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加强语言教学 提高学生素养
【作者】 梁俊英
【机构】 山东省昌乐外国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和信息的载体,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会说普通话,话难以说清,理难以道明,正确规范地使用普通话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做好语言文字工作,努力提高全民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全社会的责任,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要成为规范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基地,我们小学的语文教学更是语言文字工作的阵地前沿的尖端部分,它在语言文字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文学科是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基础学科,肩负着使学生具有初步听说读写能力,正确应用语言文字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注意在努力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上下功夫以提高学生的素养。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项言语活动,朗读的过程是朗读者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地传递思想和情感的过程。朗读在许多领域都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它是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作品的有效方式,是宣传教育的有力工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能让学生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特殊功效。
我们语文教师在朗读训练中讲究科学和艺术性。特别注意作两个方面的引导:
1.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如学习小学语文第五册《瀑布》这首诗歌,我采用电视录像教学,把课文所描绘奇妙壮观的瀑布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如身临其境,激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根据诗歌描绘生动、想象丰富等特点,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意境和作者情感。首先找重点句子,结合问题思考进行朗读训练:〈1〉作者在只闻其声时心情是怎样的?(新奇、辨别)〈2〉忽然看见瀑布全身是什么心情?(又惊又喜)〈3〉作者仰望瀑布有什么感觉?(优美、伟大)〈4〉几个比喻句应该怎样朗读?(如比喻句“叠叠”、“阵阵”要重读,“好伟大呀”一句要用赞叹语气,“如烟、如雾、如尘”读的慢些,轻些,柔些,以体会作者看得入神的情境。)
2.强化训练,突破重点。在课堂上可根据教学目的需要,采用不同形式朗读。要求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清楚,采用自由读、轻声读方法,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关键性词句含义,然后用启发性范读来帮助学生领悟。这样作品中优美规范的词语和句式以及语法、修辞、逻辑规律等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长此以往,学生的口头表达也会逐渐变得流畅、生动、游刃有余。
二、重视复述训练
复述是模仿学习别人语言的最好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把规范化语言转为自己的语言。它包括根据原文复述、简单复述、看图复述、扩展性复述等。
如小学语文第五册《小摄影师》讲的是一位小男孩好不容易得到著名作家高尔基的拍照机会,但没拍成。这故事似完未完,余韵袅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学完后让学生设想小男孩会来吗?引导学生复述:
一种是会来照。1.他拿胶卷来了。他什么时候来的?进屋样子,与高尔基对话。2.给高尔基拍照,怎么拍照,拍完照小男孩会怎样?3.高尔基的照片贴在墙报上。那个孩子神态怎样,大家怎么称赞他?有点想象说:当天晚上,小男孩、迫不及待让父亲陪他到高尔基的住处。他低着头不好意思的走进屋,鞠了个躬,说:“对不起,白天我忘了带胶卷。”高尔基安详的坐在沙发上,手拿着张报纸,小男孩子摆弄了一会儿,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朝他微笑,“咔嚓”拍好了。拍完,小男孩微笑着说:“谢谢您!”相片冲洗出来,贴在墙报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看,不住口地称赞拍得好,不愧是个小摄影师。有的描述:小男孩利用周日去找高尔基,一进门就冲着他笑,抱歉地说:“亲爱的高尔基,上次浪费您宝贵时间,耽误您工作,对不起。”高尔基连忙带他去后花园,“咱在这儿拍吧。”边说边整理衣服,小男孩选择好角度,满意地拍照,感激地鞠躬。他一回家,马上拿去冲洗。第二天上午放学,他飞快地跑去拿相片。下午一进教室,手扬相片,得意地说:“同学们,看,这是我们亲爱的高尔基同志。”同学惊喜的说:“多么慈祥善良!多么和蔼可亲!快,贴在墙报上。”
也有的复述:小男孩不会来,不敢再去打扰高尔基。但是,过了两天高尔基接到教育局邀请收到所属中心学校做报告。刚巧走到小男孩所在学校。一下车,小男孩一眼认出他,高兴得蹦三尺高,上前热情打招呼,敬个礼说:“高尔基您好!”高尔基关切地问:“我正惦记着你,怎么没去?”真不好意思!”小男孩脸红,他突然想起什么,兴奋地说:“同学们,上次我没拍回照片。现在,他来了,这就是我们日夜思念的高尔基。”话音刚落,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高尔基向学生们挥手致意。报告结束,高尔基和小男孩合影留念。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场合进行想象,教室适当点拨,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潜能,发展了其语言能力。
三、“说”的能力培养
完整连贯的话我们新制定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说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在学生已有基础上逐步提高。标准要求低年级说一段意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中年级能清楚明白口述一件事,讨论问题能说清楚自己的意思;高年级能口述见闻。
我重点做到引导是:
1.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总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诱发学生畅谈。如你参加过哪些家务劳动?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帮妈妈烧菜、煮牛奶、洗衣服……”畅所欲言,兴致倍增。
2.进行说的具体训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我借此引导学生进行说的具体训练。有点同学描述自己做菜,放菜进去看到油锅里“哧啦”一声响,吓得蹦的老远。有点说烧牛奶时看到奶锅四周小泡越冒越多,中间鼓起来像含苞欲放的白菊花。这些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了思维发展。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坚持在语言训练上多下功夫,就一定会加速普通话推广速度,为祖国的语言文字工作做出贡献。
语文学科是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基础学科,肩负着使学生具有初步听说读写能力,正确应用语言文字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注意在努力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上下功夫以提高学生的素养。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项言语活动,朗读的过程是朗读者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地传递思想和情感的过程。朗读在许多领域都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它是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作品的有效方式,是宣传教育的有力工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能让学生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特殊功效。
我们语文教师在朗读训练中讲究科学和艺术性。特别注意作两个方面的引导:
1.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如学习小学语文第五册《瀑布》这首诗歌,我采用电视录像教学,把课文所描绘奇妙壮观的瀑布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如身临其境,激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根据诗歌描绘生动、想象丰富等特点,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意境和作者情感。首先找重点句子,结合问题思考进行朗读训练:〈1〉作者在只闻其声时心情是怎样的?(新奇、辨别)〈2〉忽然看见瀑布全身是什么心情?(又惊又喜)〈3〉作者仰望瀑布有什么感觉?(优美、伟大)〈4〉几个比喻句应该怎样朗读?(如比喻句“叠叠”、“阵阵”要重读,“好伟大呀”一句要用赞叹语气,“如烟、如雾、如尘”读的慢些,轻些,柔些,以体会作者看得入神的情境。)
2.强化训练,突破重点。在课堂上可根据教学目的需要,采用不同形式朗读。要求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清楚,采用自由读、轻声读方法,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关键性词句含义,然后用启发性范读来帮助学生领悟。这样作品中优美规范的词语和句式以及语法、修辞、逻辑规律等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长此以往,学生的口头表达也会逐渐变得流畅、生动、游刃有余。
二、重视复述训练
复述是模仿学习别人语言的最好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把规范化语言转为自己的语言。它包括根据原文复述、简单复述、看图复述、扩展性复述等。
如小学语文第五册《小摄影师》讲的是一位小男孩好不容易得到著名作家高尔基的拍照机会,但没拍成。这故事似完未完,余韵袅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学完后让学生设想小男孩会来吗?引导学生复述:
一种是会来照。1.他拿胶卷来了。他什么时候来的?进屋样子,与高尔基对话。2.给高尔基拍照,怎么拍照,拍完照小男孩会怎样?3.高尔基的照片贴在墙报上。那个孩子神态怎样,大家怎么称赞他?有点想象说:当天晚上,小男孩、迫不及待让父亲陪他到高尔基的住处。他低着头不好意思的走进屋,鞠了个躬,说:“对不起,白天我忘了带胶卷。”高尔基安详的坐在沙发上,手拿着张报纸,小男孩子摆弄了一会儿,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朝他微笑,“咔嚓”拍好了。拍完,小男孩微笑着说:“谢谢您!”相片冲洗出来,贴在墙报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看,不住口地称赞拍得好,不愧是个小摄影师。有的描述:小男孩利用周日去找高尔基,一进门就冲着他笑,抱歉地说:“亲爱的高尔基,上次浪费您宝贵时间,耽误您工作,对不起。”高尔基连忙带他去后花园,“咱在这儿拍吧。”边说边整理衣服,小男孩选择好角度,满意地拍照,感激地鞠躬。他一回家,马上拿去冲洗。第二天上午放学,他飞快地跑去拿相片。下午一进教室,手扬相片,得意地说:“同学们,看,这是我们亲爱的高尔基同志。”同学惊喜的说:“多么慈祥善良!多么和蔼可亲!快,贴在墙报上。”
也有的复述:小男孩不会来,不敢再去打扰高尔基。但是,过了两天高尔基接到教育局邀请收到所属中心学校做报告。刚巧走到小男孩所在学校。一下车,小男孩一眼认出他,高兴得蹦三尺高,上前热情打招呼,敬个礼说:“高尔基您好!”高尔基关切地问:“我正惦记着你,怎么没去?”真不好意思!”小男孩脸红,他突然想起什么,兴奋地说:“同学们,上次我没拍回照片。现在,他来了,这就是我们日夜思念的高尔基。”话音刚落,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高尔基向学生们挥手致意。报告结束,高尔基和小男孩合影留念。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场合进行想象,教室适当点拨,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潜能,发展了其语言能力。
三、“说”的能力培养
完整连贯的话我们新制定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说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在学生已有基础上逐步提高。标准要求低年级说一段意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中年级能清楚明白口述一件事,讨论问题能说清楚自己的意思;高年级能口述见闻。
我重点做到引导是:
1.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总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诱发学生畅谈。如你参加过哪些家务劳动?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帮妈妈烧菜、煮牛奶、洗衣服……”畅所欲言,兴致倍增。
2.进行说的具体训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我借此引导学生进行说的具体训练。有点同学描述自己做菜,放菜进去看到油锅里“哧啦”一声响,吓得蹦的老远。有点说烧牛奶时看到奶锅四周小泡越冒越多,中间鼓起来像含苞欲放的白菊花。这些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了思维发展。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坚持在语言训练上多下功夫,就一定会加速普通话推广速度,为祖国的语言文字工作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