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数学的猜想能力

【作者】 徐国容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下长镇民主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猜想是指根据某些已知的事实材料和数学知识对未知的量及其关系所作的一种预测或推断,它是发现新知识、创造新方法的一种手段。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该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现并获得数学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应用“猜想教学”,使学生在“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猜想,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相应信息,引导学生观察,获得猜想。因为观察是猜想的基础,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当前研究对象,获得合理猜想。
  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这节内容时,我给学生提供一组分数,让学生观察、试算后猜想:"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与这个分数的哪些部分有关?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有关后,又让学生猜想,与分母有怎样的关系?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是奇数还是偶数有关,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是合数还是质数有关,也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所含有的质因数有关,学生经过一番讨论,举例验证,最后形成共识,这样的教学,充分展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指导学生猜想的方法
  1、根据经验进行猜想。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这些都是学生进行猜想的材料和依据。直觉是未经分析而对问题作出迅速推测,突然领悟的一种思维。它往往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猜想是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有效手段。
  2、通过归纳,进行猜想。
  通过归纳进行猜想,其实就是通过观察一类事物中的一个或几个,然后归纳猜想出这一类事物的一般属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向学生呈现一个或几个代表性的事例,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通过归纳猜想出它们的一般属性。
  比如教学“加法交换率”。
  教师出示三组算式,学生计算出得数。
  31+69= 100     69+31=100
  58+123=181     123+58=181
  544+2456 =3000  2456+544=3000
  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两个加数都是一样的,但是加数的位置不一样(两个加数位置交换),最后的得数也一样。
  引导学生归纳规律,得到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这个猜想正确吗?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不同的例子,例子越多,猜想就越可靠。
  总结: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四人小组合作设计一组式题进行再一次的验证,小组交流,汇报结论。
  3、运用类比,进行猜想。
  何为类比?类比就是由当前研究对象,联想到与之类似的数学对象,然后根据已有数学对象的性质,推测猜想当前研究对象的性质,这种思维方法就是类比。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新旧知识的相似之处,通过类比获得猜想。根据已有知识属性,推测猜想性知识可能具有类似的属性。
  4、在“猜想——验证”中学习猜想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猜想教学”,即学生用“猜想——验证”式学习方式学习。教师呈现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与验证的数学学习材料,学生大胆猜想,猜想数学规律,猜想特殊性质,猜想解题方法,猜想问题结果,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验证,修正猜想,再验证,学生在不断的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
  三、引导学生适时猜想。
  观察是感知事物的窗户,是建立感性认识的必由之路,是发现规律的渠道,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有意义的事实和信息,特别注意提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或经常遇到的事实或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直觉而获得猜想。
  四、允许学生猜想中出错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各不相同,但要通过他们的主动参与,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自我反思等,去构建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错,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聆听学生的猜想,允许学生有错误,不求全责备,充分鼓励他们猜想,让学生勇敢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猜想,锻炼他们的思维。
  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猜想
  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同,猜想所需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同,思维不同,他们需要时间交流讨论。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提出各种可能的猜想,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获得猜想。
  总之,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它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长期锲而不舍努力。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只有大胆的臆猜,而不是事实的积累,才能引领我们往前迈进。”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富有幻想,敢想敢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这一心理特点,运用恰当时机,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猜想,这样课堂上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数学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猜想教学,既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之一,也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创造性人才的需要。