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习采风课程探索与实践
【作者】 王瑞荣
【机构】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副教授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实习采风是艺术设计院校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教学课程。是对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学习、传承、弘扬及文化知识、艺术修养等方面综合性的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将书中所学与真实人文、自然景物进行参照对比,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遗产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借鉴和继承,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扩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习采风;民族传统
学习传统艺术,传承民族文化。
由于课程的目的不同,采风有去城市的,有去农村的,有去少数民族地区的,甚至有去国外的。以前主要带学生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后来觉得意义不大。很多学生都去过,以后去的机会也多,不如去难得去的地区。本文所谈的主要是多数艺术院校常去的,也是非常值得去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极其丰富的我国中原、西北、西南一带。
各个院校的艺术专业不同,教学方法、教学特点、教学要求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和意义是相同的。在大部分艺术院校,实习采风课不是主干课程,但却是一门重要的课程。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对时尚的东西、外来的文化感兴趣,接受的也快。往往对民族的、传统的东西熟视无睹,或不屑一顾,甚至有“民族虚无主义”的苗头。具体表现是:在设计作业上喜欢用外文,用外国的时尚元素,觉得这样才显得洋气、“高大上”。而民族的、传统的土气。这是浅薄无知的表现,是艺术教育的缺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民族习俗和风格特点,这是非常宝贵的,应该珍视和保护,而不是走向趋同和单一。在全球寻求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文化不能、也不可能“一体化”,不能“大一统”。否则就是毫无个性的、单调乏味的世界,这是谁都不想看到的。
我们不能培养在思维意识上、艺术素养上有“残疾”的大学生。在思想上要积极引导,在教学上努力灌输。要提高学生对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民俗民间艺术的热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才能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使中国的设计艺术独树一帜,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人文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为辅。
经过多年的课程探索与实践,我们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首先在采风线路的选择上以人文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为辅。我们毕竟不同于普通游客,不是游山玩水。主要以人文景观为学习重点,组织学生参观沿线各地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文物景点、历史遗迹、民俗遗存等。结合艺术理论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及民族艺术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顺带观赏沿途的自然景观,变换实习节奏,丰富采风内容,亲历壮美河山,激发爱国热情。
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设计了采风的三条线路。
一是西北线:平遥(古城、双林寺、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西安(兵马俑博物馆、半坡遗址、华清池、陕西博物馆、西安美术学院、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等)、宁夏中卫(沙坡头沙漠景区)、张掖(七彩丹霞、冰沟丹峡、大佛寺等)、嘉峪关、敦煌(莫高窟、榆林窟、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貌等)、德令哈(茶卡盐湖、青海湖)、西宁(塔尔寺)、兰州(甘肃博物馆、甘南草原、拉卜楞寺等)、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
这是一条最远的线路,全程约4000公里,横跨六个省份。最辛苦,费用适中,也是最难忘的旅程,各个城市、景点就像由颗颗珍珠串成的项链,精彩无比。
二是西南线:华山(永乐宫)、西安(兵马俑博物馆、半坡遗址、华清池、陕西博物馆、西安美术学院、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等)、成都(锦里古街、宽窄巷子、都江堰、茂县古羌城、松潘古城、三星堆博物馆等)、乐山(大佛)、峨眉山、九寨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
这也是一条不近的旅程,横跨四省,费用较高。与第一条线路相比,有着不同的风貌和特点。是一条引人如胜、颇具诱惑力的路线。
三是中北线:洛阳(龙门石窟)、西安(兵马俑博物馆、半坡遗址、华清池、陕西博物馆、西安美术学院、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户县、凤翔等)、黄河壶口、平遥(古城、双林寺、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五台山(应县木塔、悬空寺等)、大同(云岗石窟)、安阳(殷墟博物馆、郭亮村)。
相对前两条线路,这是路途较短的。横跨四省,城市、景观相对集中,不乏亮点,是比较经济的线路。在具体操作上,出于时间和费用的考虑,每次采风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取舍部分景点。
借助社会力量,周密安排出行。
在课程实施方法上,我们一开始是传统的方式,就是自己组织,自己安排,自己购票乘车,自己找旅社、找交通工具,自己联系景点参观等。往往带队教师操碎了心,学生还不一定满意。比如乘车和住宿,有钱的想坐卧铺,甚至飞机;想省钱的要坐硬座;住宿条件好的学生嫌贵,便宜的学生嫌差,没有室内卫生间不行等等,众口难调。费时费力,吃力不讨好。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好了,且多是独生子女,吃不了苦。不像我们这一代人,打地铺都行。后来发现有的院校借助社会力量,与专业旅行社合作,由他们安排住行。尝试以后效果很好,很多琐碎的事务由他们解决,如租赁车辆、联系宾馆、分配房间、景点购票、行程安排等。我们只设计制定采风线路和参观景点,精力集中在学习和管理上。交通工具主要以大巴为主,好处是自由:想何时走就何时走,可根据意外情况,临时调整和改变路线;机动:想在哪停就在哪停,便于随时收集素材;安全:不与其他旅客混杂,不用背着大箱小包挤车,不易丢失物品。车箱就像一个大家庭、小教室,便于统一管理。更主要的是:不但老师省心了,旅行社通过内部协调,可以拿到优惠的房价,住宿条件好了(基本是标间),费用还降下来了,学生也满意。因为学生是自费的,所以我们的原则是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为学生省钱,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以尽可能小的成本,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收获。
在执行程序上,教师根据专业性质事先设计采风方案,后向学院提交采风申请,批准后与旅行社协商采风路线,明确各自职责,交预付款,签订合同;让学生收缴费款(包括住、行、门票、保险,吃自理),签署《安全责认书》等。
为了使课程安全顺利地进行,防患于未然,我们给学生制定了约十条外出采风注意事项:
1、一切听从带队教师的安排和指挥,集体或分组活动。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离队,晚上要按时回住处,否则后果自负;
2、注意人身、交通、财物安全,谨防窃贼,不要与陌生人交往。注意饮食卫生,不胡吃海喝;
3、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有礼貌。尊重当地的民俗民风,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不要凑热闹,严禁打架斗殴;
4、班干部要起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积极协助带队老师的工作,为老师和同学分忧解难;
5、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顾全大局,不要为小事计较争吵,男生要多关照女生;
6、充分准备,带足费用,以节约为原则。家境富裕的不要乱花钱,经济条件不好的也要保证足够的营养;
7、行装尽量简便,携带必要衣物,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衣着得体,展现大学生健康向上得精神面貌;
8、携带学生证、身份证、照相机、记事本、水壶、雨具,适当配备感冒、腹泻、晕车、风油精、创可贴等常用药;
9、外出采风几乎天天在外奔波,要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要劳逸结合,以保证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参观学习;
10、采风是专业必修课,不得无故旷课。也不是旅游度假,要带着专业头脑去多看多听、多学多记,明确学习目的,按时完成作业。
外出采风安全是最重要的。我们严格执行交通法规,要求车况良好,途中不超速,不赶时间,不开夜车,昼行夜宿;多名司机轮换驾驶。如果是多车出行,则每台车都配备对讲机,便于联络,发生事故可相互协助。
在人员安排上实行一个专业两个班,大约三、四十人,两位带队老师,一位导游。考虑到男女生,以男女老师搭档为佳,分配到每台车上,便于配合管理。一天考察结束后,带队教师集中开碰头会,并与导游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利课程的顺利进行。
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效果显著。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采风毕竟不是旅游,与普通旅客的目的有本质的区别。要求学生做会“看门道”的内行,根据事先制定的采风路线,通过网络、书刊资料,做好前期准备功课,大体了解沿途的风土人情、景点的历史背景、文物的艺术特色、民艺的工艺特点等,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
以往我们的采风课都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发现效果不佳。很多毕业班学生的精力都放在找工作或考研上,故想方设法以各种理由不参加采风,在组织动员上很头疼。后来我们尝试调整到大三上学期,经过教学大纲的修改,实际效果显著,学生积极涌跃参加。通过采风也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同学间、师生间的感情,采风收集的素材还可以运用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上。
采风时间安排在秋季十月份,避开“十一国庆”长假旅游高峰,天气不冷不热,无风少雨。天数在十天左右,不宜超过十五天。学生们一开始都是十分兴奋的,但连续十多天高强度、密集的奔波劳顿,免不了疲惫,身体状况也会出现不适,加上个别水土不服,很容易生病。这时候要特别注意天气的冷暖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是西北地区早晚温差大,中午可以穿衬衫,甚至T恤,早晚就可能穿羽绒服了。由于各人喜好、口味不同,在吃上不宜做统一、硬性安排,丰俭由人,但要注意卫生。鼓励学生品尝各地的风味特色,饮食也是文化。
采风结束回到学校后,我们安排一周时间给学生休整,梳理收集的素材,撰写采风报告,完成采风作业,准备汇报展览。当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时间显得仓促,参观学习不够细致深入。居无定所,餐无定点,大巴里活动空间小,多数时间花在了路上,过于劳累等,这些都是难以解决的矛盾,好在同学们大多都能理解,并支持配合。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十多天紧张忙碌的实习采风,对艺术专业大学生进行一次传统文化熏陶和古代艺术洗礼。师生们普遍感觉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收获很大,意犹未尽。这种经历在一生中是绝无仅有的,应该珍惜。
作者简介:王瑞荣 Wang Ruirong,青岛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副教授,出生年月:1958年2月 性别:男,籍贯:北京,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关键词:艺术设计;实习采风;民族传统
学习传统艺术,传承民族文化。
由于课程的目的不同,采风有去城市的,有去农村的,有去少数民族地区的,甚至有去国外的。以前主要带学生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后来觉得意义不大。很多学生都去过,以后去的机会也多,不如去难得去的地区。本文所谈的主要是多数艺术院校常去的,也是非常值得去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极其丰富的我国中原、西北、西南一带。
各个院校的艺术专业不同,教学方法、教学特点、教学要求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和意义是相同的。在大部分艺术院校,实习采风课不是主干课程,但却是一门重要的课程。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对时尚的东西、外来的文化感兴趣,接受的也快。往往对民族的、传统的东西熟视无睹,或不屑一顾,甚至有“民族虚无主义”的苗头。具体表现是:在设计作业上喜欢用外文,用外国的时尚元素,觉得这样才显得洋气、“高大上”。而民族的、传统的土气。这是浅薄无知的表现,是艺术教育的缺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民族习俗和风格特点,这是非常宝贵的,应该珍视和保护,而不是走向趋同和单一。在全球寻求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文化不能、也不可能“一体化”,不能“大一统”。否则就是毫无个性的、单调乏味的世界,这是谁都不想看到的。
我们不能培养在思维意识上、艺术素养上有“残疾”的大学生。在思想上要积极引导,在教学上努力灌输。要提高学生对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民俗民间艺术的热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才能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使中国的设计艺术独树一帜,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人文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为辅。
经过多年的课程探索与实践,我们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首先在采风线路的选择上以人文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为辅。我们毕竟不同于普通游客,不是游山玩水。主要以人文景观为学习重点,组织学生参观沿线各地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文物景点、历史遗迹、民俗遗存等。结合艺术理论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及民族艺术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顺带观赏沿途的自然景观,变换实习节奏,丰富采风内容,亲历壮美河山,激发爱国热情。
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设计了采风的三条线路。
一是西北线:平遥(古城、双林寺、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西安(兵马俑博物馆、半坡遗址、华清池、陕西博物馆、西安美术学院、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等)、宁夏中卫(沙坡头沙漠景区)、张掖(七彩丹霞、冰沟丹峡、大佛寺等)、嘉峪关、敦煌(莫高窟、榆林窟、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貌等)、德令哈(茶卡盐湖、青海湖)、西宁(塔尔寺)、兰州(甘肃博物馆、甘南草原、拉卜楞寺等)、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
这是一条最远的线路,全程约4000公里,横跨六个省份。最辛苦,费用适中,也是最难忘的旅程,各个城市、景点就像由颗颗珍珠串成的项链,精彩无比。
二是西南线:华山(永乐宫)、西安(兵马俑博物馆、半坡遗址、华清池、陕西博物馆、西安美术学院、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等)、成都(锦里古街、宽窄巷子、都江堰、茂县古羌城、松潘古城、三星堆博物馆等)、乐山(大佛)、峨眉山、九寨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
这也是一条不近的旅程,横跨四省,费用较高。与第一条线路相比,有着不同的风貌和特点。是一条引人如胜、颇具诱惑力的路线。
三是中北线:洛阳(龙门石窟)、西安(兵马俑博物馆、半坡遗址、华清池、陕西博物馆、西安美术学院、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户县、凤翔等)、黄河壶口、平遥(古城、双林寺、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五台山(应县木塔、悬空寺等)、大同(云岗石窟)、安阳(殷墟博物馆、郭亮村)。
相对前两条线路,这是路途较短的。横跨四省,城市、景观相对集中,不乏亮点,是比较经济的线路。在具体操作上,出于时间和费用的考虑,每次采风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取舍部分景点。
借助社会力量,周密安排出行。
在课程实施方法上,我们一开始是传统的方式,就是自己组织,自己安排,自己购票乘车,自己找旅社、找交通工具,自己联系景点参观等。往往带队教师操碎了心,学生还不一定满意。比如乘车和住宿,有钱的想坐卧铺,甚至飞机;想省钱的要坐硬座;住宿条件好的学生嫌贵,便宜的学生嫌差,没有室内卫生间不行等等,众口难调。费时费力,吃力不讨好。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好了,且多是独生子女,吃不了苦。不像我们这一代人,打地铺都行。后来发现有的院校借助社会力量,与专业旅行社合作,由他们安排住行。尝试以后效果很好,很多琐碎的事务由他们解决,如租赁车辆、联系宾馆、分配房间、景点购票、行程安排等。我们只设计制定采风线路和参观景点,精力集中在学习和管理上。交通工具主要以大巴为主,好处是自由:想何时走就何时走,可根据意外情况,临时调整和改变路线;机动:想在哪停就在哪停,便于随时收集素材;安全:不与其他旅客混杂,不用背着大箱小包挤车,不易丢失物品。车箱就像一个大家庭、小教室,便于统一管理。更主要的是:不但老师省心了,旅行社通过内部协调,可以拿到优惠的房价,住宿条件好了(基本是标间),费用还降下来了,学生也满意。因为学生是自费的,所以我们的原则是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为学生省钱,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以尽可能小的成本,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收获。
在执行程序上,教师根据专业性质事先设计采风方案,后向学院提交采风申请,批准后与旅行社协商采风路线,明确各自职责,交预付款,签订合同;让学生收缴费款(包括住、行、门票、保险,吃自理),签署《安全责认书》等。
为了使课程安全顺利地进行,防患于未然,我们给学生制定了约十条外出采风注意事项:
1、一切听从带队教师的安排和指挥,集体或分组活动。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离队,晚上要按时回住处,否则后果自负;
2、注意人身、交通、财物安全,谨防窃贼,不要与陌生人交往。注意饮食卫生,不胡吃海喝;
3、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有礼貌。尊重当地的民俗民风,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不要凑热闹,严禁打架斗殴;
4、班干部要起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积极协助带队老师的工作,为老师和同学分忧解难;
5、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顾全大局,不要为小事计较争吵,男生要多关照女生;
6、充分准备,带足费用,以节约为原则。家境富裕的不要乱花钱,经济条件不好的也要保证足够的营养;
7、行装尽量简便,携带必要衣物,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衣着得体,展现大学生健康向上得精神面貌;
8、携带学生证、身份证、照相机、记事本、水壶、雨具,适当配备感冒、腹泻、晕车、风油精、创可贴等常用药;
9、外出采风几乎天天在外奔波,要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要劳逸结合,以保证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参观学习;
10、采风是专业必修课,不得无故旷课。也不是旅游度假,要带着专业头脑去多看多听、多学多记,明确学习目的,按时完成作业。
外出采风安全是最重要的。我们严格执行交通法规,要求车况良好,途中不超速,不赶时间,不开夜车,昼行夜宿;多名司机轮换驾驶。如果是多车出行,则每台车都配备对讲机,便于联络,发生事故可相互协助。
在人员安排上实行一个专业两个班,大约三、四十人,两位带队老师,一位导游。考虑到男女生,以男女老师搭档为佳,分配到每台车上,便于配合管理。一天考察结束后,带队教师集中开碰头会,并与导游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利课程的顺利进行。
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效果显著。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采风毕竟不是旅游,与普通旅客的目的有本质的区别。要求学生做会“看门道”的内行,根据事先制定的采风路线,通过网络、书刊资料,做好前期准备功课,大体了解沿途的风土人情、景点的历史背景、文物的艺术特色、民艺的工艺特点等,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
以往我们的采风课都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发现效果不佳。很多毕业班学生的精力都放在找工作或考研上,故想方设法以各种理由不参加采风,在组织动员上很头疼。后来我们尝试调整到大三上学期,经过教学大纲的修改,实际效果显著,学生积极涌跃参加。通过采风也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同学间、师生间的感情,采风收集的素材还可以运用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上。
采风时间安排在秋季十月份,避开“十一国庆”长假旅游高峰,天气不冷不热,无风少雨。天数在十天左右,不宜超过十五天。学生们一开始都是十分兴奋的,但连续十多天高强度、密集的奔波劳顿,免不了疲惫,身体状况也会出现不适,加上个别水土不服,很容易生病。这时候要特别注意天气的冷暖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是西北地区早晚温差大,中午可以穿衬衫,甚至T恤,早晚就可能穿羽绒服了。由于各人喜好、口味不同,在吃上不宜做统一、硬性安排,丰俭由人,但要注意卫生。鼓励学生品尝各地的风味特色,饮食也是文化。
采风结束回到学校后,我们安排一周时间给学生休整,梳理收集的素材,撰写采风报告,完成采风作业,准备汇报展览。当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时间显得仓促,参观学习不够细致深入。居无定所,餐无定点,大巴里活动空间小,多数时间花在了路上,过于劳累等,这些都是难以解决的矛盾,好在同学们大多都能理解,并支持配合。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十多天紧张忙碌的实习采风,对艺术专业大学生进行一次传统文化熏陶和古代艺术洗礼。师生们普遍感觉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收获很大,意犹未尽。这种经历在一生中是绝无仅有的,应该珍惜。
作者简介:王瑞荣 Wang Ruirong,青岛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副教授,出生年月:1958年2月 性别:男,籍贯:北京,研究方向: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