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农业院校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作者】 王 芳1 李 滨2 郭兴启3

【机构】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级实验师1)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3)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于一身,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支撑、以可持续创新性能力为张力的生物学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无疑对现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对现有的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创新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层次探索,针对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创新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思路,完善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质量保障体系和和评价体系,为推进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biology,society urgently need a large number of sets of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e ability and pioneering ability in a body, with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support, taking the sustainable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biology of high level talents tension, this is undoubtedly biology postgraduates training mode  presented new challenges. The biological study of existing graduate cultivating mode based on the study of existing biology postgraduates training mode, makes a deep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biology postgraduates training mode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postgraduates training mode of biology, raises the new innovation idea, improve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order the reformation that the graduate student who pushes forward Biology trains a pattern brings forward a rationalization. 
  关键词:生物学;培养模式;创新思维;研究性教学;保障体系
  Key words:  biology; training mode; Innovative thinking; Research Teaching; Security system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根据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和社会需求,为研究生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实现其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培养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国情以及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步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经验略显不足,导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与社会需求脱节,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陈至立在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明确指出,以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以重大科研项目和国家重大工程为依托,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一方面呈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另一方面满足社会需求与社会就业供给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在反思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的同时,积极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当前,生物产业方心未艾,对高层次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生命科学已经突破传统的科学发展范式,由相对宏观的验证传统生物学进入到微观的改造生命的分子生物学时代,生物学科发展迅速,对生物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肩负人才培养使命的高校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层次、高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成为生物学人才培养和教育管理者亟待解决的课题。因此,在创新为主旋律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生物学研究生培养的先进模式,是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关键。
  一、创新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适应生物学专业发展的必然
  当前,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生物技术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如进化的思想和生态学思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另一方面,生物技术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如生物技术产业正在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农业生产力因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而显著提高。因此,如何建设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内在需求的生物技术产业,正逐步成为社会所重视和关切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生物学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精通中外生物学理论、能立足我国生物学发展现状,懂技术、能创新,善经营,精管理。要培养这类人才,必然要求在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上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然而,目前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存在一些不足。
  (一)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单一,多元化改革效果不明显
  从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方向来看,必须向生物技术产业化、创业特色化以及高科技化方向发展,这需要既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又具有经营才能的复合型人才,以及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为适应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类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发生转变,更多地转变到注重培养研发和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上来。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采用学徒式、专业式是主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重心是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由于近年来的扩招,生源的多样化和就业的压力,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受到重视,教育部大力支持发展专业性、应用性研究生学位教育,原有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研究生精品教育的目标和社会期望,原有的培养模式核心在于“大一统”,这种培养模式贯穿招生、培养、就业等诸多关键环节。这种培养模式仅仅能满足培养需求和实现培养目标,但在生物科学迅猛发展的当前,这种模式已遭遇瓶颈。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单一,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从课程设置看,研究生课程设置范围较窄。学位课程为必修课,选修课通常也偏重本专业且选择面较窄,开设跨专业跨学科课程较少。以山东农业大学生物类学科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科—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例,其专业课的设置各有侧重,符合教学规律和实际情况,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12门选修课和微生物学专业15门选修课中跨学科课程几乎没有,这种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导致研究生的基础理论不能在专业基础上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和研究视野狭窄,适应能力较差,不利于其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此对应的是,西方高等教育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教育和研究。
  另外,近年来研究生扩招带来的研究生数量剧增,使得研究生教学呈现本科化倾向,研究生教学大多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以教师讲课为主,课堂讨论较少,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发展不协调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2007年研究生招生数突破40万人,在读研究生近120万人,毕业生则突破30万人,然而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体制,一直没有随着社会外部系统环境的变化做出大的调整,没有及时对外部社会环境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生招生一直存在“宽进严出”的不良现象,不仅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反而助长了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得过且过、混文凭、抄袭论文、弄虚作假等恶劣现象,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直接导致教育资源浪费,致使培养的研究生数量与质量不协调。第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行以来,一些原来隐含的问题不断积累,日渐显现,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念有待在广大师生中进一步深入。第三,只注重数量而不提高质量、平均主义、形式主义等旧思想仍然存在于部分教师与学生当中。生物科学的发展既为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机会,也给他们带来了种种诱惑。追求学术创新理念受到挑战,部分研究生仅仅以获得学位为目标。因此,改革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生物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创新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思路
  (一)课程设置以生物类各专业为主,多学科交叉渗透
根据贯通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从本科阶段抓起,将现有的本科生、研究生两个阶段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整合,统筹考虑,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与研究生相结合的本—硕—博课程体系。本科阶段以通识教育课程和生物学基本理论与技术教育课程为主,增加选修课程比例,注重学生宽厚基础知识的培养,研究生阶段以生命科学研究进展类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为主。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生培养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以及发育生物学硕士点研究生培养方案,对4中不同的培养方案做了分类指导新的培养方案,注重加强生物学领域核心课程群建设和特色方向模块课程建设、积极开设学科前沿内容的新课程或专题讲座,促进课程建设的综合性、贯通性和系统性。课程设置中要体现农业大学的特色,坚持理、农结合,设置农学概论等特色选修课,各课程在阐述基本理论或介绍研究进展时以农业动物、植物、微生物为主要对象举例:注重生物学前沿课程的开设,增设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系列前沿课程,组织知名教授为新生开设研讨课,激发创新兴趣;将科研训练作为必修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并设置课外学分。
  培养模式中体现按层次分流培养的人才成长空间理念,推行跨学科教育和综合化课程内容改革,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有宽厚扎实的基础和复合型的知识技能结构。科技视野广阔,要有相关专业、学科的丰富知识和技能。依据按层次分流培养的理念设置课程体系,既能对原有课程的不断改善和充实,又能利用学科交叉,拓展了课程内容。
  (二)培养环节采取贯通衔接,科学研究与学术活动有效结合
  根据生物学科学研究的特点,结合学校多年的生物专业本硕贯通、硕博贯通的培养经验,按照注重基础,追踪前言的教学要求,通过学习、实践和科学研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训练。对研究生的培养从本科阶段抓起,本科阶段重点学知识、学方法,突出加强科学基础和文化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潜力;研究生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知识、创新方法,突出科研训练,注重方法论学习,不断增强研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整个过程体现弹性要求,包括模块化的知识结构、柔性化的课程设置、研究训练等。
  充分利用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多、经费充足的优势,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引导学生早进实验室、早选课题和早加入科研团队,提高科研兴趣,强化创新能力培养。通过精选训练项目、开放训练平台、加强学术交流和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等形式,拓展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思路。
  (三)教学方式注重实效,推行研究性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研究生掌握基本基础知识,形成创新思维,养成创新型人格的主要途径。美国研究生教育不仅落实在宏观制度层面,更是体现在教学领域的微观层面。目前部分大学
也开始学习美国的seminar教学方式,我校在生物类研究生教学中率先采用了研究性教学方式,将科研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段、新技术和新材料等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改变了过去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将研究融于教学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通过师生共同研讨,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术自由、平等研讨的氛围,激发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提高导师素质,规范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
  充分发挥学校生物学教师的师资力量,建立以泰山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和国家级教学名师为主导,以教授为主体,博士为中坚,校内外相关学科教师协同配合的指导教师体系。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讲教师配备正高职称且具有海外研究背景的教师,专业主干和核心课程配备发表高水平SCI论文的教授、泰山学者、教学名师至少承担1门课程,同时加强跨学科指导教师团队建设,促进的知识的融合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积极完善导师更换制度,对于培养过程中发现导师不合适的,通过一定程序,及时调整。学习借鉴西方国家培养经验,落实导师小组指导制,充分发挥集体指导学生的作用。通过优势互补,提升导师指导的质量,拓宽导师的知识面和学术水平。学生不再只是一个导师的学生,有利于学生博众家之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理论水平和科研总结能力。在生物类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存在重研究结果的评价,轻论文写作。论文写作不规范问题长期存在,每个环节都关系到论文质量的高低,导师应严格把关,从源头开始,规范选题、开题、撰写等各个环节,保证和提高研究生质量和水平。
  三、建立和健全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评价机制
  建立贯通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评价机制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必须从培养过程上严格把关,既要看结果,更要抓过程,才能保证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培养结果。紧紧围绕生物学创新人才培养,不断完善生物学研究生的质量保障体系,从组织领导保障、师资保障和实践保障三个层面确保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在组织保障层面上:学院成立了院长任组长,主管研究生副院长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领导机构和具体专门方案实施的组织机构,协调各方关系,充分发挥集成管理优势,调动有效资源,为生物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在师资保障层面上:紧紧依靠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支由泰山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中青年教授、博士组成的,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能参与国际竞争的教师队伍组成导师组。这些教师中90%以上教师有海外学习和工作背景,能够把握生物学领域的前言研究。另外,每年邀请国际知名高校的学术专家来校授课、报告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实践科研保障:学院建立了从形态观察到DNA遗传转化,从生物信息学创新实验的开放实验室,学院有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生物技术与工程省级实验中心等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新提供了优良的科研平台和条件支撑。学院先后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国际学术交流活跃,学院先后与国内外12各国家和地区的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研究生质量评价机制能够控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引导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紧跟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完善研究生质量评价机制,生物学研究生质量评价机制应遵循方向性、科学性、有效性和简练性原则,形成有特色的生物学研究生评价体系,加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从教学质量、导师队伍、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内部评估。由于研究生教育具有后效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特点,还要从研究生教育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外部评估。在综合评级的基础上,促进研究生教育面向社会需求,根据社会认可度调整相应研究生培养模式,从而把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引向深入。
  作者简介:王芳,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高级实验师,李滨,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教授,郭兴启,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2013-03-29.
  [2]冯斌,张伟,何跃,等.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现状与反思[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25(2).
  [3]刘宇贤.对我国当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6). 
  [4]刘秀梅,贺杰.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创新模式的对策及建议[J]. 教育教学论坛,2016,20.
  [5]史兰新,陈永平 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比较及探讨[J]. 东南大学学报,2010,12(2).
  [6]谌素华,王维民,吉宏武.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 
  [7]鲍威,吴宇川.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推进及其成效的实证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011,7.
  [8]叶硕,屠中华.大力加强国际化教育,提高研究生国际竞争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2010(4)
  [9]常军胜.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
  [10]李金龙,张淑林,裴旭,等.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
  [11]贺小桐,汤书昆.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原则与模式[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5).
  [12]赵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成效、问题与对策——基于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的比较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