而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为了使这一工作能够坚持、长久,需要制定科学的激励和政策保障,形成教师参与协同创新的政策导向,使创新人才培养得到重视和落实,促使教学与科研的协同进行。搭建科研协同创新平台,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能的实现,最终为社会输出大批高层次、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015zdjy025);安徽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4zy007)。
参考文献:
[1]季春艺.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8):115-116。
[2]吴菱蓉.生态视角下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12期.129-131。
[3]左健民.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3(01):76—80。
[4]洪林,郭雷振.我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析[J]. 重庆高教研究, 2016(01): 72-75。
[5]方丽.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选择[J].江苏高教,2014(02):107—109。
[6]王丹平.注重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01):42—44。
[7]许日华.地方大学构建协同创新中心的意义、困境与实践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3 (05):29—33。
[8]喻江平,王思明,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3(07):150-152。
[9]郝传波,宋作忠,曹景萍,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四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4):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