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谈阅读教学的朗读训练

【作者】 程 云

【机构】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张炉集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不断地探索与研究,总结了以下几点与大家共同学习。
  一、体会感情—准确地表情达意。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
  如《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 学习时,可以边读对话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然后针对“母亲挑重担”的画面,联系重点句“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胆子”,体会母亲的伟大和坚强。另外,还要抓住“抱母亲入睡”时“我”的动作和母亲的反应感受母子间真挚的感情。
  二、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
  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天鹅的故事》一文中“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的扑打在冰面上。形象地写出了老天鹅带头破冰时的用力之重,重读这句话一只义无反顾、不畏困难的老天鹅形象震撼人的心灵。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
  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
  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篇文章“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这句话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描写叶欣具体行动、语言的语句,感悟叶欣对工作的热爱与投入,对同事的关心与爱护。
  三、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因此,教师对教材中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描绘情境:“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教师悲伤的语气,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深深热爱和缅怀总理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朗读的样板。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四、扮演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小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度、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五、朗读能给予学生美的熏陶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但文质优美,而且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为学生的朗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教材中有许多写景的文章:《北大荒的秋天》、《西湖》、《庐山的云雾》、《黄果树瀑布》、《草原》等,这些都是名篇中的经典,教师配以音乐,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会渐进美的情境,感受自然的美、语言的美、文字的美,美的感受,心灵的愉悦,一切都会在顺其自然中生成。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规范语言是大有裨益的。
  六、朗读能“教书”,更能“育人”
  饱含感情的朗读,能够激发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不仅是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更是文字与学生情感的撞击,在朗读中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写的是护士长叶欣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身先士卒、舍生忘死、最后不幸殉职的感人事迹。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特别是读到“然而,多少人的努力和呼唤都没能挽留住叶欣匆匆离去的脚步……”这句时,都哽咽了,泪水噙满眼眶。此时学生们已经被语言文字的深沉魅力所熏陶,被充满情感的朗读所感染,被叶欣的人格魅力所震撼……形象美、人格美的教育,使得学生内心升腾起追求崇高人生理想的愿望。
  七、朗读可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