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作者】 杨玉芬

【机构】 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火车站镇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口语能力的新要求。 
  关键词:口语交际 培养
  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却又处处充满合作的气氛。合作离不开思想、情感的交流,而口语交际是所有交流手段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发展了原有的听说训练,强调了交际中的人际交往功能,他是听说双放的互动,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通过创设的一个个具体情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待人处世、临场应变、表情达意等综合素养。那么如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具有灵敏、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世能力的人才呢?
  一、设交际情景,让学生自然交际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主要应该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学生进入情境,宛如在生活之中,能自然而然地进行交际。”所以,教师要想放设法地为学生创设交际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自然交际。
  1、图画创设交际情境
  都说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兴奋剂”,图画是展开形象的重要手段,现今的教材配有形象生动的图画,图画实际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这样能唤起学生观察思考、说话的兴趣。如“畅想未来”主题中,教师出示三张图分别画了三个学生正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正畅想着自己正驾驶着直升机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一个在畅想着自己驾驶着海底飞船在欣赏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一个畅想正自己穿着宇航服等上月球进行科学考察。这样的插图怎能不把学生引入到一个神奇的想象天地,进而有感而发有话要说。
  2、教师语言创设情境
  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尤为重要。教师先用语言描绘出图中的一个场景,能快速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激发学生说的欲望,给予学生说的内容的提示。
  如:看图说故事《两只小花狗的对话》。在看图之前,教师先用语言描绘出图中的一个场景,“可以说是两只一模一样的小花狗,怎么会出现如此情景呢?”这样既能快速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激发学生去探索漫画大意,创编有趣的“小狗对话”。
  3、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表演愿望,让学生参与故事的表演,既能创设一个大的语言环境又便于学生直接进行换位思考,揣摩在具体事件中该怎么做、怎么说。
  如教学《田忌赛马》,让学生演演田忌、齐威王、孙膑,学生就会将自己的所思所感融会到故事中,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进行人物间的口语交流,发散思维,丰富语言,更进一步体会到为什么孙膑只是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就使田忌轻松赢了齐威王,是多么聪明机智。
  4、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可以把课堂和外界联系起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真实的生活中,把现代与历史融合起来,以其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如本人执教的口语交际课—《自选商场》:上课伊始,先播放拍摄的超市购物录像,超市里面琳琅满目的商品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视觉,然后启发学生: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这样经过课件演示后的启发谈话,激发了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交流创设了情景,作好了铺垫。在教学时,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既帮助了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学会交际
  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中要求:学生应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情景的创设为交际做好了前期准备,下一步,老师的任务还应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
  1、有序观察,按序交际
  学会观察,特别是学会有序观察是学生顺利交际的一个基本方法,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我会讲》时,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每幅图,看懂每幅图,通过看第四幅图,让学生想猴子们用什么办法捞回了球,小组互评,谁的办法好。让学生养成有序观察,认真思考,按序交际的好习惯。
  2、认真倾听,灵动交际
  倾听是学生顺利进行交际的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时,应不忘引导学生听别人说话要认真、专注,听清楚别人表达的意思,以便能对别人的话做出及时反应,灵动交际。
  3、清楚表达,出色交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应尽量让学生形成轻松、自由的交际心理,让他们多点时间,尽可能多的表达在训练中有技巧地处理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让他们形成清楚表达的能力,养成清楚表达的好习惯,在一次一次的交际训练中出色交际,在交际中获得成就感,更乐于交际。
  三、在实践中练习交际
  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而这种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光靠口语交际课上的几十分钟来培养交际能力,只不过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已。《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听人说话、听故事、复述、讲述、转述等方面的要求,都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我们从以下途径引领学生进行实践:
  1、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口语交际实践机会
  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口语交际课的落脚点是语文,大量的训练还是应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每一堂语文课都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用武之地。
  (1)让学生在阅读课中拥有语言实践机会的做法。
  阅读课在语文教学中占的课时是最多的,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果我们在阅读课中也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那么无论从实现整个语文的教学目的还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在以下几处创造机会。
  A、于课文的重点处
  课文的重点之处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或深刻的意义,因此,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不仅能使学生读深、读透,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教学《江雪》一文时,有学生质疑:“冰雪这么大,柳宗元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呢?”其实这也是文章的重点。教师把这个问题交还给学生,让他们结合柳宗元的生平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进一步体会柳宗元的高洁品质。
  B、于课文的矛盾处
  很多课文在文字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点睛之笔。学生囿于认知范围、阅历的局限,有时未能理解作者的用心。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体验,感悟作者构思的巧妙。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对“耐心”和“焦急”的理解。
  C、于课文的空白处
  课文的空白处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教师可以把握课文的空白处,引导学生交流同时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能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产生丰富多彩的回答,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在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春燕,《走向生活,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性》,《小学语文教师》,2005年第5期。
  2、赵刚,《新理念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福建教育》,200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