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煞议高中文言文教学
【作者】 韩 菊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李渡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较现代文,文言文前进的脚步仍然迟缓,成效和付出还是很不成比例,文言文仍是广大老师头疼教而众多学子不愿学的“硬骨头”。在文言文的课堂上,我们常见的现象不外乎:教师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的讲解,面面俱到,生怕学生不明白;学生埋头苦干,一字不落的记录,生怕漏掉一个词语的解释,往往来不及思考,个别不做记录的,则是一本资料书管到底。最后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习进程慢,学习效果差。那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我们要反思改进教学,找到应对策略,提升语文教学效益已成当务之急。
一、文言文教学存在弊端
1.文言文教学机械化,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大多数教师都是沿着“读—译—抄—背”的思路展开,千篇一律,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篇章,内容丰富多彩的教材定格成了生产流水线。僵化的教法,烦琐的方法导致文言文教学的程式化和模式化。因为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即使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只能从听讲中得到某些益处;而长期缺读少练的结果,势必影响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实在有点得不偿失。
2.文言文教学过于功利化,以致弱化诵读
在文言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拿到更多的分数,较长时期以来,教师舍不得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花在诵读上,布置学生利用早自习诵读但检查力度不够,所以学生诵读的只是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不要求背诵的一些篇目甚至无法读通。大多学生背诵名句名篇也是死记硬背,不愿意去理解字句,揣摩内容,甚至连注释也懒得看。殊不知正是这种观点作祟,使得学生背诵课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如将“猿猱欲度愁攀援”的“援”字写成“岩”,将“取之无禁”写成“取之无尽”等,这些皆因不理解意思而造成,也导致今年高考“根据文意写名句”惨败。
3.文言文教学目标重于“言”而忽视“文”
文言文教学侧重于“言”,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种目标下,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对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的讲堂,而忽略了文言文更为重要的“文”,如此一来,“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了金科玉律,“满堂灌”成了不二选择。
4.文言文教学不注重迁移,忽视课外文言文阅读
语文教学忽视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基础和学习自觉性差,教师便以此为理由认为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学生能力不够,高三才涉及,导致起步太晚,收效甚微。二是教师对语文高考教学认识不到位。一些责任感不强的教师认为课外文言文教学是高三教师的事,平常的文言文教学只注重课内文言文以应对学年检测和学业水平测试。文言文教学“从本到本”,缺少迁移,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二、文言文教学应对策略
1、巧妙导入,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学生眼中枯燥无味的文言文,运用什么方式,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产生“想学”的念头呢?虽然,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应该讲课堂的主权交给学生,但是初学一篇新的文章,相关的文学常识和背景知识的介绍还是不能少的,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例如《荆轲刺秦王》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公元前228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打赵国,杀掉赵葱,最后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王翦随机奉命率兵驻扎中山,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派人采取行刺这种恐怖政策。于是历史上有名的刺客荆轲出现了,那么他是怎样取得秦王的信任进而接近秦王行刺的呢?最后行刺是否成功了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荆轲刺秦王》,共同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这样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好奇求知心里,让学生想学这篇文言文。
2、民主、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爱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直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都采用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可否认,串讲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让学生在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中将文言字词一一梳理,并学会翻译。但是,也正是这种串讲的方法使文言文的课堂失去了魅力。用串讲的方式讲解文言文,使课堂的主体完全变成了老师,学生所能做的只有被动地接受,于是,文言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文言的美感也荡然无存,只剩下单调的文言知识,使学生发出学古文难的慨叹,甚至有厌学的情绪,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长期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文言文教学。
3、目光放长远,读思结合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养语感的唯一途径。只读名句名篇的“坐井观天”式诵读不可取。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组与组的竞读,生与生的比读,分角色朗读,有效激发学生读的兴趣,真正帮助学生培养文言语感。当然在阅读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对文言文就从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从生涩到流畅,再到韵味十足。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不“罔”就要“思”。应该努力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既要学会“提玄勾要”,又要学会判断、推理、联想,学古人之纵横思辨,鉴古人之深邃思想。教师应正确地处理好诵读与思考理解的关系,二者应该并重,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应重点讲解,反复练习,要让学生养成看课文注释的习惯,要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并及时检查背诵的效果。
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也是文言文教学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4、注重迁移,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宜早不宜迟
古语云:“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教给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方法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迁移。说起“迁移”,首先要确立迁移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曾经有人简称这个教学过程为定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学习了《鸿门宴》,了解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积累了其中的文言词汇,那么做课外文言文《萧何传》就可以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文中的“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谢、信、以”等文言词句学生都能够准确翻译,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学生学习文言文最终的目的就是运用已掌握的文言知识和已经形成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来读懂课外文言文。故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不仅能真正主动懂得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要提高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在高考中赢得优势,在实际中学以致用,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所以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宜早不宜迟。
总之,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任重道远,教师应不断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因材施教,认真备课,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
一、文言文教学存在弊端
1.文言文教学机械化,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大多数教师都是沿着“读—译—抄—背”的思路展开,千篇一律,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篇章,内容丰富多彩的教材定格成了生产流水线。僵化的教法,烦琐的方法导致文言文教学的程式化和模式化。因为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即使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只能从听讲中得到某些益处;而长期缺读少练的结果,势必影响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实在有点得不偿失。
2.文言文教学过于功利化,以致弱化诵读
在文言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拿到更多的分数,较长时期以来,教师舍不得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花在诵读上,布置学生利用早自习诵读但检查力度不够,所以学生诵读的只是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不要求背诵的一些篇目甚至无法读通。大多学生背诵名句名篇也是死记硬背,不愿意去理解字句,揣摩内容,甚至连注释也懒得看。殊不知正是这种观点作祟,使得学生背诵课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如将“猿猱欲度愁攀援”的“援”字写成“岩”,将“取之无禁”写成“取之无尽”等,这些皆因不理解意思而造成,也导致今年高考“根据文意写名句”惨败。
3.文言文教学目标重于“言”而忽视“文”
文言文教学侧重于“言”,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这种目标下,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对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的讲堂,而忽略了文言文更为重要的“文”,如此一来,“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成了金科玉律,“满堂灌”成了不二选择。
4.文言文教学不注重迁移,忽视课外文言文阅读
语文教学忽视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般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基础和学习自觉性差,教师便以此为理由认为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学生能力不够,高三才涉及,导致起步太晚,收效甚微。二是教师对语文高考教学认识不到位。一些责任感不强的教师认为课外文言文教学是高三教师的事,平常的文言文教学只注重课内文言文以应对学年检测和学业水平测试。文言文教学“从本到本”,缺少迁移,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二、文言文教学应对策略
1、巧妙导入,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学生眼中枯燥无味的文言文,运用什么方式,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产生“想学”的念头呢?虽然,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应该讲课堂的主权交给学生,但是初学一篇新的文章,相关的文学常识和背景知识的介绍还是不能少的,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例如《荆轲刺秦王》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公元前228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打赵国,杀掉赵葱,最后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王翦随机奉命率兵驻扎中山,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派人采取行刺这种恐怖政策。于是历史上有名的刺客荆轲出现了,那么他是怎样取得秦王的信任进而接近秦王行刺的呢?最后行刺是否成功了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荆轲刺秦王》,共同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这样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好奇求知心里,让学生想学这篇文言文。
2、民主、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爱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直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都采用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可否认,串讲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让学生在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中将文言字词一一梳理,并学会翻译。但是,也正是这种串讲的方法使文言文的课堂失去了魅力。用串讲的方式讲解文言文,使课堂的主体完全变成了老师,学生所能做的只有被动地接受,于是,文言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文言的美感也荡然无存,只剩下单调的文言知识,使学生发出学古文难的慨叹,甚至有厌学的情绪,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长期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文言文教学。
3、目光放长远,读思结合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养语感的唯一途径。只读名句名篇的“坐井观天”式诵读不可取。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组与组的竞读,生与生的比读,分角色朗读,有效激发学生读的兴趣,真正帮助学生培养文言语感。当然在阅读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对文言文就从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从生涩到流畅,再到韵味十足。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不“罔”就要“思”。应该努力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既要学会“提玄勾要”,又要学会判断、推理、联想,学古人之纵横思辨,鉴古人之深邃思想。教师应正确地处理好诵读与思考理解的关系,二者应该并重,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应重点讲解,反复练习,要让学生养成看课文注释的习惯,要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并及时检查背诵的效果。
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以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带动词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弄清句义和文义解读文本,也是文言文教学很有效的一种方法。
4、注重迁移,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宜早不宜迟
古语云:“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教给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方法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迁移。说起“迁移”,首先要确立迁移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曾经有人简称这个教学过程为定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学习了《鸿门宴》,了解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积累了其中的文言词汇,那么做课外文言文《萧何传》就可以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文中的“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谢、信、以”等文言词句学生都能够准确翻译,从而增强了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学生学习文言文最终的目的就是运用已掌握的文言知识和已经形成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来读懂课外文言文。故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不仅能真正主动懂得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要提高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在高考中赢得优势,在实际中学以致用,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所以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宜早不宜迟。
总之,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任重道远,教师应不断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因材施教,认真备课,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