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把握教学过程之“度”,发展学生审美之“力”
【作者】 吴克勤
【机构】 江苏省海门市三厂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为发展学生对美术作品审美的理解力、感悟力和创造力,我从日常教学过程的关注度、兴奋度和自由度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关注度 兴奋度 自由度 理解力 感悟力 创造力
在美术作品欣赏课里,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我进行一些教学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以内容提升关注度,发展学生审美理解力
关注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内容提升关注度,是提高学生审美理解力的首要任务。
1.1选择适当内容,解读作品内涵
美术作品往往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等有关,因此,构筑“画”与“人”的内外关联,是解读作品的关键,能帮助学生对画旨的理解。以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为例,它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是列宾亲眼目睹了贫困船工的艰辛后创作的,而学生很少触及这样的经历。因此,列宾生活的时代背景、纤夫的概况等是解读作品的重要内容。只有把这些“人”与眼前的“画”关联起来,“知人”后再“论画”,才能读懂作品的内涵,理解画家为什么把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利用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让画更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充分表达了列宾对劳苦大众同情的心境。
1.2预设问题情景,诱导探究思路
预设问题情景是让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从而进入“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我认为教师有意识地、巧妙地预设问题情景,能诱导学生的探究思路。以教学《步辇图》为例,预设相关步辇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的心理形成一种悬念,促使他们的注意、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我选择历史课本中有关步辇的知识,构筑起“知画”的内外关联,让学生看了《步辇图》后发挥想象,描绘当时情景。诱导学生思考:唐太宗接见前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画家是怎样构思描绘的?——从典雅绚丽的设色、流畅圆劲的线条、错落富有变化的构图等,去了解作品为何驰誉丹青,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由此可见,预设铸就生成之美,生成赋予预设之魂。
1.3拓展交流渠道,搭建欣赏框架
选择适当的作品,唤起学生的生活回忆,彼此间交流经验和借景抒情,从而获得深切的艺术美感,使评价语言更吻合于描写对象。以教学《根扎南国》为例:我事先选择不同的树木,创作了几幅作品(如图),再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又更美一筹的感觉,使思维走向开放,学生七嘴八舌交流观感,寻找《根扎南国》的生成点:如富有动感的线条与深浅不同的墨块,把大树上盘龙多姿的枝干表现得非常生动;形状不同的点与色彩,把大树上郁葱繁茂的叶子表现得富有厚实感;将大树与自然界的背景融合一体,显得更加清新、明快,从而形成鲜明的艺术形态美感。
2依进程调控兴奋度,发展学生审美感悟力
我所听过的美术欣赏课,绝大多数给人平铺直叙的感觉,究其原因在于缺少“兴奋度”。要让学生兴奋起来,需要教师研究学生的心理和视野,聆听他们的心声,机智地依教学进程调控学生的兴奋度,营造活泼、高效的美术课堂。
2.1打开想象之门,唤醒审美认知
美术作品形成的时代背景,常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环境之间,存在着时空的差别。如何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内涵,教师必须通过对作品形成背景的描述,来唤醒学生的审美认知。以我教学《父亲》为例,我描述道:画家以强烈的同情心,通过平时对普通劳苦大众的关注,运用写实主义风格,塑造了一位饱经风霜、平凡感人的贫苦农民父亲形象。进而我要求学生想象一下“父亲”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想象之门一下子被打开,经过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大都能从“父亲”脸上那刀刻般的皱纹、额角上的汗滴,联想到千千万万吃苦耐劳的农民,从“父亲”的眼神想象到他们对丰收和幸福的渴望……审美认知骤然唤醒。
2.2触发情智燃点,引爆审美思维
因为画家坎坷人生经历等情感元素常常融化到作品之中,所以往往借助比兴、夸张等手法,刻意描绘一个奇异的意境;主要是为了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艺术高于生活的精神寄托。因此,触发画家的情智燃点,可以引爆学生的审美思维。以《走近荷塘》为例,学生大都能明白:画家吴冠中用极富激情的流畅笔触横向排列出几个色块,暗红象征荷花、浅绿色象征着荷叶、大片的黑白代表倒影、白色又仿佛是水中的反光,画面没有一笔具象的描绘,但远远看去,那些原来生冷的笔触,顿时变成一池随风摇曳的荷花,使人惊讶,令人赞叹,那不染的荷花、寂静的池塘、和谐的色调、无不流淌出超凡脱俗的艺术气息。
2.3 组织多元互动,交流审美体验
多元互动包括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质疑、争辩和补充等活动,内容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其基本操作程序是: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围绕问题自学,再就问题开展互动,在互动交流中释疑解惑。以教学《卡通与年画》为例:先让学生观赏和触摸潍坊风筝、陕北剪纸、南通蓝印花布等艺术作品,再让学生欣赏卡通和年画作品,然后让学生畅谈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的区别在哪里?最后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畅谈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不同文化差异的认识。最终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中国的东西是一定很“土”,西方的东西也不一定很“洋”;传统的东西并不一定很“衰”,现代的东西并不一定很“兴”的审美体验。
3为延伸增加自由度,发展学生审美创造力
延伸学后的自由度,为学生的拓展开辟无限的空间,从而为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发展制造了条件。
3.1构筑鉴赏阶梯,皆获成功喜悦
以《外国美术作品欣赏》为例,我在教学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问题梯度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答对的机会。一开始提出的问题相对简单些,有意识地鼓励平时沉默寡言、思维滞后的学生回答,以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一些容易误解的问题,则让发言积极、思维肤浅的学生回答,因为他们的回答往往不完美甚至错误,教师正好以此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引导其他学生补充、讨论,甚至辩论。通过不断矫正,使这部分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则让发言积极、思维深刻的学生回答并陈述理由,促进其他学生在有学习榜样的基础上,维持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3.2搭建演绎舞台,共创审美之花
以教学《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为例,我结合中国山水画“以小观大”、“开合起伏”的构图特点,让学生演绎山水画的“三段式”平远构图法。彰显中国山水画上段是远景、中段是中景、下段是近景的“意境美”特征。使学生在演绎过程中,感悟中国山水画崇尚气韵生动、讲究笔墨情趣的画风;领会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空白和墨色,借物抒情、充满诗意和热爱生活之情。从而领悟表现山水画的“破墨”应该笔中有墨、墨中有笔,塑造“以少胜多”、“景少意长”的意境。再让学生对表现意境的方式方法进行梳理和调整,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刮目相看”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在演绎中跋步步登高,共创审美之花。
3.3开设品悟论坛,分享思维成果
有几节美术课,我选择不同时期美术作品中的争议问题,作为学生自由辩论的焦点,让学生在辩论中擦出思维的火花,舒发审美鉴赏的感言:画家凡·高在《星月夜》中运用旋转而富有动感的笔触;①是为了表现月亮的明亮、闪烁,②是为了表现山村的宁静,③是为了表现笔触的动感。勃鲁盖尔在《雪中猎人》中运用单纯而细腻的笔触,让山峰、村庄尽收眼底,还运用橙色表现火焰进行抒情;①是为了表现雪中的寒冷,②是为了表现猎人的纯朴,③是为了表现远处的溜冰,热爱农村风景的心情……
综上所述,教师如果能准确地把握教学过程的关注度、兴奋度和自由度,就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理解力、感悟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关注度 兴奋度 自由度 理解力 感悟力 创造力
在美术作品欣赏课里,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我进行一些教学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以内容提升关注度,发展学生审美理解力
关注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内容提升关注度,是提高学生审美理解力的首要任务。
1.1选择适当内容,解读作品内涵
美术作品往往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等有关,因此,构筑“画”与“人”的内外关联,是解读作品的关键,能帮助学生对画旨的理解。以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为例,它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是列宾亲眼目睹了贫困船工的艰辛后创作的,而学生很少触及这样的经历。因此,列宾生活的时代背景、纤夫的概况等是解读作品的重要内容。只有把这些“人”与眼前的“画”关联起来,“知人”后再“论画”,才能读懂作品的内涵,理解画家为什么把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利用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让画更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充分表达了列宾对劳苦大众同情的心境。
1.2预设问题情景,诱导探究思路
预设问题情景是让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从而进入“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我认为教师有意识地、巧妙地预设问题情景,能诱导学生的探究思路。以教学《步辇图》为例,预设相关步辇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的心理形成一种悬念,促使他们的注意、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我选择历史课本中有关步辇的知识,构筑起“知画”的内外关联,让学生看了《步辇图》后发挥想象,描绘当时情景。诱导学生思考:唐太宗接见前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画家是怎样构思描绘的?——从典雅绚丽的设色、流畅圆劲的线条、错落富有变化的构图等,去了解作品为何驰誉丹青,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由此可见,预设铸就生成之美,生成赋予预设之魂。
1.3拓展交流渠道,搭建欣赏框架
选择适当的作品,唤起学生的生活回忆,彼此间交流经验和借景抒情,从而获得深切的艺术美感,使评价语言更吻合于描写对象。以教学《根扎南国》为例:我事先选择不同的树木,创作了几幅作品(如图),再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又更美一筹的感觉,使思维走向开放,学生七嘴八舌交流观感,寻找《根扎南国》的生成点:如富有动感的线条与深浅不同的墨块,把大树上盘龙多姿的枝干表现得非常生动;形状不同的点与色彩,把大树上郁葱繁茂的叶子表现得富有厚实感;将大树与自然界的背景融合一体,显得更加清新、明快,从而形成鲜明的艺术形态美感。
2依进程调控兴奋度,发展学生审美感悟力
我所听过的美术欣赏课,绝大多数给人平铺直叙的感觉,究其原因在于缺少“兴奋度”。要让学生兴奋起来,需要教师研究学生的心理和视野,聆听他们的心声,机智地依教学进程调控学生的兴奋度,营造活泼、高效的美术课堂。
2.1打开想象之门,唤醒审美认知
美术作品形成的时代背景,常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环境之间,存在着时空的差别。如何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内涵,教师必须通过对作品形成背景的描述,来唤醒学生的审美认知。以我教学《父亲》为例,我描述道:画家以强烈的同情心,通过平时对普通劳苦大众的关注,运用写实主义风格,塑造了一位饱经风霜、平凡感人的贫苦农民父亲形象。进而我要求学生想象一下“父亲”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想象之门一下子被打开,经过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大都能从“父亲”脸上那刀刻般的皱纹、额角上的汗滴,联想到千千万万吃苦耐劳的农民,从“父亲”的眼神想象到他们对丰收和幸福的渴望……审美认知骤然唤醒。
2.2触发情智燃点,引爆审美思维
因为画家坎坷人生经历等情感元素常常融化到作品之中,所以往往借助比兴、夸张等手法,刻意描绘一个奇异的意境;主要是为了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艺术高于生活的精神寄托。因此,触发画家的情智燃点,可以引爆学生的审美思维。以《走近荷塘》为例,学生大都能明白:画家吴冠中用极富激情的流畅笔触横向排列出几个色块,暗红象征荷花、浅绿色象征着荷叶、大片的黑白代表倒影、白色又仿佛是水中的反光,画面没有一笔具象的描绘,但远远看去,那些原来生冷的笔触,顿时变成一池随风摇曳的荷花,使人惊讶,令人赞叹,那不染的荷花、寂静的池塘、和谐的色调、无不流淌出超凡脱俗的艺术气息。
2.3 组织多元互动,交流审美体验
多元互动包括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质疑、争辩和补充等活动,内容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其基本操作程序是: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围绕问题自学,再就问题开展互动,在互动交流中释疑解惑。以教学《卡通与年画》为例:先让学生观赏和触摸潍坊风筝、陕北剪纸、南通蓝印花布等艺术作品,再让学生欣赏卡通和年画作品,然后让学生畅谈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的区别在哪里?最后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畅谈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不同文化差异的认识。最终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中国的东西是一定很“土”,西方的东西也不一定很“洋”;传统的东西并不一定很“衰”,现代的东西并不一定很“兴”的审美体验。
3为延伸增加自由度,发展学生审美创造力
延伸学后的自由度,为学生的拓展开辟无限的空间,从而为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发展制造了条件。
3.1构筑鉴赏阶梯,皆获成功喜悦
以《外国美术作品欣赏》为例,我在教学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问题梯度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答对的机会。一开始提出的问题相对简单些,有意识地鼓励平时沉默寡言、思维滞后的学生回答,以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一些容易误解的问题,则让发言积极、思维肤浅的学生回答,因为他们的回答往往不完美甚至错误,教师正好以此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引导其他学生补充、讨论,甚至辩论。通过不断矫正,使这部分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则让发言积极、思维深刻的学生回答并陈述理由,促进其他学生在有学习榜样的基础上,维持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3.2搭建演绎舞台,共创审美之花
以教学《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为例,我结合中国山水画“以小观大”、“开合起伏”的构图特点,让学生演绎山水画的“三段式”平远构图法。彰显中国山水画上段是远景、中段是中景、下段是近景的“意境美”特征。使学生在演绎过程中,感悟中国山水画崇尚气韵生动、讲究笔墨情趣的画风;领会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空白和墨色,借物抒情、充满诗意和热爱生活之情。从而领悟表现山水画的“破墨”应该笔中有墨、墨中有笔,塑造“以少胜多”、“景少意长”的意境。再让学生对表现意境的方式方法进行梳理和调整,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刮目相看”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在演绎中跋步步登高,共创审美之花。
3.3开设品悟论坛,分享思维成果
有几节美术课,我选择不同时期美术作品中的争议问题,作为学生自由辩论的焦点,让学生在辩论中擦出思维的火花,舒发审美鉴赏的感言:画家凡·高在《星月夜》中运用旋转而富有动感的笔触;①是为了表现月亮的明亮、闪烁,②是为了表现山村的宁静,③是为了表现笔触的动感。勃鲁盖尔在《雪中猎人》中运用单纯而细腻的笔触,让山峰、村庄尽收眼底,还运用橙色表现火焰进行抒情;①是为了表现雪中的寒冷,②是为了表现猎人的纯朴,③是为了表现远处的溜冰,热爱农村风景的心情……
综上所述,教师如果能准确地把握教学过程的关注度、兴奋度和自由度,就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理解力、感悟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